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彼园文录外编》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专项题
答案
(1)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
(2)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
上一篇 :
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叙述,正
下一篇 :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梁启超在20世纪前后这样描述中国历史是为了[]A.宣传适-高三历史
(2009年1月宁波市高三期末考16题)1903年梁启超说,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他否定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历史
“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民主共和思想传播B.“西学东-高三历史
1911年11月7日,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G.E.MORRISON)的信中,一方面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另一方面指出,最好-高三历史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高三历史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和有效学习方式。某同学在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采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两个观点来“立论”:第一,在五四以前,中国(思想)文化-高二历史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大梦唤醒”后掀起救亡运动,其基本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高三历史
(2008年9月淮安市高三摸底20题)下列科学家都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其理论对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是A.MaxPlanckB.DarwinC.NewtonD.Al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B.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高三历史
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高三历史
19世纪后期,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就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要求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具-高三历史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高三历史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对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变革产生的影响是[]A、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B、批判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的腐朽思想C、反对共和革命,维护清朝封-高三历史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提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这说明以他为代表的部分早期维新派已经[]A、-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衣食之源不以地为界,不以人为界,不以日为界,当以力为界。凡欲加力使之大莫如机器……一人所作工,能给百日食。”“机器固为富国第-高二历史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到:“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学者谭嗣同所著《仁学》一书中引用了法国大革命时期传诵的一句名言:“誓杀天下君主,使流血满地球,以泄万民之恨。”由此可见[]A.该书作者系“开眼看世界”之人B.该书思想-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史书多以纪传体编撰而成。“盖纪者,编年也;传者,列事也;编年者,历帝王之岁月……;列事者,录人臣之行状。”——据(唐)刘知几-高三历史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下列哪一演变过程[]A、英日式—美法式—俄国式B、英日式—俄国式—美法式C、美法式—英日式—俄国式D、俄国式—美法式—英日式-高二历史
下列社会思潮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维新思想的传播②民主科学思想的弘扬③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④尊孔复古的逆流[]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高二历史
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进行论战的核心问题不包括[]A.是否应当变法B.是否应当兴民权C.是否应当改革教育制度D.是否改变君主制度-高二历史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路》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高三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震荡最剧烈、最不稳定的时期,发生了社会和政治的“大裂变”。阅读下表回答问题。中国近代现代史大事年表(节选)(1)从上表可以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高二历史
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A.沉重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D.有力-历史
戊戌变法期间,有人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该观点应属于[]A.洋务派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高三历史
梁启超在《新史学》中指出,“中国之史,则本纪、列传、一篇一篇,如海岸之石,乱堆错落”,只记载“某日有甲事,某日有乙事”。而不能使后人“鉴以往之大例,示将来之风潮”“鉴之裁-高三历史
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商战”思想的是[]A.“自强之术,在于练兵”B.“十万之豪富,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C.“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D.“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知-高三历史
下列说法属于维新思想的是:[]A.“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末”B.“天不变,道亦不变”C.“国者,斯民之公产也;至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D.“立国之道,尚礼仪而-高二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呼吁中国要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实行“变政”,其目标是:[]A.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实行君主立宪C.建立皇族内阁D.推翻皇帝统治-高二历史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高二历史
孙中山在回忆19世纪末广州起义时说:“当初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吾人足迹所到,凡认识者几视为毒蛇猛兽,勿感敢与吾人-高三历史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先进人物向西方学习呈现出不断深入的趋势,导致这种趋势的最主要原因是[]A、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B、西方文化成果的先进性C、中国知识分子提倡和传播西学D、西方-高二历史
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思潮的显著特点是[]A.强调个人的人生价值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C.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高三历史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方毕至”,欧洲诸邦“胥聚于我一中国之中,此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不世出之机也”。这一“变局论”[]A.奠定了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B.基本-高三历史
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解释是[]A.推翻君主政体B.废除不平等条约C.改-高三历史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二:“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高二历史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下列那种报纸不是此时创办的()ABCD-高二历史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A.否-高二历史
从下图中可见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种现象反映了[]A.孙中山在海外领导同盟会,忽视国内的宣传B.宣传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成为国内新思想主流C-高三历史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槛联日:“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高三历史
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A.顾炎武B.林则徐C.洪秀全D.严复-高二历史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高二历史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到一场政治运动,关键因素在于[]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得到光绪帝-高二历史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认识。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思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