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6分)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高三历史
(26分)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6分)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6分)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将军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简要说明其目的。(8分)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用史实说明“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8分)
材料四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转移。二十一世纪会不会是太平洋世纪呢?有人这样宣布。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4)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观点?(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侧重点:汉字、文学、佛教,特别是程朱理学。(6分)
目的:建构日本幕府的统治思想,维护封建幕府的统治。(2分)
(2)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2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6分,任答3点)
(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西方文化(2分)。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1分)
“五四”以后,用西方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2分)。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1分)
时代使命:唤醒国人,探索改造中国民族复兴之路。(2分)
(4)理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吸取中国的文化的重点是:文学、汉字、佛教、儒教特别是程朱理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可以得出其目的是建构日本幕府的统治思想,维护封建幕府的统治。
(2)依据材料中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可以看出东西方的交流是以传教士为媒介,将西方的文化、科学传入中国;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传教士的生活时期可以看出是16、17世纪;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3)依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以前的思想特点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运动以后的思想特点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可知,当时的时代使命是唤醒国人,探索改造中国民族复兴之路。
(4)首先明确材料四的核心观点是“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故材料四肯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起促进作用。
上一篇 :
欧洲14、15世纪有一批艺术家创
下一篇 :
(20分)教育、思想和科学技术都是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某中学开展了以“弘扬人文精神,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小李欲参加这次活动,他给自己选择几本书进行研究。你认为他应不选哪本书?A.《圣经》B.但丁的《神曲》-高二历史
法国戏剧《费加罗的婚礼》中有一段自白:“因为你是大贵族,你就自以为是伟大的天才!门第、财产、爵位、高官,这一切使你多么洋洋得意!你干过什么,配有这么多享受?”这段自白蕴-高二历史
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指出:“主权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转让的,而且它在本质上就存在于共同体的全体成员之中。”“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同理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主权在本质上是由-高二历史
我不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中,或者把天地抱在怀里,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禁欲主义B.蒙昧主义C.启蒙思-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33年,在芝加哥大学Haskell讲座的一场演说中,胡适毫不含糊地解释他所谓的“中国文艺复兴”的涵意:《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1918年一群北京大-高
“文艺复兴虽然许多新成就的基础是古典文化,但是它们很快地超越了希腊、罗马影响的范畴。文艺复兴包括一些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理想和看法,使文艺复兴印上了一个独特社会的标记-高三历史
梯也尔在1871年8月就任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之后,与君主派及共和派辩论时说:“共和制存在着,它是国家的合法政体。要求别的东两,将引起一场新的革命,并且是最可怕的革命。-历史
下列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是①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②真正的高贵不是天生的而是自为的③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④人是罪恶、卑-高二历史
15世纪学者奇诺说:“这是一个黄金时代,(在佛罗伦萨)几乎所有以前消失的自由科目,如诗歌、雄辩术、绘画、建筑、雕塑、音乐都复活了。”这反映了在该地A.希腊罗马文化开始兴起-历史
《蒙娜丽莎》典型地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和人格力量,是一部伟大的人文主义作品,因为A.达·芬奇成功的运用“圣像图”的画法B.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C.达·芬奇将解剖-高二历史
(24分)在西方思想史上,一共出现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智者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启蒙运动。在这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中,西方的人文精神经历了产生.复兴到发展成熟的历程。阅读下-高二历史
下列最能体现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的是:-高二历史
R.R.帕尔默在评论西方近代某思想解放运动时说:“如果说人文主义者因此而发起一个崇古运动,那是由于他们看到其中有与自己相仿的精神。”他所评价的思想解放运动A.为西方近代科-高三历史
(17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l914年”中写道:“从1763年至l914年的一个半世纪,作为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高三历史
15世纪以后,西欧文艺复兴的成就主要表现在A.建筑艺术B.文学创作C.绘画艺术D.雕刻艺术-高三历史
薄伽丘的《十日谈》被称为“人曲”,是因为它A.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B.讴歌了人性,提倡人类平等C.使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D.打碎了基督教神权统治枷锁-高三历史
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的职业B.当时-高二历史
1497年在市政厅广场中心树立起一个金字塔形的“火葬台”在最下面一层押送假须、假面具和狂欢节的化妆品服;上面一怪是拉丁文和意大利诗人的著作,其中有薄伽丘的作品;其次是妇-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是不动的,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都以圆周为轨道围绕地球公转。公元2世纪,这个思想被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精制成一个完整的宇宙学模-高二历史
图为《最后的晚餐》,故事取材于《圣经》,但画中人物包括耶稣都没有圣光,取而代之的是自然光,所有人物的姿态和常人无异。这幅画主要体现了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传统B.人文主义-高二历史
(19分)欧洲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中,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都是在继承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意义有两个:一是复生-高三历史
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这最能说明文艺复兴运动()A.猛烈抨击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B.倡导主权在民人人平等C.否定封建特权主张个性自由D.力主构建资产阶-历史
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曾这样描述郡主(绮思梦达)冲破封建门第观念,与仆人相恋,遭父亲反对后愤然驳斥到:“我们的灵魂都是天主赐给的,具备着同等的机能和一样的效用。我们人类是-高二历史
如图,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三杰”不包括()-高三历史
“文艺复兴时代是一个既伟大又阴暗的时期……许多有进取心的个人主义者对犯罪事件的频发、重现的社会问题等熟视无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靡一时。”这一评价A.注重了对历史史料-高三历史
当沉浸于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索之中时,人们能够回想起探索与发现的诸种辉煌成就……看起来仿佛是在每一个方面,人类行动的疆界都变得更为广阔。能反映此观点的是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高三历史
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赐”。下列各项中,首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A.新航路的开辟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高二历史
意大利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是:①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②资产阶级力量强大③具有不可多得的人才优势④丰厚的文化遗产是文艺复兴产生的重要条件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启蒙运动在反封建方面远远超过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A.彻底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B.为资本主义近代社会制度提出了设想C.否定专制王权,追求民主自由D.影响涉及亚洲、拉美-高二历史
文艺复兴时期,但丁在《神曲》里把许多基督教的教皇和大主教都打下地狱,让他所笃爱的罗马“邪教”诗人维吉尔做向导,引他游地狱和净界;让他幼年时所钟情的贝雅特里齐做向导,引-历史
1530年荷兰哲学家伊拉斯谟出版了一本名为《男孩的礼貌教育》的小册子,书中作者对日常行为方式和社交生活中的礼仪进行了阐述。小册子广泛欢迎,在出版后6年的时间里再版了30多-高三历史
薄伽丘《十日谈》中有个《裁判官的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财主在酒后说了句:“我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结果因为亵渎耶稣被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后来他通过送礼疏通关-高三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系列片《大国崛起》,该片点燃了国人对中国强国之梦的美好憧憬。《大国崛起》通过电视政论片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十五世纪以来-高三历史
(16分)世界历史上的发生了多次思想解放解放运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但丁•阿利格里“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高三历史
下列各项中,最能说明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是A.绘画技法符合人体解剖学原理B.构图和表达有很高的审美价值C.蒙娜丽莎的微笑体现了精确和含蓄的辩证关-高二历史
恩格斯曾指出,西欧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指A.君权神授观念B.人文主义思想C.基督教神学思想D.自然法精神-高二历史
(16分)历史学家认为,具有生命力的文化都兼具延续性和变异性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老的基督教强调个人命运是亚当众儿女的普通命运的一部分,而意大利文艺复兴-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文艺复兴运动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他写道:“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历史
读下面图文资料,对下图理解正确的A.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B.带有明显的宗教改革意图C.从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纪文化D.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需求-高三历史
文艺复兴“由于它首先认识和揭示了丰满的完整的人性而取得了一项尤为伟大的成就。”能说明此观点的有①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②鼓吹思想自由③揭露金钱至上的罪恶④强调个体精神的觉醒-高二历史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下列搭配错误的是()A.薄伽丘——讴歌人性B.卢梭——倡导“人民主权说”C.但丁——提出三权分立学说D.狄德罗——宣扬科学与民主-高二历史
(18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时代》(2008年)的文章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高三历史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认为,封建三纲是控制人们思想的枷锁,会造成人们政治上的不平等和家庭生活上的不平等。这一观点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主张相比较,两者都特别强调:A.关注-高三历史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下列观点与此精神相符的是()A.“一个国王、一种法律、一个信仰”B.“教皇是太阳,国王是月亮,国王的权力借自-高二历史
“人文精神”主要是指关注人,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的意志和利益。“人文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下列能反映启蒙时代人文精神内涵的是()A.“人是万物的尺度”B.人是一件多-高二历史
(26分)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75年北美爆发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西方民主政治开始在欧美大国确立。法国学者托-高三历史
世界市场的建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对世界各个国家与地区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6世纪中期至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的白银30000吨;日本生产的白银8000吨;-历史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但丁在《论俗语》中倡导与教会所用的《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章官方语言——拉丁语相对立的地方语言图1图2分别概括图1和图2反映的历史信息-高三历史
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到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高三历史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这说明文艺复兴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6分)人类文明在不断学习、交流与创新中获得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日本一直以来模仿中国,而中国的影响贯穿了德川幕府时代。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直到19世纪,很多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法律和宗教著作。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像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帝一样,德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幕府将军倡导、资助新儒学的学者,使新儒学的观点在教育课程中占主导地位。所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包括商人的儿子和政府官员的后代——都长期受到新儒学价值观的影响。到了18世纪末,新儒学已经成为德川幕府的官方意识形态。
——《新全球史》杰里·本特利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19世纪日本在汲取中国文化时的侧重点。简要说明其目的。(8分)
材料二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还进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东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来华传教,是以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为背景的。……来华较早并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德意志人汤若望(1591—1666年)、比利时人南怀仁(1623—1688年)等。……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利玛窦带来的《万国舆图》,第一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世界五大洲的面目。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明末清初东西方交流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材料三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3)请用史实说明“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体现了知识分子肩负了怎样的时代使命?(8分)
材料四 二十世纪即将过去了。这个世纪是大西洋文明即西方文明的世纪。随着东亚工业化的高速推进,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舞台正在向太平洋方向扩展和转移。二十一世纪会不会是太平洋世纪呢?有人这样宣布。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现代化新论》罗荣渠
(4)如何理解材料四的观点?(2分)
答案
(1)侧重点:汉字、文学、佛教,特别是程朱理学。(6分)
目的:建构日本幕府的统治思想,维护封建幕府的统治。(2分)
(2)主要表现: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西学东渐”) (2分)
背景: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6分,任答3点)
(3)“五四”以前,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西方文化(2分)。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1分)
“五四”以后,用西方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2分)。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1分)
时代使命:唤醒国人,探索改造中国民族复兴之路。(2分)
(4)理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正式的教育从学习中国语言文学开始”、“日本学者一直用中文书写他们的哲学、…”、“普通人信奉从中国传到日本的佛教,而儒教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哲学体系”、“川幕府将军提倡朱熹的新儒学。”从中可以看出日本吸取中国的文化的重点是:文学、汉字、佛教、儒教特别是程朱理学。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中的“新儒学强调孝道和对上忠诚,为幕府统治提供了理想的意识形态基础”,可以得出其目的是建构日本幕府的统治思想,维护封建幕府的统治。
(2)依据材料中的“…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除了向中国朝廷和士大夫进献一些新奇工艺品外,也介绍了某些科学知识。”可以看出东西方的交流是以传教士为媒介,将西方的文化、科学传入中国;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中传教士的生活时期可以看出是16、17世纪;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东方封建社会的逐步衰弱。
(3)依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以前的思想特点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如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康有为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宣传其变法政治理论;五四运动以后的思想特点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如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第二小问结合所学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主题可知,当时的时代使命是唤醒国人,探索改造中国民族复兴之路。
(4)首先明确材料四的核心观点是“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故材料四肯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融合起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