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946年,斯大林对苏联《真理报》记者说:“他的演说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的……他不是孤独的,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斯大林所说的“他”是A.-高二历史
1946年,斯大林对苏联《真理报》记者说:“他的演说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的……他不是孤独的,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斯大林所说的“他”是A.-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1946年,斯大林对苏联《真理报》记者说:“他的演说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的……他不是孤独的,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斯大林所说的“他”是A.-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1946年,斯大林对苏联《真理报》记者说:“他的演说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的……他不是孤独的,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斯大林所说的“他”是
A.杜鲁门
B.罗斯福
C.丘吉尔
D.马歇尔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C
略
上一篇 :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
下一篇 :
4月10日,载有波兰总统卡钦斯基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这表明A.美国拉开了冷战的-高三历史
二战后,曾加入社会主义体系的国家是①②③④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历史
二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突出变化是A.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独占鳌头B.社会主义阵营形成C.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D.以美苏对峙为特征的两极格局形成-历史
二战后初期,美国公开宣称要“领导世界”,其表现不包括()A.建立北约组织B.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C.发动朝鲜战争D.实施马歇尔计划-历史
2005年2月20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孔泉针对美日涉台声明一事发表演说指出:美日军事同盟是在“冷战”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双边安排。推行“冷战”政策的第一位美国总统是()A.马-历史
二战结束后,美苏同盟关系开始破裂的原因有()①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逐渐突出②美苏两国国家利益冲突加剧③出现了维护世界和平的联合国④反法西斯的合作基础消失A.①②④B.①②③C.①-历史
2009年10月4日,温家宝总理访问朝鲜,并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敬献了花圈。缅怀先烈,回忆历史,当年的朝鲜战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主要有①抗美援朝巨额的军费开支,加重了中-高二历史
观察下图,对图中“善意”的正确理解是()①扶持控制西欧②援助欧洲发展③建立北约组织④遏制苏联力量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历史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A.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组织B.铁幕演说、-历史
图片和文字材料是我们历史学习的主要材料。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冷战本身就是一场宣传战:各方都以一种绝对而坚定的方式宣传各-高二历史
普京谈到柏林墙时表示,人类历史上有过很多种阻挡工事和分界线,其中最有名的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她为什么能够屹立成百上千年?因为她保护了人民,而柏林墙却分离了人民。”下-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他于1945年说:“美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导地位。……恺撒、成吉思汗、路易十四、拿破仑或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领袖所担负的责任,都不能同美国总统今天所担负的责任相比-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哪里?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得到哪些认识?-历史
美苏争霸中美国和苏联对中国政策的变化从根本取决于()A.美苏经济、军事力量的变化和战略要求B.中国地位的提高C.美国的意志D.苏联的意志-高二历史
“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不害怕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决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这段话针对的是A.甲午-历史
联合国成立以来,在防止大规模战争冲突方面虽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在解决一些重大危机时,往往不被重视,起不到应有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其原因是()A.两极格局结束后,无人-高三历史
战后,苏联等国签订的某条约规定:“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缔约国应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在-高一历史
美国提出欧洲复兴计划的根本目的是A.稳定资本主义制度B.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政策C.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经济渗透D.帮助西欧国家实现经济复兴-历史
二战后美日关系经历的发展轨迹是A.占领制裁→扶植订货→战略伙伴B.扶植订货→对抗C.军事制裁→经济援助→合作对抗D.惩罚→合作-历史
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的影响是()①两强相争避免了局部战争②两强相争使世界不得安宁③两强不敢轻易动武④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历史
“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的表现是()A.越南战争B.朝鲜战争C.美国遏制中国D.柏林危机-历史
杜鲁门提出“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这一主张付诸实行后A.所有对日作战国家的军队共同占领了日本B.战争结束后所有外国军队撤出了日本C.美苏两国联合控制了日本D.美-历史
二战后,南北朝鲜分裂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法西斯侵略朝鲜的后遗症B.依据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C.二战后,美苏冷战的结果D.南北朝鲜不同的社会制度-历史
下列关于美苏之间“冷战”的表述中,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冷战”的开始B.“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经互会”的成立是“冷战”的重要表现C.美苏“冷战”关系下,造-历史
下列用图示法表示二战后美国对外政策关系的表现,正确的是()①冷战②杜鲁门主义③对西欧国家经济援助④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⑤朝鲜战争-历史
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发展演变的新特点①开始形成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②美国开始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③“北约与“华约”两大集团对峙④逐渐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A.①②B.②③C-历史
二战后,为日本经济恢复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措施是()A.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B.美国的大力扶植C.进行广泛的社会改革,消除封建落后因素D.利用朝鲜战争的有利时机-历史
早在两年前,即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就已投过一颗震动共产党世界的炸弹,……他当时不停的流泪,将这位前独裁者描述成“有着病态疑心,极不信任他人的假货,认为它应该对屠杀“-历史
冷战期间,既体现了美苏对抗的紧张与激烈,又体现了它们成功运用自我控制机制,在战争边缘上寻求妥协的事件是①北约和华约的建立②越南战争③古巴导弹危机④柏林危机[]A.①②B.③④C-高三历史
《毛泽东传》中写道:“在这场危机过后,(苏联)很快就迁怒于中国,赫鲁晓夫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发表讲话,指责中国在中印边境冲突和加勒比海危机中的原则立场。这个讲话,成了-高三历史
以下两图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化。其中,图一摄于1961年8月,图二摄于1989年11月,它们分别反映的是图一图二[]A.“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B.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C.军事-高三历史
20世纪60年初,苏联以保卫古巴的名义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导弹。苏联认为,导弹运进古巴不会被美国发现,即使被发现也不会做出反应。美国判断苏联不会在境外部署核武器。苏联的-高一历史
马歇尔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欧洲复兴计划。他曾说,如果一开始就把苏联和东欧国家排斥在计划之外,就会吓跑欧洲人,有的欧洲国家就会表现迟疑。这不能用来说明()A.美国有意-高三历史
美国策划成立北约,除企图遏制苏联外,还有一个目的是()A.凌驾于联合国之上B.与华约相抗衡C.分裂德国D.控制西欧-高三历史
二战后初期“冷战”局面开始形成是由于()①美国试图称霸世界②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增强③欧亚社会主义阵营形成④美苏展开核军备竞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D.③④-历史
雅尔塔体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B.美苏国家利益产生冲突C.世界大战改变了各国政治力量的对比D.美苏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高三历史
二战后的美苏对峙导致了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很长时间。下列事件中,对美苏两极格局具有冲击作用的有①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②欧洲共同体形成③不结盟运动-高三历史
德法是西欧的两个大国,普法战争埋下了相互仇恨的种子,又经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20世纪中期以后走向合作。两国最终走向合作说明了[]A.国际形势是影响其关系走向的关键因-高三历史
由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①由单一的经济部门扩大到各经济领域②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③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全球一体化④由追随美-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波罗的海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摘自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两极格局得以长期维持的决定性因素是A第三世界力量弱小B联合国作用软弱C美苏力量均势D多极化逐步发展-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大支柱,它试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欧洲的目的。该计划实施后,欧洲经济很快得到恢复,西欧各国被纳入美-高三历史
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是()A.盟国的分区占领B.各国在占领区实行不同政策C.英、法、美同苏联矛盾的激化D.“柏林危机”的发生-历史
右图是苏联某历史时期发布的宣传画“华盛顿的和平鸽”,这幅画揭示了A.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实质B.古巴导弹危机发生的根源C.美苏两国军备竞赛的本质D.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野心-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古巴导弹危机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发生于1960年10月②反映了苏联同美国争霸世界的野心③反映了赫鲁晓夫的冒险政策④反映了苏联军事力量的后来居上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②-历史
排列下列各项的先后顺序是①杜鲁门主义②“铁幕”演说③马歇尔计划④北大西洋公约A.①②④③B.②①④③C.①③②④D.②①③④-历史
1961年,东德政府修建柏林墙,阻隔东、西柏林之间的往来。柏林墙的正式名称是反法西斯防卫墙,其“反法西斯”的含义应指:A.抵制西方势力的渗透B.阻止欧洲一体化进程C.防止法西-高三历史
关于图中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1946年该地政府获得中国政府承认B.1948年在美苏的干预下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C.在该地区发生过奠边府战役D.二战后该地区南部国家首都在平壤-历史
史书描述:“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组建联合国军,介入此次冲突。这是联合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军事联合行动。”这次冲突是[]A.朝鲜战争B.柏林危机C.古巴导弹危机D.海湾-高三历史
东欧人民民主革命胜利的共同原因主要是A.社会党的领导和苏联的援助B.共产党力量的强大和苏军的配合C.依靠苏军力量和本国人民力量D.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苏联的援助-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946年,斯大林对苏联《真理报》记者说:“他的演说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者的立场上的……他不是孤独的,不仅在英国有朋友,而且在美国也有朋友。”斯大林所说的“他”是A.-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