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主义思潮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0121 期末题
答案
D
上一篇 :
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
下一篇 :
1864年,有人称:“当今光气大开,远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晚清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解释是[]A.推翻君主政体B.废除不平等条约C.改-高三历史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二:“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破坏礼法,-高二历史
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下列那种报纸不是此时创办的()ABCD-高二历史
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创立了以“适者生存”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此来捍卫进化论。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严复接受并传播了进化论。两者给东西方带来的共同影响是[]A.否-高二历史
从下图中可见1893——1898年“民主”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共和”的频率,这种现象反映了[]A.孙中山在海外领导同盟会,忽视国内的宣传B.宣传君主立宪的维新思潮成为国内新思想主流C-高三历史
近代重庆总商会会所槛联日:“登高一呼,直召唤四百兆同胞共兴商战;纵目环球,好凭此数千年创局力挽利权。”该楹联所反映的主张,最早提出的是[]A、洋务派B、早期维新派C、康梁-高三历史
下图为某名人陵墓护栏上镌刻的文字,其涵义反映了该名人的社会发展观。据此判断他是[]A.顾炎武B.林则徐C.洪秀全D.严复-高二历史
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高二历史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到一场政治运动,关键因素在于[]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得到光绪帝-高二历史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该变化反-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高三历史
1917年,陈独秀认为:“社会主义,理想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1919年12月,《新青年》发表了由陈独秀撰写的《本志宣言》,文章指出:“我们相信世界上-高三历史
如下图,《新青年》杂志的封面上印着“LaJeunesse”,这是法语“青年”的意思。人们经常用副题“LaJeunesse”来称呼《新青年》。这个副题的选择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A.当时的上海流行-高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撰文指出:“所谓立宪政体,所谓国民政治,果能实现与否,纯然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高一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高三历史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诗文中将西方人称为“夷”。过了二三十年,这些人的诗文再版发行时,“夷”都改为“洋”了。这个变化反映了[]A.中国社会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平等-高二历史
“他们战战兢兢的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拜的服装,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是评价[]A.洋务思想B.维新思想C.三民主义D.民主科-高二历史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高二历史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中都有所体现的思想是[]A、民主共和B、君民共主C、君主立宪D、民权-高二历史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高三历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是[]A.《新青年》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共产党宣言》-高二历史
19世纪晚期,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时务报》、时务学堂等新生事物。它们宣传的“时务”主要是[]A.洋务自强B.新文化运动C.维新变法D.“以俄为师”-高一历史
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A、鲁迅的《狂人日记》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高二历史
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因为:[]A、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云集这里B、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治校C、《新青年》诞生于北大D、深受俄国社会-高一历史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立存在B、几种思-高二历史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可见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高二历史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高三历史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自台事后(即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待……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据此分析,康有为要求变法维新目的之一是[]A、避免农民革命B、-高二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二历史
1916年,有人在某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高二历史
以下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马克思主义-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某学者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高三历史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高三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共同点是[]A.借助孔子托古改制B.宣传西方政治学说C.用革命方式推翻清王朝D.系统介绍西方文化-高二历史
“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於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馀,於其实际,从未讨论。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於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盖无新奇。如星气始-高二历史
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先后经历了走“英日人的路”,走“美国的路”,走“俄国人的路”,最后找到了“自己的路”。据此回答:(1)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高三历史
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高三历史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在中国近代史上,以进化论作为思想武器的是[]A.维新变法、辛亥革命B.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C.维新变-高二历史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高二历史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有①民族危机的出现②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③“经世致用”思想兴起④鸦片战争的震醒[]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高一历史
北大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孕育地,这些思想主要有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民主、科学思想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思想自由、兼容并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高三历史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因素在于[]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得-高二历史
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思想体系创新不断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高二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国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高二历史
王韬等早期维新派将维新思想与救国方略相结合,他们主张[]A.以西方政治学说改造儒家传统思想B.以封建伦理纲常辅之以西方先进军事技术C.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D.抛弃-高一历史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高二历史
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高三历史
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20多年中,中国出现的救国思潮有①实业救国思潮②维新变法思潮③民主共和思潮④社会主义思潮[]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①实业救国思潮 ②维新变法思潮 ③民主共和思潮 ④社会主义思潮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