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高三历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材料二
陈独秀强调,人类“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他不仅认为,“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入我们东洋的文化”;而且主张,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空谈哲学的时代了”。
蔡元培说:“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先要输入科学思想。”“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理有固然;但科学仍然有自己“所不能解答之问题,如宙之无涯矣,宇之无终始?宇宙最小分子果为何物,宇宙之全体为何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需归于哲学。……因之,哲学既以科学为基础,闻时又成科学的归宿。科学不可能代替哲学,二者只能相辅相成。
——《角色·十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倡导的办学方针及其实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陈独秀与蔡元培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认识的异同。(9分)
题型:简答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实质:鼓励用资产阶级文化去占领封建文化阵地。(6分)
(2)相同:认为科学很重要。
不同:陈独秀认为科学万能,科学可以取代哲学:蔡元培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否定科学万能,认为科学与哲学不能相互代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9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可以得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倡导的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鼓励用资产阶级文化去占领封建文化阵地。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先要输入科学思想”可以得出陈独秀与蔡元培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认识上都认为科学非常重要;不同地方:陈独秀认为科学万能,科学可以取代哲学:蔡元培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否定科学万能,认为科学与哲学不能相互代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上一篇 :
新文化运动初期,陈独秀在《青年
下一篇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许多中国人在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他们战战兢兢的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拜的服装,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是评价[]A.洋务思想B.维新思想C.三民主义D.民主科-高二历史
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是[]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在大学里自由发展C.打破地域界限聘任人才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高二历史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中都有所体现的思想是[]A、民主共和B、君民共主C、君主立宪D、民权-高二历史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高三历史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中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著作是[]A.《新青年》B.《法俄革命之比较观》C.《我的马克思主义观》D.《共产党宣言》-高二历史
19世纪晚期,中国南方先后出现了《时务报》、时务学堂等新生事物。它们宣传的“时务”主要是[]A.洋务自强B.新文化运动C.维新变法D.“以俄为师”-高一历史
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A、鲁迅的《狂人日记》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高二历史
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因为:[]A、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云集这里B、蔡元培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念治校C、《新青年》诞生于北大D、深受俄国社会-高一历史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对它们之间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立存在B、几种思-高二历史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可见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高二历史
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B、创办《青年杂志》C、发动学生运动D、建立-高三历史
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自台事后(即割让台湾)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待……即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据此分析,康有为要求变法维新目的之一是[]A、避免农民革命B、-高二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高二历史
1916年,有人在某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高二历史
以下是1917~1922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马克思主义-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史上某学者认为“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高三历史
有学者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这一时期影响中国的社会-高三历史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共同点是[]A.借助孔子托古改制B.宣传西方政治学说C.用革命方式推翻清王朝D.系统介绍西方文化-高二历史
“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於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馀,於其实际,从未讨论。意欲扬己抑人,夸张博雅,则於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盖无新奇。如星气始-高二历史
1840年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先后经历了走“英日人的路”,走“美国的路”,走“俄国人的路”,最后找到了“自己的路”。据此回答:(1)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的中-高三历史
下图为1878年天津首发的中国第一套邮票中的一枚。与该邮票设计理念无关的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B.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C.“师夷长技”的思想D.兴民权、倡新学思想-高三历史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在中国近代史上,以进化论作为思想武器的是[]A.维新变法、辛亥革命B.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C.维新变-高二历史
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金耀基《文化自觉、全球化与中国现代性之构建》。当时“中国知识-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高二历史
新思想萌发的原因有①民族危机的出现②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③“经世致用”思想兴起④鸦片战争的震醒[]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④-高一历史
北大是中国近代先进思想的孕育地,这些思想主要有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民主、科学思想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④思想自由、兼容并包[]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高三历史
19世纪末,维新变法从一种社会思潮得以发展成为一场政治运动的关键因素在于[]A.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B.维新派把维新变法与救亡图存结合起来C.维新派得-高二历史
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思想体系创新不断C.民主思想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涌动-高二历史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国甲午战争引发的。”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A.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B.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C.学习西方的政治文-高二历史
王韬等早期维新派将维新思想与救国方略相结合,他们主张[]A.以西方政治学说改造儒家传统思想B.以封建伦理纲常辅之以西方先进军事技术C.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D.抛弃-高一历史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①“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③“吾人-高二历史
1915年,陈独秀在某杂志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激情喷涌的文章,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刊发该文的杂志是[]A.《新青年》B.《少年中国》C.《青年杂志》D.《每-高三历史
概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必然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这里的“进一步”是指[]A.提出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B.要求进行政治领域的变革C.学习两方自然科学知识D.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口号-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伟大的湖南农民暴动,不但惊吓了资产阶级、地主军阀,甚至惊吓了共产党的指挥者,那时正是各地共产党员群众力争这个运动的发展,......然而中央受-历史
1901年梁启超在新闻报刊上有这样一段描述:“吾闻数月以来,京师及各省都会,其翻译与通事之人,身价骤增,势力极盛,于是都会之人士,咸欣而慕之。昔之想科第者,今皆改而从事-高二历史
早期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萌发的新思想的主要不同点在于[]A.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高三历史
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他在这里强调历-高三历史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A.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B.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高二历史
“西学东渐”过程中出现的下列思潮,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先后顺序是①民主与科学②君主立宪③马克思主义[]A、①②③B、②①③C、③②①D、③①②-高二历史
下图是鲁迅先生于1917年8月设计的北大校徽(后称“北大红”),刘半农戏称为“哭脸校徽”。其图案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传统的瓦当形象,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高三历史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和鸦片战争后新思潮的主要不同之处是[]A.抛弃陈腐观念,面向世界B.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C.学习西方的科学D.探索新知寻求救国道路-高一历史
下列社会思潮在近代中国成为主流的先后顺序是①民主共和②维新变法③马克思主义④民主、科学[]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①④③D.②①③④-高二历史
请观察下列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图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严复与《天演论》手稿陈独秀与《新青年》杂志[]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思想体系创新不断C.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D.思-高三历史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高二历史
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的是[]A.民主与科学思想B.反对儒家传统道德C.问题与主义之争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高二历史
1897年杭州诂经精舍主持人俞樾对生徒慨叹:“最近三年中,时局大变,风气大开,人人争言西学,我与各位同学抱着古老的遗经不动,这是前人所说的不通世变的鄙儒。”导致俞樾发此-高三历史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提出的救国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C.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D.用民主取-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不论是哪里的人,是希腊人还是野蛮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自然给予一切人以应有的补偿,这是人人都能看得到的,所有的人都有能力获得这种补偿。在这些方-高三历史
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蒋梦麟在《苦难与风流》中写道,蔡元培主持北大时,“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
材料二
陈独秀强调,人类“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他不仅认为,“西洋除自然科学外没有别种应该入我们东洋的文化”;而且主张,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因为现在“已经不是空谈哲学的时代了”。
蔡元培说:“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先要输入科学思想。”“科学发达以后,一切知识道德问题,皆得由科学证明,与宗教无涉。”理有固然;但科学仍然有自己“所不能解答之问题,如宙之无涯矣,宇之无终始?宇宙最小分子果为何物,宇宙之全体为何状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便需归于哲学。……因之,哲学既以科学为基础,闻时又成科学的归宿。科学不可能代替哲学,二者只能相辅相成。
——《角色·十性:蔡元培与新文化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倡导的办学方针及其实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陈独秀与蔡元培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认识的异同。(9分)
答案
实质:鼓励用资产阶级文化去占领封建文化阵地。(6分)
(2)相同:认为科学很重要。
不同:陈独秀认为科学万能,科学可以取代哲学:蔡元培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否定科学万能,认为科学与哲学不能相互代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9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理解概括能力。从材料“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谈”可以得出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时倡导的办学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鼓励用资产阶级文化去占领封建文化阵地。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全世界都只应该专门研究科学”“现在中国人多不知科学为何物,最先要输入科学思想”可以得出陈独秀与蔡元培关于“科学与哲学关系问题”认识上都认为科学非常重要;不同地方:陈独秀认为科学万能,科学可以取代哲学:蔡元培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但是否定科学万能,认为科学与哲学不能相互代替,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