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
(1)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有什么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专项题
答案
(1)在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施“五年计划”,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显著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罗斯福: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3)内部变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导致苏联解体。美国: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制度;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推动全球化。相互竞争:20世纪50——90年代出现美苏争霸,直至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
上一篇 :
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
下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18分)“现代化”是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决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始实行[]A.国家资本主义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统制经济”政策-高一历史
苏俄农民彼得·伊里奇在日记里写道:“1922年春,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让他产生“幸福感”的原因可能是[]A.政府实行实物配给制B.可以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C-高一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其中的“非常时期”是指[]A、俄国面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困境B、苏俄面临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C、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高一历史
在国内战争后期,苏俄境内出现了所谓的“小国内战争”。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及其针对的目标最有可能是[]A.工人、义务劳动政策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农民、余粮收集制D.政-高三历史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新”在[]A.由工农苏维埃政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B.恢复市场经济,发展商品生产C.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D.开展有计划的社会-高一历史
“……乃是人类第一次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罗斯福新政-高三历史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赐(子贡,经商致富)不受命而货殖焉”。子曰“富而-高二历史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采用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高三历史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否定了新-高三历史
“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A-高一历史
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B.苏俄-高一历史
在某历史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高一历史
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①这是由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历史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独联体建立②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③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④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统A.④②③①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高一历史
(13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已风光不在。究其原因是前苏联解体时,经济不景气,优秀体操人才流失国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前苏联的问题:材料一:照片中-历史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B.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C.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D.由于苏-历史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有①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②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③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历史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生活日益动荡。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高三历史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高三历史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月20号到上海参加了亚信会议,并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他曾经在回答“你怎样看待俄罗斯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俄罗斯解体而惋惜,谁就-高一历史
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苏联经济的波谷,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1)1953——1983年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
下列事件与赫鲁晓夫有关的是①参加苏共“二十大”②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③大规模开垦荒地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历史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高三历史
观察下列人物图,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首任总统是-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高一历史
《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高一历史
率先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C.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历史
赫鲁晓夫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B.批判斯大林造成国内思想混乱C.个人作风缺乏实事-历史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根源在于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B.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C.没有-历史
某学者指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高二历史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高三历史
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和后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在前期苏联经济增长加快,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C.在后期改革取得一-历史
下列各项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是A.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历史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A.重工业B.商业C.农业D.轻工业-高一历史
1954年爱伦堡发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小说《解冻》,以此为标志,被西方称之为的“解冻文学”替代了过去苏联“无冲突论”的歌颂文学。但1957年以后,苏共中央开始收紧“解冻”的口子,-高三历史
苏联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组漫画:三个工人一起种树,其中第一个人挖坑,第二个人往坑里放树苗,第三人往坑里填泥土。有一天第二个工人没来上班,第一个工人照样挖坑,第三个工人-高一历史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高三历史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苏联工业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基于工业部门内部的积累机制,而是运用行政力量以“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中“抽取”剩余投入工业的结果。这一模式A.调动了农-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高三历史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高一历史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C.未对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D.与美国进行军备竟赛,经济被拖垮-历史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新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罗斯福:面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使美国渡过了危机,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3)内部变化: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收效甚微;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但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放弃了社会主义原则,导致苏联解体。美国: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制度;20世纪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推动全球化。相互竞争:20世纪50——90年代出现美苏争霸,直至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