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高三历史
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同步题
答案
A
上一篇 :
导致苏联20世纪30年代大清洗运
下一篇 :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所以必须赶快发-高一历史
下侧图片是美国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馆藏的一张前苏联宣传画,宣传画敦促工人们加入生产突击队,以实现斯大林的五年计划。原画上写着:“我们要打倒懒惰的工人。”该宣传画反映了[]-高三历史
斯塔犬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经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高三历史
斯大林曾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国家就会变成外敌用武的对象。”为此,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都[]A.加快国家城市化进程B.建立-高一历史
“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C.人民生活D.环境保护-高一历史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高三历史
这是前苏联的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高三历史
右面两位人物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推行的经济政策最大区别在于()A.对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B.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D.对工农联盟及农业发展的认-历史
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这主要是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A.压缩了农业生产的相关指标B.损害了农-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高一历史
不同国家现代化道路的发展:斯大林模式、改革开放材料一:(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按照同等的标准,这个社会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但远不是那个时代典-高三历史
关于经济体制的探索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阶段,它们的共同点是()A.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B.都是高度的计划经济模式C.都曾产生过积极作用D-历史
右图是反映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与农民交谈的图片。你认为交谈双方涉及的主要话题应该是A.提高农业产量途径B.扩大农业种植面积C.压缩农业种植面积D.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历史
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高三历史
美国历史学家R.R.帕尔默(R.R.Palmer)在《世界现代史》中说:“一个农业国要工业化,只要从农业中提取资金……在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需要进行类似的农业革命,不过这是在国家资-高一历史
“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A.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C.人民生活D.环境保护-高三历史
对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这种体制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B.这种体制是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C.这种体-高二历史
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开创的经济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A、不属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B、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行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C、在苏-高一历史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趋于崩溃,而苏联经济发展迅速,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美国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它”是指苏联的[]A.农-高一历史
苏联《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正是他(斯大林)的天才的预见以及对工人阶级斗争的卓越领导,保证了提出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各种宏伟的、人类史上划时代的任务。”这反映了-高一历史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农村私有制-高三历史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经说:“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弹的强国。”这里的“他”指的是[]A.列宁B.斯大林C.勃列日涅夫D.赫鲁晓夫-高三历史
苏联音乐家普罗科菲耶夫在论苏联的改革时指出“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材料中描述的苏联经济发展的特-高三历史
下图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高三历史
斯大林执政时期,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的经济发展方针是[]A.优先发展农业B.优先发展轻工业C.优先发展重工业D.优先发展商业-高三历史
据统计,从1929年7月到1930年7月,在苏联农村中,牛减少了20%,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因为农业集体化运动[]A.压缩了农业生产的相关指标B-高一历史
1950年,苏联《真理报》发表代表苏共中央声音的编辑部文章《反对集体农庄劳动组织中的偏向》,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分散了劳动组合的力量和资金,意味着损害大型的集体的-高三历史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l2月25日辞职演讲中沉重而无奈地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高三历史
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高一历史
前苏联笑话——农夫伊万钓了一条鱼,高兴地对老婆说:“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油。”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没柴。”伊万气得将鱼扔回河-高三历史
斯大林时期,为了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的措施有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实行余粮收集制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④实行国家资本主义[]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过七十多年的建设,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还落后于-高三历史
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没有超过1913年的水平(1930年除外),这说明①苏联的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发展②苏联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存在失误③农民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短缺-高一历史
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是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高三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高三历史
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高三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欧洲……令人欣慰的景象却被突然到来的大萧条(始于1929年)给彻底破坏了……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高三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的重农抑商政策,到了清末却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包括①美国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②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高三历史
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这主要表明[]A.苏联对德国的侵略有充分准备B.苏联人民万众一心抗-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高三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说:“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高三历史
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没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高三历史
某区域经济组织具有南北合作和大国主导两大显著特征,该组织的建立开创了存在较大差异的成员国互利共赢、各方获益的成功模式。该组织应是下图所示的-高一历史
欧洲联盟是()A.欧洲地区的非政府国际组织B.欧洲地区的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C.世界最大的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D.世界最大的国际经济组织-高一历史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世界各国追求的目标。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951年法、意、西德等六国签订《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它改变了不触及国家主权的松散的合作方式,而是建立一-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C.推行新经济体制
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