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高三历史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唐,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故。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引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据钱穆所说,在政治制度上,宋之于唐基本没有变动,有变动的也是迫于时代。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的观点。(4分)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
(5)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答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2点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答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分)。
(2)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5分)以下两种观点供参考:观点一:钱穆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之于唐没什么变动,理由:唐的主要政治制度在宋代基本保留,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宋代在政治制度上没什么突破。宋的变化也是迫于时代,理由: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迫使宋加强中央集权;汉代以来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迫使宋分割宰相的权利。观点二:钱穆的观点是片面的。宋之于唐有很大的变动,理由:加强了中央集权,如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组建禁军。政治上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等;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发展。
(3)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4分)
(4)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逐渐加强。(4分)
(5)旧体制“已拆卸”是指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军阀割据。(3分)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应该将秦汉时期和唐朝时有关政治制度的史实回忆并迁移过来。一提到政治制度,首先应想到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秦汉是其建立时期,唐代则是其不断完善阶段,相关事实有秦汉时期的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评论题,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首先,回答时要亮明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选择认为钱穆的观点正确,即宋之于唐政治制度没什么变动;也可以选择认为钱穆的观点错误,既要表述为宋之于唐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变动。然后要结合两个时期的相关史实,以史实为论据,论证自己所提的观点,要做到自圆其说才可以。
(3)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即君主专制的。这一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用明清时期的史实来论证当时是君主专制制度,考生只需要把明清时期有关君主专制的史实迁移过来即可。明朝时是废丞相、设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清朝时是增设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4)这一题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结合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分成两个方面来看其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是君权与相权关系不断变化,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逐渐加强;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
(5)旧体制“已拆卸”:结合“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思考可以知道旧体制是指辛亥革命前的君主专制政体,而旧体制已拆卸则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应该是辛亥革命所设想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社会现象:由“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可以得出答案。
上一篇 :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
下一篇 :
史料记载,公元1384年9月14~28日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两位唐朝学者发表对“秦国统一天下,但享国十五年即亡”的看法。萧瑀认为“秦并六国后,罢诸侯置太守,故二世而亡”;柳宗元认为秦之亡是“失在于政,不在于制”。对萧、柳两人的看-高三历史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分封制到郡-高一历史
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是因为这一制度A.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B.提高了政令施行的效率C.便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形成-高一历史
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该时期是A.商周时期B.春秋-高一历史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不断演变,地方官员称呼也时有调整。如下图为秦朝疆域图,图中的“琅邪郡”管辖地在西周时期的地方长官可能是A.周王B.郡守C.县令D.诸侯-高三历史
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收藏一件秦权(秤砣),上面刻着秦朝通行的文字“廿六年(公元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一),歉疑(疑惑-高三历史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以后的秦朝(公元前221一前206年),尽管存在时间短暂,却用一个组织得很严密的帝国结构取代了周的分封制;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91-高三历史
“铁券”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①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②表明封建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③-高三历史
有学者认为,正是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本身葬送了大秦帝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高度集中导致暴政加速覆亡B.争夺皇位的战争瓦解了大秦政权C.朝议制度未能制约皇帝独断专-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9分):材料一材料二(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明史·职官志》材料三图三文渊阁图四军机-高一历史
“陛下”本是对他人的尊称。“陛”是台阶,称人“陛下”表示谦卑,意思是我不敢直接靠近你,只能站在台阶下和你说话。但秦以后,“陛下”一词只能专称皇帝。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哪一特-高一历史
王国维《秦郡考》考证秦共有48郡,谭其骧《秦郡新考》推定秦有46郡。这里的郡是秦()A.地方最高行政单位B.地方基层行政单位C.地方上的选官机构D.地方上的监察机构-高一历史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分)材料一阅读下列图片:材料二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高三历史
美籍华人、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高三历史
(30分)古往今来,改革和创新都是历史发展的鲜明主题。改革就是要革除已经过时的旧制度、旧文化和旧思想,创造富有旺盛生机的新制度、新文化和新思想,创新则是民族进步的灵魂-高三历史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王朝完成了国家的空前统一,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A.权力的高度集中B.中央政府各部门间相互牵制C.郡县制的推行D.“家天-高一历史
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A.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B.汉朝强化察举制监察诸侯王和地方百官C.宋朝在地方上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高一历史
(16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灭六国后,赢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高三历史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种“社会政治大转型”主要是指()A.从土地国有到土地-高三历史
郡县制是我国古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下列关于郡县制的表述,正确的有()①郡县制是秦朝统一全国后最早开始实施的②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③郡的最高长官称监御史④形成了-高三历史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这则纪功刻石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高一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某一官职“金印紫绶,掌武事”。该官职应当是A.廷尉B.太尉C.丞相D.御史大夫-高一历史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A.兼并了六国B.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自始皇二十六年并天下,至二世三年而亡。凡十五年,时亦促矣。而古人之遗法,无不革除,后世之治术,悉已创导,甚至专制政体之流年,秦亦于-高三历史
在我国古代以皇权为核心的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中央机构的设置力图形成一种权力制衡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秦朝中央机构的设置是如何体现权力制衡的?-高二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B.皇帝对全国有最高控制权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D-高三历史
(26分)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高三历史
(13分)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内容。请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西周灭商后,控制的地域西起今甘肃东部,东达海滨,北起今辽宁,南达长江。有的学者认为,由于技术性的因-高三历史
秦朝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刺史-高一历史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以下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形成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高二历史
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写道:“由邦国制度发展面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由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同-高三历史
“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明太祖朱元璋-高一历史
从某残破的历史地图中隐约可见渔阳、陇西、象郡等文字。这幅地图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A.战国B.秦朝C.唐朝D.清朝-高三历史
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玉-高三历史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颁发“令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材料表明秦朝()A.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相结合B.政-高二历史
“丞相绾曰‘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资治通鉴·秦纪二》)根据我们所学知识,请你设想,秦始皇自己的真实想法应该是()A.赞成B.反对C.-高一历史
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高一历史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刺史C.太尉D.御史大-高一历史
该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高一历史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高三历史
(20分)读图一至图四,(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分)(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高一历史
柳宗元的《封建论》曾提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下列对于秦郡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B.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C.秦朝灭亡-高一历史
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弟子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高二历史
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了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B-高三历史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高三历史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形成了“家国一-高三历史
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材料说-高三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B.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D-高一历史
秦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县令等地方官由皇帝任命C.秦朝制定了秦律,说明有法可-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图一皇帝玉玺图二实施陶片放逐法时使用的陶片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宋之于唐,只好说像东汉之于西汉,有事而无故。有形势推迁,而无制度建立。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引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之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三“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中国的首要问题仍是新旧之间不能衔接。……根据过去的经验,坐在龙椅上的人物虽以道德为号召,要不是以出卖旁人为习惯的老手,就是一个被人愚弄终身的小儿,要不是有了这些原因,1911年的革命不可能如是侥幸成功。”
“……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旧体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产生,只有私人军事力量可以在青黄不接之际维持短期团结。……如果军阀在历史上有任何贡献的话,那是在八十年外强侵略之后他们更增加了内部压力,于是强迫着中国的青年自行着手寻觅着一套救国方式。”
——以上均摘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4分)
(2)据钱穆所说,在政治制度上,宋之于唐基本没有变动,有变动的也是迫于时代。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请以具体史实来说明材料二的观点。(4分)
(4)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4分)
(5)材料三中旧体制“已拆卸”是指什么?“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什么?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什么社会现象? (3分)
答案
(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答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任答2点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或答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分)。
(2)史论结合,言之成理即可。(5分)以下两种观点供参考:观点一:钱穆的观点是正确的。宋之于唐没什么变动,理由:唐的主要政治制度在宋代基本保留,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宋代在政治制度上没什么突破。宋的变化也是迫于时代,理由: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迫使宋加强中央集权;汉代以来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迫使宋分割宰相的权利。观点二:钱穆的观点是片面的。宋之于唐有很大的变动,理由:加强了中央集权,如军事上将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组建禁军。政治上文官担任知州,设通判监督。财政上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等;将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发展。
(3)说明: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4分)
(4)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皇权逐渐加强。(4分)
(5)旧体制“已拆卸”是指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政体;“不能衔接的新制度”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新旧体制之间不能衔接导致中国当时出现军阀割据。(3分)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所以应该将秦汉时期和唐朝时有关政治制度的史实回忆并迁移过来。一提到政治制度,首先应想到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而秦汉是其建立时期,唐代则是其不断完善阶段,相关事实有秦汉时期的皇帝制、三公九卿、郡县制,唐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评论题,考查考生史论结合的能力。首先,回答时要亮明自己的观点:考生可以选择认为钱穆的观点正确,即宋之于唐政治制度没什么变动;也可以选择认为钱穆的观点错误,既要表述为宋之于唐政治制度有很大的变动。然后要结合两个时期的相关史实,以史实为论据,论证自己所提的观点,要做到自圆其说才可以。
(3)材料二的观点是“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即君主专制的。这一题实际上是要求考生用明清时期的史实来论证当时是君主专制制度,考生只需要把明清时期有关君主专制的史实迁移过来即可。明朝时是废丞相、设内阁,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清朝时是增设军机处,是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4)这一题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概括能力,首先需要结合古代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史实,分成两个方面来看其演变的趋势:一方面,是君权与相权关系不断变化,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皇权逐渐加强;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是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逐渐加强。
(5)旧体制“已拆卸”:结合“民国成立后的二十年是一段令人愁丧的开始”思考可以知道旧体制是指辛亥革命前的君主专制政体,而旧体制已拆卸则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不能衔接的新制度”应该是辛亥革命所设想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社会现象:由“军阀割据在这段期间成为普遍现象”可以得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