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高三历史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 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据郑曦原编《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广州社会生活较早走向近代化的原因。
材料二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有识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
材料三
(3)阅读上图,指出这是哪一时期出现的什么交通工具,它的出现对当时的社会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同步题
答案
(1)原因: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使其具有开放兼容的文化特征;清代闭关锁国后,广州是唯一对外贸易港口,深受外来文化的影响;鸦片战争后,是第一批开放的口岸,最早受到西方冲击;近代生产方式产生较早,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毗邻港澳,易受西方风尚的影响。
(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3)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上一篇 :
下图是1913年章太炎在报纸上刊
下一篇 :
《申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历史最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在民国初年的社会习俗变革中,最典型反映政治制度变化的是[]A.“鞠躬礼兴,拜跪礼灭”B.“天足兴,纤足灭”C.“爱国帽兴,瓜皮帽灭”D.“阳历兴,阴历灭”-高三历史
社会生活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清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高三历史
据徐珂《可言》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城市中尽管政府严令剪辫,不少士绅仍“视无发者如同仇敌”。有的城市公然成立了“保辫会”“复古会”,认为“剪辫即系投洋”,以致20世纪20年代“辫-高三历史
戊戌变法时期,有这样一首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腿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放足C.废除跪拜礼D、改变-高三历史
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高三历史
从旧式婚礼与新式婚礼两幅图片可以看出,我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表现在①服饰的变化②发式的变化③礼仪的变化④缠足的变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高一历史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古代在周朝时期就制定了聘娶六礼,其后各个朝代的立法中,如《九章律》、《北齐律》、《开皇律》、《永徽律》、《宋刑统》、《大元通制》、《大明律》、《大清律》等-高三历史
近代,上海《申报》曾发表以下竹枝词:“无数关山一线通,人工巧制夺天工”“两地情怀一线通,有声无影妙邮筒”“火树千株照水明,终宵如在月中行”“洋楼更比蜃楼好,谁读坡仙海市诗”-高一历史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上述材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D.中国共产党-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在买办、商人等群体中逐渐形成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某书中收录的一些示例。洋泾浜英语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了[]A.中外贸易、外交和文化交往的需要B-高三历史
“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高三历史
在民国初年北京大学有个辜鸿铭的学者,他出生在南洋的印尼,读书在英国,取了个日本的东洋妻子,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人们审美观的变化③-高三历史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高三历史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高三历史
19世纪60年代,上海等地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表是洋泾浜英语示例,据此你认为,这一时期上海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有①英语开始在当地流行②生活方式受到西-高三历史
“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具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高三历史
下面的情况,正确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服装状况的是[]A、男子全部是长袍马褂B、西装成为流行服装之一C、女子以连衣裙和列宁装为主D、绿军装成为流行服装-高一历史
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高三历史
下图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设计的服装。此后几十年,它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当时中山装大为流行的原因不包括中山装[]A.它广泛吸收了欧美服饰的优点B.孙中山-高三历史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B.婚姻尊重当-高三历史
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①②③④⑤[]A.①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④D.③④⑤-高三历史
《阿Q正传》中描写有人进城后被剪掉辫子,这本书的时代背景是[]A.辛亥革命B.洋务运动C.鸦片战争D.北洋军阀统治-高一历史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唐胥铁路开通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D.李大-高二历史
下面图片是中国目前最早记录“妇女解放”的画报(1920年10月出版)。最能表达画面中当时中国妇女解放现状的诗句是[]A.小荷才露尖尖角B.无可奈何花落去C.千树万树梨花开D.万马齐喑-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高一历史
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高三历史
下列对下图的释读,正确的是①近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②广告的营销方式被运用③近代革命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巨变④刷牙习惯已被城乡百姓普遍接受[]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高一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高三历史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1869年《教会新报》报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男女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虽已开放,-高三历史
下图是一幅民国时期时尚女性的图画,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时期在风俗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国时期中西文化习俗共存B.大部分国人已采用西方生活-高三历史
花鼓戏原是在农村流动演出的民间戏曲,某一时期,在城市风行,引起政府的查禁。不过禁者自禁,演者仍演,尤其是在租界区,还开了不少新戏馆。据此推断“某一时期”是指[]A.明朝-高三历史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高一历史
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高三历史
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的是[]A.男子流行中山装,女子多穿旗袍B.中西餐并行于世C.男子普遍留长辫,女子大多缠足D.出现了欧式住宅-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城市结婚年代与结合途径分类表——资料来源: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材料二南京四福巷已婚妇女结婚年代与婚-高三历史
《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张爱玲主要强调[]A.近代的旗袍样式发生变革B.西学东渐的局面已经形成-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的建筑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A、B、C、D、-高三历史
据某一时期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853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自订婚姻,而在130名已订未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在310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者为273人-高三历史
1909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里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高三历史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高三历史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这表明征婚者①要求女性解放②追求文明婚-高一历史
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锡金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的近代化的公共公园,又称为公花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可能看到[]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高三历史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高三历史
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高三历史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高三历史
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24日 游历广州时,对广州城市的繁华惊叹不已:“宽阔的珠江,清式和西式的阁楼、宝塔、博物馆、清真寺、大厦、仓库、商铺等等,这些建筑物看上去并没有分成街道,而是毫不间断地紧紧挨在一起。远处可见英国领事馆的小教堂,上面有钟楼和高高的十字架。”
答案
(2)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败,政治黑暗(或内忧外患,危机日重)。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3)第一次工业革命。早期火车。铁路交通迅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