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6分)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高三历史
(26分)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6分)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6分)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8分)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10分)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8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2分)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3点6分)
(2)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2分)
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4分)
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分)
(3)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2分)
战略性构想:一国两制。(2分)
历史基础: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现实基础: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历史与现实基础各2分,共4分)
试题分析:(1)影响:可以由材料中的“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角度思考得出答案。西汉的推动:主要应该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思考,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政治上,西汉郡国并行制曾经引发了问题,汉武帝解决问题之后使大一统格局得到巩固;还有就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措施也符合题意。思想上,主要是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以文化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2)传承:有材料中的“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可以得出答案;创新:由材料中的“在外者,则有行省”可知实行了行省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元代在藏族地区设宣政院,也符合题意。意义:因为问的是制度创新的意义,所以需要根据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来回答其意义。
(3)宗旨:根据材料中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来回答即可。战略构想: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不难,因为只学过“一国两制”。基础:历史基础需要从历史上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角度回答即可;现实基础则需要结合两岸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选择主要不同去回答即可。
上一篇 :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
下一篇 :
(13分)政治制度的变化是社会变迁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秦朝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A.丞相B.御史大夫C.太尉D.刺史-高一历史
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以下关于“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形成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高二历史
易中天的《帝国的终结》写道:“由邦国制度发展面来的帝国制度,曾使我们民族龙腾虎跃,在世界上独步一时;由城邦制度留下的政治遗产,则在千年之后大放光辉,并成为当今世界不同-高三历史
“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明太祖朱元璋-高一历史
从某残破的历史地图中隐约可见渔阳、陇西、象郡等文字。这幅地图反映的历史时期应该是()A.战国B.秦朝C.唐朝D.清朝-高三历史
汉代蔡邕《独断》中记载:“玺者印也,印者信也……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然则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A.玉-高三历史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地方废分封实行郡县制,颁发“令黔首自实田”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材料表明秦朝()A.政治统一和文化统一相结合B.政-高二历史
“丞相绾曰‘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始皇下其议”。(《资治通鉴·秦纪二》)根据我们所学知识,请你设想,秦始皇自己的真实想法应该是()A.赞成B.反对C.-高一历史
秦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福建地域上主要有闽中郡,当时福州属闽中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可以世袭②郡守是闽中郡最高的行-高一历史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特别繁忙,除了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名政府高官应是A.丞相B.刺史C.太尉D.御史大-高一历史
该漫画作品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历史信息不准确的是A.秦朝实现了国家统一B.秦始皇实行了分封制C.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D.建立了三公九卿体制-高一历史
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郡县,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词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高三历史
(20分)读图一至图四,(1)图1、图2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4分)其最基本的共同特征是什么?(1分)(2)与图2相比,图3反映的政治制度有何变化?(2分)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高一历史
柳宗元的《封建论》曾提到“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下列对于秦郡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B.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C.秦朝灭亡-高一历史
钱穆曾说“王家与士庶人家在政治制度上是不相悬异的”,也就是说“陛下有海内而弟子为匹夫”。这是对下列哪项制度的评价?A.分封制B.宗法制C.三公九卿制D.王位世袭制-高二历史
某教师在对秦朝历史进行讲述时,展示了两张与秦朝历史相关的邮票,引发了学生的热议,他们纷纷就邮票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评论,其中明显不正确的是()A.中央集权政治具有强大的威力B-高三历史
近代驻英公使郭嵩焘《使西纪程》写道:“三代有道之圣人,非西洋所能及也。即我朝圣祖之仁圣,求之西洋一千八百七十八年中,无有能庶几者。圣人以一身为天下任劳,而西洋以公之臣-高三历史
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B.形成了“家国一-高三历史
秦统一后,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系统的国家管理机构——金字塔式的中枢行政系统……采用分工的原则,使中央政府能维持有效的运作,以管理庞大的帝国”。材料说-高三历史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在《琅琊刻石》中曾说:“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对这句话理解最准确的是()A.全国的土地都归皇帝所有B.名归皇帝,实为民众所有C.全国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D-高一历史
秦统一后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B.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县令等地方官由皇帝任命C.秦朝制定了秦律,说明有法可-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图一皇帝玉玺图二实施陶片放逐法时使用的陶片材料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高二历史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一组图片(1)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些历史史实?(6分)材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①皇帝制度始于秦朝②秦朝统一了文字③秦朝推行郡国并行制④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等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高三历史
始皇廿八年的“峄山刻石辞”中载:“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今乃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从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制度?()①郡县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皇帝制-高二历史
历史纪年方法的掌握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①秦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公元前三世纪晚期②康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谥号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农历-高二历史
(24分)材料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高三历史
《千秋兴亡——秦朝》一书中提到:“秦始皇试图将嬴氏‘家天下’传之永远的想法,不过是一场白日梦。但他从‘千秋万代’着眼而精心构造的帝制和一整套国家制度,却开创了延续2000年-高三历史
“秦王朝尽管昙花一现,却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①行省制度②皇帝制度③郡县制度④三公九卿制度()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在电影电视等文艺作品中,人们经常会看到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的情景。“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高二历史
《史记·蒙恬列传》载:“秦已并天下,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贾谊《过秦论》载:“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下列关于秦-高二历史
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历史
这是一幅反映西周时期某一制度的漫画,其内涵与下列思想观念具有一致性的是A.“四海之内皆兄弟也”B.“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C.“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D.“同姓则同德,同-高三历史
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府的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西周分封制下的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所以,分封制的实质就是中央集-高三历史
《韩非子·物权》中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要在中央”政治构想的是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C.在全国推行郡-高三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规定皇权至高无上B.中央设三公九卿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高一历史
请根据下述图片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高二历史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政治制度也在不断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灭六国后,赢政自称皇帝。他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1-高三历史
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秦始皇针对上述问题,“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比较的目的是要找出异同点,所以,不能一提中国古代的家长权,就以古罗马的家父权相比,只说上古社会家族观念发达云云,此外再无下文。在罗-高三历史
《史记》记载:“楚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伐陈,杀夏征舒。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已破陈,即县之。”“楚怀王三十年(公元前299)秦因留楚王,要以剖巫、黔中之郡。”对以上材料理-高二历史
秦王赢政兼并六国取得成功的原因有①任用贤能②重金收买敌国官员③策略正确④统一车轨,发展交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高二历史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读下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A.②③①⑤B.②①⑤⑥C.①③⑤④D.④③⑤⑥-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7分)材料一夫其卓绝在上不与士民等夷者,独天子一人耳。天子以秉政劳民贵……尝试计之,人主独贵者,政亦独制。——章炳麟材料二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高三历史
(12分)阅读下表内容,回答问题《封建王朝兴亡表》(部分)王朝起讫时间与换代方法享年秦前211年—前207年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被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二世而亡15年西汉前206年—公元-高三历史
“齐人”、“鲁人”、“楚人”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高三历史
下列图一、二分别是秦朝和唐朝的中央机构,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图一图二[]A.秦、唐最高统治者都受下属机构制约B.唐朝时期进一步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C.秦朝机构精简,而唐朝机构-高一历史
不同文明地区的相互碰撞和交流产生过不少历史人物和动人故事,下面的人物和事件中与大河文明和草原文明发生碰撞交流有关的是①长城的修建②陶片放逐法③王昭君出塞④蒙古人西征A-高三历史
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A.巩-高三历史
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是中国由分裂割据向统一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时期,下列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王朝是-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6分)2012年,南海局势和钓鱼岛之争激发了国人的爱国热情,并引发学者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消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了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武帝把这项事业继承下来,并推向前进。……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业得以奠定。
——张传玺《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形成的三个阶段》
(1)用一句话概括秦始皇开创的“大一统”局面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汉时期如何从政治和思想方面推进中国“大一统”局面的发展。 (8分)
材料二:“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大新制作。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英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曰御史台。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
——宋廉《元史百官制》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初在政治制度设置上是如何传承与创新的?元朝的制度创新对“大一统”的中国有何积极意义?(10分)
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客分割。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战的遗留问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2005年《反分裂国家法》
(3)中国政府颁布《反分裂国家法》的宗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解决台湾问题的战略性构想并分析提出这种战略性构想的历史和现实基础。(8分)
答案
(1)影响: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本格局(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成)。(2分)西汉的推动:解决郡国并行制问题,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使“大一统”政体更为巩固;在汉承秦制基础上,设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隶校尉,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稳固国家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文化“一统”加强政治“一统”。(3点6分)
(2)传承:元朝中央政府的组织大都沿用宋制,中书省负责民政事务,枢密院负责军政事务;(2分)
创新:中央设置宣政院,对藏族地区实行管理。地方设置行省,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4分)
意义:宣政院的设置,标志着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4分)
(3)宗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2分)
战略性构想:一国两制。(2分)
历史基础: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现实基础:两岸长期分离,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差异(历史与现实基础各2分,共4分)
试题分析:(1)影响:可以由材料中的“多民族、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角度思考得出答案。西汉的推动:主要应该从政治和思想方面去思考,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政治上,西汉郡国并行制曾经引发了问题,汉武帝解决问题之后使大一统格局得到巩固;还有就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措施也符合题意。思想上,主要是接受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以文化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
(2)传承:有材料中的“登用老成(儒士与汉制)”、“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可以得出答案;创新:由材料中的“在外者,则有行省”可知实行了行省制度,再结合所学知识,元代在藏族地区设宣政院,也符合题意。意义:因为问的是制度创新的意义,所以需要根据行省制度和宣政院的设立来回答其意义。
(3)宗旨:根据材料中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义务和神圣职责”来回答即可。战略构想: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不难,因为只学过“一国两制”。基础:历史基础需要从历史上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角度回答即可;现实基础则需要结合两岸存在诸多的不同之处,选择主要不同去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