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如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高二历史
如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如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如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A
试题分析: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再结合图片中人物跛腿可知是指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错在“遥遥领先”的说法,C错在“衣食住行先进”的说法,D错在“健康发展”的说法,因此A符合题意。
点评:评价斯大林模式:
⑴进步意义: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⑵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一篇 :
(14分)材料一在20世纪30年代,法
下一篇 :
以下对“斯大林模式”的叙述正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50年,苏联《真理报》发表代表苏共中央声音的编辑部文章《反对集体农庄劳动组织中的偏向》,指出“以小组代替作业队意味着分散了劳动组合的力量和资金,意味着损害大型的集体的-高三历史
下表是20世纪80-90年代苏联国民经济生产增长统计表。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根本原因是年份1981-19851986-198819891990国民生产增长率3.2%2.8%2.4%-4%A.苏联长期执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的标志是()A.成立苏联B.通过苏联新宪法C.“二五”计划完成D.取消新经济政策-高一历史
问答题: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题10分)中国与苏联走的都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道路上借鉴了苏联的经验,也汲取了苏联的教训。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高一历史
前苏联有一段笑话:农夫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对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老婆说:“没有油啊!”伊万说:“那就煮!”老婆说:“没锅!”伊万说:“那就烤!”老婆说:“-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与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更容易,-历史
(2008年11月淄博市高三摸底)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②农-历史
对苏联农业集体化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违背了农民的意愿B.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C.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D.阻碍了工业化的进程-历史
下列表格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份报告,其反映的主要信息是[]A.苏联农业取得显著成就B.二战严重破坏了苏联经济C.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显现D.经济大危机困扰着苏联-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现代化是指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经历的一场巨大的历史变革过程。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并引发整个经济-高三历史
阅读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变化表,能够充分说明时间粮食人均产量(公斤)肉类人均产量(公斤)1928-1929470351930-193246020-251933-1937440-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然国际因素和总的意识形态倾向无疑地使中共领导人接受苏联模式,但是最重要的因素却是他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切的使命感,……以及苏联是在落后-高三历史
1933年8月4日,苏联某杂志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理解正确的是A.当时正是国内战争时期B.是实施经济建设五-高二历史
20世纪20、30年代是苏联“走向强国之路”的时代,苏联“走向强国之路”主要是通过A.新经济政策的实施B.斯大林的工业化道路C.农业全盘集体化D.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高一历史
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高一历史
(2009年1月济宁市高三期末质检)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业生产停滞落后的原因在于①小农经济的大量存在,制约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破坏了农-历史
斯大林模式的合理性是()A.国家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B.经济建设必须集中全国的力量C.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危机D.高度集中符合社会主义原则-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高三历史
以下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B.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高二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历史
斯大林经济模式最本质的特点是A.单一公有制B.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C.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D.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历史
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高三历史
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其形成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②其形成与国内、外环境分不开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历史
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D.斯大林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高一历史
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因素是()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高二历史
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高三历史
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在工业方面-高一历史
该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高三历史
下列对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对从根本上铲除个人崇拜有积极作用B.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有利C.批判斯大林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D.简单地否定斯大林,为敌人提-历史
(28分)世界历史波澜壮阔,近代以来,大国纷纷崛起,各领风骚,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但中国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使中国成为一个-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学习美国掀起种植玉米、发展养殖业的热潮,结果破坏了苏联的农业,最终成为人们嘲弄他的政治笑话。由此看出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是A.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B-高一历史
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各国注重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是[]A.苏联B.德国C.英国D.法国-高三历史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高二历史
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主要表-高三历史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探索与剧变过程,说明了其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列宁和斯大林时期,苏联是如何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历史
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高三历史
“二战”后,苏联建设中出现大量问题的根源在于A.农、轻、重比例失调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C.个人崇拜有增无减D.民主法制遭到践踏-高一历史
历史学家黄安年在评价苏联经济说到:“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材料中的“他”应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高三历史
右图是l978--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图,从图中分析l978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逐渐滞后的主要原因有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②社会-高三历史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政治眼光来看,应当肯定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是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B.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业领域改革并-高一历史
大国的兴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答22、23题。小题1:近代以来,日本从希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企图成为世界的主角,经历了两次兴衰浮沉。下列各项属于日本第二次崛起-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开始形成于[]A、新经济政策的终止B、农业集体化运动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D、国民经济五-高三历史
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高一历史
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高一历史
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三历史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历史
下列对苏联四位领导人及其时代描述有误的是A.勃列日涅夫:盛极而衰B.赫鲁晓夫:光荣与混乱并行C.斯大林:新经济政策的春天D.戈尔巴乔夫:力不从心的终结者-高一历史
该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
毛泽东l956年曾经说道:“斯大林这把刀子,赫鲁晓夫丢了,别人就捡起来打他,闹得四面楚嵌。材料没有反映的是A.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开始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B-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如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国民经济状况。该状况是()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D.经济体制健康发展-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 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正值斯大林执政时期,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下。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再结合图片中人物跛腿可知是指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错在“遥遥领先”的说法,C错在“衣食住行先进”的说法,D错在“健康发展”的说法,因此A符合题意。
点评:评价斯大林模式:
⑴进步意义: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工业产量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③国家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⑵严重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②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这种体制后来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