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高三历史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
A.马克思主义
B.战时共产主义
C.新经济政策
D.斯大林模式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法西斯主义”表示极权,“红色”表示社会主义,1945年后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因此使用更普遍。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项正确。
上一篇 :
下列事件与赫鲁晓夫有关的是①
下一篇 :
观察下列人物图,前苏联解体以后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高一历史
《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高一历史
率先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C.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历史
赫鲁晓夫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B.批判斯大林造成国内思想混乱C.个人作风缺乏实事-历史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根源在于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B.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C.没有-历史
某学者指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高二历史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高三历史
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和后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在前期苏联经济增长加快,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C.在后期改革取得一-历史
下列各项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是A.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历史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A.重工业B.商业C.农业D.轻工业-高一历史
1954年爱伦堡发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小说《解冻》,以此为标志,被西方称之为的“解冻文学”替代了过去苏联“无冲突论”的歌颂文学。但1957年以后,苏共中央开始收紧“解冻”的口子,-高三历史
苏联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组漫画:三个工人一起种树,其中第一个人挖坑,第二个人往坑里放树苗,第三人往坑里填泥土。有一天第二个工人没来上班,第一个工人照样挖坑,第三个工人-高一历史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高三历史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苏联工业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基于工业部门内部的积累机制,而是运用行政力量以“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中“抽取”剩余投入工业的结果。这一模式A.调动了农-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高三历史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高一历史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C.未对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D.与美国进行军备竟赛,经济被拖垮-历史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新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高一历史
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B.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C.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时D.苏-高一历史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高三历史
蒋经国曾在苏联求学,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去买东西。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由此可见当时苏-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高三历史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高三历史
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D.赫鲁晓夫-高三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20世纪20年代快结束时,欧洲似乎正安定下来处于一个和平、安全和相对繁荣的时期。然而,这一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彻底破坏-历史
下列关于勃勒日涅夫的表述,正确的是A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进行的最早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限于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效-历史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中,对农民的政策包括A.固定的粮食税B.余粮收集制C.允许粮食买卖D.实行收购制,并提高收购价格-历史
(28分)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主要原因是从它们的传统社会内部自发地产生了推动工业化的因素,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高一历史
导致苏联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运动的直接原因是()A.个人崇拜风盛行B.国际反苏势力猖獗C.斯大林对阶级斗争的错误认识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历史
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高三历史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高一历史
下侧图片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前苏联宣传画,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该宣传画反映了[]-高三历史
斯塔犬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经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高三历史
斯大林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国家就会变成外敌用武的对象。”为此,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都[]A.加快国家城市化进程B.建立-高一历史
“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C.人民生活D.环境保护-高一历史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高三历史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高三历史
右面两位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推行的经济政策最大区别在于()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历史
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A.压缩了农业生产的相关指标B.损害了农-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高一历史
不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改革开放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按照同等的标准,这个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但远不是那个时代典-高三历史
关于经济体制的探索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D-历史
右图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你认为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高三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R.R.帕尔默(R.R.Palmer)在《世界现代史》中说:“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要从农业中提取资金……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进行类似的农业革命,不过这是在国家资-高一历史
“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C.人民生活D.环境保护-高三历史
对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体制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B.这种体制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C.这种体-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法西斯主义”表示极权,“红色”表示社会主义,1945年后美苏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因此使用更普遍。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