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高三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程度,以及这种相互影响对决定人类历史所起的重大作用。”与这一观点不一致的评析是
[ ]
A.新航路的开辟使各地文明汇合交融
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江苏月考题
答案
C
上一篇 :
“在新经济政策的指导下,……允
下一篇 :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高三历史
1921-1925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苏联实现了工业化B.大大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C.促进了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D.有利于苏联社会政治形势的稳定-高一历史
《四月提纲》中,列宁之所以提出了和平夺权的方式,原因是()A.布尔什维克党已掌握了彼得格勒等大城市苏维埃的领导权B.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人民普遍不满C.工兵代表苏维埃掌握-历史
列宁在评价这某一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高三历史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巩固-高一历史
列宁提出“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义,……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据此苏俄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固定粮食税B.实行工业国有化C.允许资-高二历史
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A.战时共产主义-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8分)“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高三历史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A.国家资本主义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统制经济”政策-高一历史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高一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A、俄国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B、苏俄面临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C、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高一历史
在国内战争后期,苏俄境内出现了所谓的“小国内战争”。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及其针对的目标最有可能是[]A.工人、义务劳动政策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农民、余粮收集制D.政-高三历史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恢复市场经济,发展商品生产C.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D.开展有计划的社会-高一历史
“……乃是人类第一次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罗斯福新政-高三历史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赐(子贡,经商致富)不受命而货殖焉”。子曰“富而-高二历史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采用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高三历史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否定了新-高三历史
“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A-高一历史
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B.苏俄-高一历史
在某历史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高一历史
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①这是由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历史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独联体建立②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③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④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统A.④②③①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高一历史
(13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已风光不在。究其原因是前苏联解体时,经济不景气,优秀体操人才流失国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前苏联的问题:材料一:照片中-历史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B.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C.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D.由于苏-历史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有①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②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③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历史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生活日益动荡。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高三历史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高三历史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月20号到上海参加了亚信会议,并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他曾经在回答“你怎样看待俄罗斯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俄罗斯解体而惋惜,谁就-高一历史
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苏联经济的波谷,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1)1953——1983年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
下列事件与赫鲁晓夫有关的是①参加苏共“二十大”②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③大规模开垦荒地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历史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高三历史
观察下列人物图,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首任总统是-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高一历史
《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高一历史
率先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C.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历史
赫鲁晓夫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B.批判斯大林造成国内思想混乱C.个人作风缺乏实事-历史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根源在于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B.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C.没有-历史
某学者指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高二历史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高三历史
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和后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在前期苏联经济增长加快,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C.在后期改革取得一-历史
下列各项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是A.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历史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A.重工业B.商业C.农业D.轻工业-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要确切认识西方的历史或非西方的历史,没有一个包括这两者的全球性观点是不行的;只有运用全球性观点,才能了解各民族在各时代中相互影响的-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 ]
B.造纸术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C.新经济政策促进苏俄经济迅速恢复
D.西方民主思想影响中国近代化进程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