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高三历史
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这些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 ]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月考题
答案
D
上一篇 :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
下一篇 :
下列情况,在民国时期不可能出现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五城市结婚年代与结合途径分类表——资料来源:刘英主编《中国婚姻家庭研究》材料二南京四福巷已婚妇女结婚年代与婚-高三历史
《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张爱玲主要强调[]A.近代的旗袍样式发生变革B.西学东渐的局面已经形成-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合璧成为中国居室的建筑典型特征。以下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建筑是[]A、B、C、D、-高三历史
据某一时期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853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自订婚姻,而在130名已订未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在310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者为273人-高三历史
1909年,有一个署名“兰陵忧患生”的人在《京华百二竹枝词》里写道:“菜罗中外酒随心洋式高楼近百寻。门外电灯明似昼,陕西巷深醉琼林。”词中所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媚外心-高三历史
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对此理解错误的是[]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C.婚姻习俗的-高三历史
1902年6月26日,天津《大公报》登载了一则征婚广告:“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要聘娶礼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习。”这表明征婚者①要求女性解放②追求文明婚-高一历史
建于清末光绪三十年(1905年)的锡金公园,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的近代化的公共公园,又称为公花园。如果你在锡金公园建成时游园,你可能看到[]A.男有洋装革履,女多-高三历史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高三历史
旗袍源于满族女装。20世纪20年代初有人撰文,“近来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满清妻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惟不可以旗名。无以,其改称为暖-高三历史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洋务运动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高三历史
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阶层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英国画家阿罗姆描绘19世纪初期广州的街道景象是-高三历史
“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瞥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描写的现象发生在[]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B.洋务运动时期C.义和团运动时期D.辛亥革命后-高三历史
社会习俗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为社会大多数人经常重复的行为方式。《礼记》中记载的“合二娃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习俗是指[]A.宗教B.祭祀C.婚姻D.社交-高三历史
下图是2007年12月20日在三峡博物馆首次展出的一则告示。告示的主要观点是[]A.揭露清王朝的腐败B.号召进行反清起义C.要求百姓改穿汉服D.建议民众剪去辫子-高三历史
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一诗:“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宜春帖子多新样,大半三民对五权。”该诗反映了[]A.西方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B.孙中山民主思想对社会-高二历史
五代以来,中国女性热衷于裹脚,“三寸金莲”是很多妇女追求的标准。而到20世纪初期,中国女性美丽的标准发生了变化,大脚逐渐流行起来。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传入,-高三历史
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高三历史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西两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许多富有民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四幅图片中具有代表性的是[]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高三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的《字林西报》报道了美国研制“飞船”的新闻。由于报纸上并没有“飞船”的照片或图像,《点石斋画报》的画师把“飞船”画成一只“带有4只鸟翼的船”(如下图)。从-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衣食住行受西方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西风东渐”的趋势。下图中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B、C、D、-高一历史
衣冠作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衣服上绣以飞“禽”走“兽”的区别,文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鹤、锦鹤、孔雀、雁、白鹇等,武官从一品至五品依次为麒麟、狮、豹、虎、-高三历史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侵透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这种变化最主要体现-高三历史
19世纪70年代初,有人作诗云:“见闻历历备于此,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A.传单B.信件C.报纸D.电报-高三历史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为最入时,流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贫贱者亦步趋恐后。”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A、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B、民主共和-高三历史
《上海乡土志》中记载:“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还有一些以营利-高三历史
清末,中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和内河沿岸地区,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品很多带有一个“洋”字,如洋火、洋油、洋布等;而在内陆乡村,农民依然“昼出耕田夜织麻”,靠家庭纺织业与手工-高三历史
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宣布从明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的“卑职”等用语。其后,湖北、江苏、-高三历史
新华网公布“西方镜头下的1850年中国”29幅图,再现了中国当时的社会场景。下列场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军队在训练拉弓射箭B.传统纺织缝纫场景C.贵族乘火车出行D.官员按等级就座-高三历史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正确表明材料中作者观点的是[]A.外来侵略引-高三历史
在近代无锡农村的一户中等生活水平的家庭里,最可能出现的洋货是[]A、咖啡B、面包C、洋酒D、火柴-高一历史
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人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高三历史
下面是同学们在探究中国近代服饰演变的问题时收集到的四张图片,其中人物的着装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是[]A、B、C、D、-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ABCD-高三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女性“足的革命”推动了“鞋的革命”,妇女不再以穿自己纳的鞋为满足,喜欢穿花样繁多、美观大方的欧式鞋。下图是民国时期非常流行的一款国产欧式女鞋广告-高三历史
近代以来,许多商行和金融企业在上海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便大兴土木,荣建公司套楼。外滩上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使面积不算大的-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倡导服饰改革,但洋装并没有取代传统的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是[]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前后,在婚姻习俗方面也有变化,对其变化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知识女性改变传统习俗,提倡婚姻自由B.在落后的农村,人们也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平等C.康有为等主张“夫-高一历史
黄河清在《“洋”族词的兴衰》中说:“‘洋人’‘洋务’‘洋布’‘洋行’‘洋楼’‘洋炉’,等‘洋’族词日益增多,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上半期,是它的鼎盛时期……有400多个。”“洋-高三历史
“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备证书,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由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高三历史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治-高三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等主张改变婚姻依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习,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厢情愿”,他们还主张废除缠足。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缠足。这些在-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有人说:“内地富有者,有了钱,未必就有汽车来坐,未必就有各种新奇的游艺如伟大的影片《梅兰芳》京戏等等来给你看,未必就有各种中西菜什么来给你轮流大嚼……必须要-高三历史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下列情况在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是[]A.穿中山装参加开国大典B.坐火车到北京参加庆典活动C.通过互联网转播庆典实况D.在报刊上登载开国大-高三历史
1912年,中国社会的生活场景中不可能出现的是[]A.看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纸B.通过发电报与家人联系C.观看国产有声电影D.利用火车运输物资-高三历史
1913年著名学问家章太炎在报上刊登征婚广告,条件是:以湖北籍女子为限,须文理清顺;大家闺秀;要不沾染学堂中平等自由之恶习;有从夫之美德。该广告反映出当时的中国社会[]-高三历史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高一历史
1900年蔡元培在“征婚启事”中提出:第一,对方不缠足;第二,对方应识字读书、通文墨;第三,一夫一妻,自己不娶妾;第四,丈夫先死,妻子可以改嫁;第五,夫妻意见不合可以离-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据19世纪晚期出版的《瀛儒杂志》记载“近来风俗日趋华靡,衣服潜移,上下无别,而沪上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真所谓‘彼其之子,不称其服’也。-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①平等思想的传播 ②通商口岸的开设 ③民主政权的建立 ④商品经济的发展
B.①②
C.②④
D.①②④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