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高二历史
——《论语·为政》
——《汉书·董仲舒传》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明)李贽《藏书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为政》材料二-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汉书·董仲舒传》
——(南宋)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明)李贽《藏书卷》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孔子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并指出两种主张的不同结局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四分析朱熹与李贽的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二、三、四,概括指出三位思想家是如何对待儒家思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五中黄宗羲的政治观点有什么影响?材料二和材料五的观点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材料六,首先提出“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李汉秋教授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上述材料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挑战。
(3)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南宋朱熹等人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明末李贽对儒学思想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
(4)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他的思想对后世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董仲舒的思想是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原因:前者处于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后者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5)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五个最基本的伦理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吸取其精华,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6)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趋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