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高一历史
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
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A
选项③体现不出协调发展;选项④中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模式开始后就被抛弃。
上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
下一篇 :
(2009年1月济宁市高三期末质检)2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斯大林模式的合理性是()A.国家可以集中力量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B.经济建设必须集中全国的力量C.保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出现经济危机D.高度集中符合社会主义原则-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高三历史
以下对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规定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B.规定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C.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确立-高二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20年代末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进行了激烈的论争,下面是双方的主要观点:关-历史
斯大林经济模式最本质的特点是A.单一公有制B.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C.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D.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历史
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高三历史
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其形成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②其形成与国内、外环境分不开③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④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历史
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B.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D.斯大林经济体制形成的结果-高一历史
决定苏联20世纪30年代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根本因素是()A.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B.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形成D.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需要-高二历史
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说:“到(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社会几乎所有阶层都无一例外地因无自由而痛苦,经受着心理的折磨。知识分子想得到完全的民主和个人自由。大多数工人和职员-高三历史
有人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客观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迷信,也冲破了教条主义的禁锢,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粮食问题,具有相当的现实性。……在工业方面-高一历史
该图为1950—1984年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示意图。导致后来苏联与中国粮食产量差距扩大的根本原因是A.苏联处于寒温带,中国处于亚热带B.苏联农业集体化效率低下,中国实行了联-高三历史
下列对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对从根本上铲除个人崇拜有积极作用B.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有利C.批判斯大林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D.简单地否定斯大林,为敌人提-历史
(28分)世界历史波澜壮阔,近代以来,大国纷纷崛起,各领风骚,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但中国始终抓住发展经济、进步社会的根本不动摇,使中国成为一个-高三历史
赫鲁晓夫在改革中,学习美国掀起种植玉米、发展养殖业的热潮,结果破坏了苏联的农业,最终成为人们嘲弄他的政治笑话。由此看出改革存在的问题之一是A.没有改变原有经济体制B-高一历史
20世纪30年代末,世界各国注重经济体制的调整和创新,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在这一时期,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二位的是[]A.苏联B.德国C.英国D.法国-高三历史
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高二历史
1987年,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与新思维》中说:“改革就意味着坚决果断地破除已形成的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东西,破除经济管理中的陈旧制度和思维上的教条主义的清规戒律。”这主要表-高三历史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探索与剧变过程,说明了其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点。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1.列宁和斯大林时期,苏联是如何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历史
1964年在苏共中央主席团会议上,即将被赶下台的赫鲁晓夫发表了他的“最后的政治演说”。他流着泪说:“在座的各位,从来没有公开地、诚实地指出我的任何缺点和错误,总是随声附和-高三历史
“二战”后,苏联建设中出现大量问题的根源在于A.农、轻、重比例失调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C.个人崇拜有增无减D.民主法制遭到践踏-高一历史
历史学家黄安年在评价苏联经济说到:“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材料中的“他”应是A.列宁B.斯大林C.赫鲁-高三历史
右图是l978--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图,从图中分析l978年以后,苏联经济发展逐渐滞后的主要原因有①僵化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②社会-高三历史
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的”政治眼光来看,应当肯定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是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成效B.大刀阔斧地进行农业领域改革并-高一历史
大国的兴衰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答22、23题。小题1:近代以来,日本从希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企图成为世界的主角,经历了两次兴衰浮沉。下列各项属于日本第二次崛起-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苏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斯大林模式,这一模式开始形成于[]A、新经济政策的终止B、农业集体化运动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提出D、国民经济五-高三历史
从苏联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①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②因为积重难返,苏联改革步履艰难,效果不大③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高一历史
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苏联唯一在世的总统戈尔巴乔夫恰好满80岁。关于他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对苏联进行改革的表述中,下列正确的是()A.其改革走的是自下而上的中国模式-高一历史
从下表中可以得到的最准确的信息是1951——1965年苏联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单位:%)[]A.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B.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三历史
下面是美国人加里曼访问苏联时与当时的苏联重要领导人柯西金(1904年~1980年)的一段对话:加里曼:在地方上我同企业领导和官方代表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们对不久前工业领导安排-历史
下列对苏联四位领导人及其时代描述有误的是A.勃列日涅夫:盛极而衰B.赫鲁晓夫:光荣与混乱并行C.斯大林:新经济政策的春天D.戈尔巴乔夫:力不从心的终结者-高一历史
该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
毛泽东l956年曾经说道:“斯大林这把刀子,赫鲁晓夫丢了,别人就捡起来打他,闹得四面楚嵌。材料没有反映的是A.赫鲁晓夫改变了斯大林时期的对外战略,开始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B-高三历史
1970年,苏联工业利润总额从1965年的225亿卢布提高到560亿卢布,国民收入年均增长也随之提高。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企业取得独立自主地位B.“加速发展战略”的实施C.“新经济-高一历史
这是流行于前苏联的一则笑话:某主妇到食品店买肉。“有肉卖吗?”“没有”“那牛奶呢?”“我们只管卖肉,过街那家店才有牛奶卖”。这则笑话:[]A.赞扬苏联人有幽默感B.说明社会主义制度-高三历史
下列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的是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B.推行新经济体制C.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D.推行“物质利益原则”-高一历史
1955年起,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粮食供应不足情况得到改善,其原因包括①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扩大②农业税削减,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提高③大规模垦荒和种植玉米④企业获得-高三历史
1987年6月,戈尔巴乔夫在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上说:“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正在迅速变化的社会。……我们面临很多新的问题,相当复杂的情况。我们不能保证不犯错误。……但我确信,最大的-高三历史
对下述数据分析正确的是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②从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失败境地③他们的改革都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高一历史
俄罗斯的大国之路起起伏伏,常常在灾难之后变得强大,随后又在强盛的巅峰遭遇挫折。在其发展过程中,改革产生了不同影响。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封建经济发-高三历史
电力与核能的广泛应用分别是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成就。请结合下列图片与所学知识完成问题:图1田纳西图2第聂伯河水电站河水利工程图3法国国图420世纪70年代末苏联营-历史
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石油价格大涨。这令苏联这个富油国获得了一大笔财富。也正是从1973年开始,苏联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粮食净进口国,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对粮食的进口依赖-高三历史
2003年,俄罗斯社会科学院某院士说:“把苏共送入停尸间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苏联人自己。我们俄罗斯人以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向世界宣布:苏联的所谓民主化、私有化、多-高三历史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体制上的主要特点是[]A.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B.国家干预与市场相结合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高一历史
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提到:“计划经济是一门不仅为更早时期苏联的经验展现出来,而且为当代资本主义本身证明的艺术”。对这句话最准确的理解()A.计划经济体制并不是社会主义-高三历史
(原创)下列措施或目标体现了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严重脱离苏联实际的是A.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B.“20年建成共产主义”C.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D.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高一历史
在苏联历史上,首次有力度地向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发动冲击的是A.新经济政策B.两极格局下“冷战”C.赫鲁晓夫改革D.戈尔巴乔夫改革-高三历史
就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B.重点放在农业C.重点放在轻工业D.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高二历史
关于苏联改革的评述,有观点认为:“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的主要原因是()A.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历史
同戈尔巴乔夫改革相比,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最大不同是()A.重点始终放在重工业方面B.都未能成功改变原有体制C.未提出明确的战略方针D.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该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①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②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
③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
④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