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社会救济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高三历史
社会救济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社会救济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社会救济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华洋义赈会是由在华外籍人士与上海部分著名绅士组成的慈善团体,……民国成立前后,各地灾情不断……1912年1月22日,华洋义赈会就赈灾问题向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递交了一份报告书,报告指出当时受灾的地区共有7各省,人口约270万元。……义赈会已为救灾募集到55543.73美元,与需求的总数相差甚远。孙中山看到报告后极为重视,尽力筹款予以支持。
——杨琪《孙中山的社会福利思想》
材料三 邓小平从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新的社会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扶贫救济模式……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对贫困户、贫困县的救济从“输血型”转变为扶持发展的“造血型”,仅1988年一年,全国各级民政部门扶持贫困户1106.8万户,当年脱贫337.8万户,脱贫率为30.52%,到1990年,使全国人均年纯收入在200元以下的贫困户已从1.1亿人减少到4000万人。
——《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02期《浅论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保障思想》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社会救济方式有何特点?分析孙中山看到报告后“极为重视”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倡的“造血型”救济有何发展?你认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救济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0110 模拟题
答案
(1)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特点:既重视政府救济,又注重社会力量的救济。
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博爱精神的体现。
(3)发展:增强被救济者的自救能力,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方法:大力发展生产力。
上一篇 :
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外国学
下一篇 :
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中之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主要得益于①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②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③儒家思想没有受到-高二历史
《三字经》中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在人性论上,持相同或者相近主张的思想家是①孟子②荀子③孔子④苏格拉底[]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高三历史
最近,有一网民提出构建皖北交通大网络的设想,以加快安徽崛起步伐。该设想把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故里连接起来。下列言论不属于这四人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高三历史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rivercancarryaboat,yet,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这句话最早见于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则进一步说: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雠。杀掉昏主暴君,孟子甚至认为不是弑君,而是“诛独夫”。——汪丁丁《简论王元化-高三历史
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始终贯穿的一条思想主线是[]A.从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建设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人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资格C.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高三历史
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高二历史
古人对特定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下面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而立②弱冠③期颐④耄耋⑤不惑⑥花甲⑦豆蔻[]A.⑦②④③⑤①⑥B.②⑦③-高三历史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高三历史
人文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苏格拉底说:“如果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我们认为知识即美德就将是对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高三历史
秦朝统治者打击儒学,西汉统治者却推崇儒学,导致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现实需要的变化B.儒学自身的发展C.统治者个人的好恶D.社会经济的发展-高二历史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高一历史
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高三历史
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高三历史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以为仁”,他所说的“礼”是指[]A.礼貌待人B.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C.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D.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高二历史
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A.克己复礼B.为政以德C.仁者爱人D.有教无类-高三历史
荀子在《君道》中说:“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民不亲不爱,而求其为己用,为己死,不可得也。民不为己用,不为己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高二历史
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重D、民水君舟-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既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1)“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三孔”成为-高二历史
班固作《汉书》,内有《古今人表》,列1913人。作者按“上上至下下区分为三等九则”。其中“上上圣人”者十四人,包括三皇五帝,而以周公孔子殿后;孟子与颜渊,管仲同属“上中仁人”;-高三历史
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高三历史
人们常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在儒家思想体系中也有着特殊的地位,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古代思想家的主张不属于这一范畴的是[]A.春秋时期孔子提出“-高三历史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B.统治者要“仁者,-高三历史
“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高三历史
阿南看到一则连环漫画,内容如下。漫画中老爷爷的言论最接近下列哪一位学者的思想[]A.孟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高二历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课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高三历史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对以上材料理解正确的有①《孟子》已成为官方儒学②朱元璋想避-高三历史
“君轻民贵”思想的提出者是[]A.孔子B.荀子C.孟子D.老子-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高二历史
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rivercancarryaboat,yet,itcanturntheboatoveraswell",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高三历史
“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一蚀。五十六子月亦一蚀。蚀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下列观点与材料所体现的思想一致的是[]A.“道法自然”B-高三历史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说:“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学既保持着其仁爱、和谐的精神特质,又带有不同时代的文化烙印。”以下有关儒学的表述符合上述论断的是①孔子是儒学的创始人,其思-高三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读《论语》非常敬仰孔子,但读《孟子》就很厌恶孟子,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孟子》一书中哪一句话最可能招致明太祖对孟子的不满[]A.“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高二历史
《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高三历史
家中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D.-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请思考:(1)材料反映了哪家学派的什么思想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济宁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高三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高二历史
黄宗羲和韩非子对君主专制制度所持的观点几乎截然相反,其决定性原因是[]A.所处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不同B.接受外来思想影响的程度不同C.所持的阶级立场根本不同D.对社会发展规-高二历史
下图描绘的是三只缸和五个人在尝酒,由此你联想到的文献书籍是[]A.《春秋繁露》B.《四书章句集注》C.《明夷待访录》D.《天下郡国利病书》-高三历史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下列表述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B.中医将人体肝心脾肺肾五脏对应为木火土金水五行C-高二历史
在争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两者的关系时,下面四种结论正确的是[]A.政治上的统一确保思想上的统一B.董仲舒的学说适应专制统治的需要C.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高三历史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高三历史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高三历史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常常出现在古代皇帝的诏书中,这一现象最早出现应该是在[]A.战国时期B.秦朝C.西汉D.唐朝-高二历史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高二历史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唯物论思想B.辩证法思想C.无为而治思想D.民本思想-高二历史
有一种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高三历史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致力于人的精神自由的思考并且注重思辨的思想家,最有可能的应该是[]A、孔子B、荀子C、庄子D、韩非子-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社会救济是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子路在卫国出私财救贫,孔子止之曰:“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孙中山社会救济方式有何特点?分析孙中山看到报告后“极为重视”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倡的“造血型”救济有何发展?你认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救济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特点:既重视政府救济,又注重社会力量的救济。
原因:巩固政权的需要;博爱精神的体现。
(3)发展:增强被救济者的自救能力,通过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方法:大力发展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