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高二语文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高二语文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
①
乎
!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
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
②
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
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③
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②雠:同“仇”。③柙(xiá):木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
加
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
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
宥
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
比
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
乃
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
乃
成
B.
其
为君亦犹是也——以故
其
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
于
齐——赵尝五战
于
秦
D.君何不杀
而
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
而
归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吾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来源:同步题
答案
1.A
2.D
3.A
4.C
5.(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
上一篇 :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
下一篇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然则古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诸葛孔明陈亮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隐之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候请余修县志。未及属稿,而恽候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卖酒者传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高二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初为大理评事,知长沙县。有僧海印国师,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希亮捕治置诸法,一-高二语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杨善会,字敬仁,弘农华阴人也。父初,官至毗陵太守。善会大业中为郇令,以清正闻。俄而山东饥馑,百姓相聚为盗,善会以左右数百人逐捕之,皆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贺兰祥字盛乐。其先与魏俱起,后有以良家子镇武川者,遂家焉。父初真,少知名,为乡阊所重。尚①太祖姊建安长公主。祥年十一而孤,居丧合礼。长-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卢斌,开封人。以笔札事晋邸,太宗即位,补殿直。端拱中,又为永举军、华州巡检。时大贼侯和尚、刘渥劫兴平、栎阳,杀捕贼官二人。斌率兵掩袭,-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送天台陈庭学序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最奇。然去中州万里,陆有剑阁栈道之险,水有瞿唐、艳滪之虞。跨马行,则竹间山高者。累旬日下见其巅际。临上而-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上虞有寡妇至孝,养姑。姑年老寿终,夫娣先怀嫌忌,乃诬厌苦供养,加鸩其母,列讼县-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绍圣初,予(苏辙)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巢谷,字元修,四川眉-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甲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问题。寒朗字伯奇,鲁国薛人也。永平中,以谒者守侍御史,与三府掾属共考案楚狱颜忠、王平等,辞连及隧乡侯耿建、朗陵侯臧信、护泽侯邓鲤、曲成侯-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后以军功封定阳-高三语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邴原十一岁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高三语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暴方子传俞樾暴方子,名式昭,河南滑县人。祖名大儒,字超亭,官江西知县。方子以巡检指省①江苏,补平望司巡检。刻苦自厉,非其分所应得,一钱不取。-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余良肱字康臣,洪州分宁人。第进士,调荆南司理参军。属县捕得杀人者,既自诬服,良肱视验尸与刃,疑之曰:“岂有刃盈尺而伤不及寸乎?”白府请自-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原弊[宋]欧阳修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其先自北海徒关中,伯父令则,开皇末为左底子,坐谄事太子勇诛死。临少与兄皎俱有令名。……出为万泉丞。-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甲自念《志》①云:“宕②在山项,龙湫之水,即自宕来。”余与一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已而山愈高,脊愈狭,两边夹立,如行刀背。又石片棱棱怒起,每过一脊-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中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曰:“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龚氏世耕谷升之里,至春所公,始读书为儒。公名大器,为诸生时,即拓落有大度,人稀见其喜愠之色。家酷贫,舌耕犹不给,环堵萧然。公于于然,略-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高二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太平崔默庵医多神验,有一少年断聚,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斗,诸医束手,廷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草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痰入赵壁,拔赵帜,立汉-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薛举,河东汾阴人也。其父汪,徙居金城。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初,为金城府校尉。大业末,陇西群盗蜂起,百姓饥馁,金城令郝瑗,-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一5题。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义田记[宋]钱公辅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苦斋记刘基苦斋者,章溢①先生隐居之室也。室十有二楹,覆之以茆,在匡山之巅。匡山在处之龙泉县西南二百里,剑溪之水出焉。山四面峭壁拔起,岩-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张吉安,字迪民,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十二年举人,六十年,大挑知县,发浙江。时清治各县亏空,责弥补。富阳令恽敬独不奉上官意旨,檄吉安往摘印-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到)溉少孤贫,与兄沼、弟洽俱知名。溉长八尺,眉目如点,白晰美须髯,举动风华,善于应答。上用为通事舍人、中书郎,兼吏部、太子中庶子。湘-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强学博记。少依道州刺史元结,读书自解其义。起处士,进詹事府司直。部官以盗金下狱,滋直其冤。表为侍御史。刑部-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选段,回答问题。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平治天-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阮孝绪,字士宗,陈留尉氏人也。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吴江两节妇传清·戴名世吴江两节妇者,农家女也。姓许氏,家城西之石里村,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岁乙酉,大清兵南下,公卿皆薙发迎降,浸寻及-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兄畿,成宁中得疾,阖家营视,顿废生业,虽在母妻,不能无倦矣。含乃绝弃人事,躬亲侍养,足不出户者-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高三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侯可字无可,华州华阴人。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既壮,尽易前好,笃志为学。随计①入京,里中醵金赆行②。比还,悉散其余与同举者,曰:“此金,乡里-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①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高二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高二语文
题目详情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①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②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③以予齐。(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①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②雠:同“仇”。③柙(xiá):木笼。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比:并列
2.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今乃用之,可乎——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其为君亦犹是也——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彼知其将反于齐——赵尝五战于秦
D.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吾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D
3.A
4.C
5.(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
(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
(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