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二前三代,吾无-高二历史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李贽《藏书》
——(宋)张载《张子语录》
——朱熹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题目简介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二前三代,吾无-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朱熹《行宫便殿奏札》
——李贽《藏书》
——(宋)张载《张子语录》
——朱熹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李贽观点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反映了宋朝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什么?材料四又反映了理学家们怎样的思想追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五反映的思想与材料四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目的:继承和发展圣人的学说,创立人世间的伦理规范、行为准则,从而达到国家昌盛、人民幸福、社会安定的目的。思想追求:朱熹肯定了“理”的绝对性和神圣性,而实际上就是“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因此他实际上是要求人们恪守三纲五常,如此就会天下太平。
(3)程朱理学宣扬的是理在心外,而王守仁则认为“心外无理”,而程朱理学则强调“格物致知”获取理。王守仁主张“致良知”,即通过内心感悟就能回复良知,强调道德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