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在国内战争后期,苏俄境内出现了所谓的“小国内战争”。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及其针对的目标最有可能是[]A.工人、义务劳动政策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农民、余粮收集制D.政-高三历史
在国内战争后期,苏俄境内出现了所谓的“小国内战争”。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及其针对的目标最有可能是[]A.工人、义务劳动政策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农民、余粮收集制D.政-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在国内战争后期,苏俄境内出现了所谓的“小国内战争”。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及其针对的目标最有可能是[]A.工人、义务劳动政策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农民、余粮收集制D.政-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在国内战争后期,苏俄境内出现了所谓的“小国内战争”。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及其针对的目标最有可能是
[ ]
A.工人、义务劳动政策
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农民、余粮收集制
D.政府官员、新经济政策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甘肃省模拟题
答案
C
上一篇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称为“非常
下一篇 :
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苏俄的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乃是人类第一次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罗斯福新政-高三历史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经济思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子曰“为仁(旧贵族)不富矣,为富(新地主和商人)不仁矣”。“赐(子贡,经商致富)不受命而货殖焉”。子曰“富而-高二历史
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苏维埃采用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化-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国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和美国也都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对这两个不同时期的改革评述不正确的是()A.20世纪30年代苏联和美-高三历史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否定了新-高三历史
“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A-高一历史
1919年俄国1普特(重量单位)粮食的价格:国家零售价为30卢布,黑市价格为200卢布,但农民必须以6卢布的价格卖给国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B.苏俄-高一历史
在某历史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高一历史
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其结果说明①这是由苏联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走向③执政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历史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独联体建立②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改革③戈尔巴乔夫进行经济体制改革④戈尔巴乔夫当选为总统A.④②③①B.④③②①C.②③④①D.③②④①-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不久,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开始对苏联内外政策进行调整。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高一历史
(13分)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俄罗斯体操已风光不在。究其原因是前苏联解体时,经济不景气,优秀体操人才流失国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前苏联的问题:材料一:照片中-历史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赫鲁晓夫改革评价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B.没有冲击斯大林体制,只具有消极作用C.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D.由于苏-历史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有①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②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③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④允许个体经济存在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①③④-历史
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的,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伴随着戈尔巴乔夫政治体制的“根本变革”,在“公开性”“民主化”和“政治多元化”的口号下,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蔓延,生活日益动荡。经济和刑事犯罪率猛增-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为克服斯大林时期的一些弊端,赫鲁晓夫进行了改革。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高三历史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①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高三历史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5月20号到上海参加了亚信会议,并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他曾经在回答“你怎样看待俄罗斯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俄罗斯解体而惋惜,谁就-高一历史
在庆祝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苏联经济的波谷,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1)1953——1983年苏联经济发展趋势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
下列事件与赫鲁晓夫有关的是①参加苏共“二十大”②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③大规模开垦荒地④中苏关系严重恶化A.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历史
在20世纪30年代有一种现象被帝国主义者称为“红色法西斯主义”,这一称号在1945年后的美国使用尤其普遍。这一现象指的是A.马克思主义B.战时共产主义C.新经济政策D.斯大林模式-高三历史
观察下列人物图,前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首任总统是-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农庄的播种结构、播种面积、牲畜种类数量、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高一历史
《苏联史》中写道:“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3倍,年平均增长为19.2%,……但非常遗憾的是,在集体化和机械化取得很大成绩的时候,农业总产值、粮食产量、牲畜头数下降了,-高一历史
率先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领导人是()A.勃列日涅夫B.斯大林C.戈尔巴乔夫D.赫鲁晓夫-历史
赫鲁晓夫是苏联社会主义历史上最早打出改革大旗的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归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高度集中的旧体制根深蒂固B.批判斯大林造成国内思想混乱C.个人作风缺乏实事-历史
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都曾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但执政后期又都出现了较严重的个人专权,根源在于A.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没有触动B.两人政治声望和威信不断提高C.没有-历史
某学者指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B.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高二历史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高三历史
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和后期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在前期苏联经济增长加快,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C.在后期改革取得一-历史
下列各项中,属于赫鲁晓夫改革的是A.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历史
赫鲁晓夫的改革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是[]A.重工业B.商业C.农业D.轻工业-高一历史
1954年爱伦堡发表具有现实主义传统的小说《解冻》,以此为标志,被西方称之为的“解冻文学”替代了过去苏联“无冲突论”的歌颂文学。但1957年以后,苏共中央开始收紧“解冻”的口子,-高三历史
苏联报纸上曾刊登过一组漫画:三个工人一起种树,其中第一个人挖坑,第二个人往坑里放树苗,第三人往坑里填泥土。有一天第二个工人没来上班,第一个工人照样挖坑,第三个工人-高一历史
“苏维埃国家在原则上不能靠采取劫掠殖民地或战败国人民一类的龌龊办法吸收工业化资金的。至于借用外债的这种办法,苏联却没有加以利用的机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拒绝贷款给苏-高三历史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认为,苏联工业经济的增长并不是基于工业部门内部的积累机制,而是运用行政力量以“剪刀差”等方式从农业中“抽取”剩余投入工业的结果。这一模式A.调动了农-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是苏联历史上试图改变“斯大林模式”的三次尝试,但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这三次改革在经济方面-高三历史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要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高一历史
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不包括()A.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B.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C.未对斯大林的功过是非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D.与美国进行军备竟赛,经济被拖垮-历史
在庆祝十月革命40周年时,赫鲁晓夫提出15年内在人均新产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美国。1961年他又声称苏联将在“20年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赫鲁晓夫缺乏-高一历史
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B.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C.第三个五年计划实施时D.苏-高一历史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D.戈尔巴乔夫改革-高三历史
蒋经国曾在苏联求学,一次他在日记中写道:“午饭后……我和几个朋友走到街上去买东西。莫斯科没有大的商店,满街都是小商人的店铺,商店有国家与商人开办之别”。由此可见当时苏-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做出这-高三历史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跨进了新-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在国内战争后期,苏俄境内出现了所谓的“小国内战争”。这场战争的发动者及其针对的目标最有可能是[]A.工人、义务劳动政策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C.农民、余粮收集制D.政-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B.资本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C.农民、余粮收集制
D.政府官员、新经济政策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