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摘自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 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成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哪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摘自《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5分)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6分)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目的:赴法国巴黎参加巴黎和会。(2分)原因:美国参战使德国战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2分);美国经济实力雄厚,欧洲的重建对美国寄予厚望。(1分)
(2).外衣: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其有很大的欺骗性。(4分)领导人: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2分)
(3).含义: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4分)
试题分析:(1)联系美国在一战后期加入协约国集团参战,以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美国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2)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这些原则看似和平与公正,但实际上处处渗透着美国的野心。因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所以,美国的目标就是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权。
(3) 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点评:审题是应试技巧的灵魂,是应试中最根本的环节。如何审题呢?
1.要仔细阅读答题说明。每份试卷前面都有关于本卷试题“答题须知”之类的说明,如高考数学卷就有文理科之分,文科理科考生分别该做哪些,必须照章办事,否则便会吃力不讨好。
2.要看清题目要求。比如做选择题,必须分清是单选还是多选题,是正向还是反向选择题。如果把“增加了3米”看成“增加到3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就全题覆没了。
3.要找准“题眼”。有些题目,似曾相识,貌似简单,一些考生匆匆瞥上一眼,欣欣然大笔一挥便已了事。而实际上,题目中虽然只更换了一两个词,但已变换了问题的角度,为你设下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而你一不留神就上当了。有些题目的表述较繁,必须认真剖析,反复推敲,抓住关键词,单刀直入、切中肯綮。所以,审题时务须千万小心!有些考生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样谨小慎微地审题,哪能按时完成?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审题上多花时间,正是为更少浪费时间,少走弯路,提高准确率。试想:如果一道试题,已花了十多分钟才发现走错了方向,再回过头来“重新收拾旧河山”,自然是懊悔莫及、倍感焦躁。
上一篇 :
有关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的局部
下一篇 :
下列三幅图分别表示了不同时期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一战后协约国对德国问题的处理,既反映了报复和削弱德国的自私意图,某些问题上也一定程度体现了民族自决原则。《凡尔赛和约》中对下列有关问题的处理兼有这两方面因素的是A.捷-高二历史
《洛迦诺公约》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是因为()A.德国取得国联行政院常任理事席位B.德国以平等地位参与国际活动C.公约允许德国进入莱茵不设防区D.公约不再限制德国的军事力量-高二历史
(26分)1919年战胜国代表举行巴黎和会,它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也留下了一些棘手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巴黎和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有三个特点对世界历史来说是十分-高三历史
一战后,美国推行“金元外交”的目的在于[]A、加强经济渗透,夺取世界霸权B、扩大海外投资,增加外汇收入C、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金融中心D、扶植欧洲,稳定资本主义秩序-高二历史
一战后,善良的人们期盼巴黎和会能给世界带来持久的和平,但有些国家却未能参加,被排斥在会场外,他们是()①英②法③德④奥⑤苏俄⑥中国A.①②⑥B.③④⑤C.③④⑤⑥D.⑤⑥-高二历史
法国将领在1919年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的休战。”其主要依据是A.国际联盟软弱无力B.英国推行“均势”政策C.美国抛出了“十四点原则”,企图称霸世界D.战胜国的宰割行径,-高二历史
2009年,人民海军在山东青岛举行建军六十周年阅兵。这里曾见证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中国蒙受屈辱的历史,与此相关的国际文件是()A.《辛丑条约》B.《凡尔赛和约》C.《开-高二历史
下列条约中,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最为有利的是()A.四国条约B.五国海军条约C.九国条约D.凡尔赛和约-高二历史
华盛顿会议召开时,国际形势的状况不包括()A.英、美、日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B.日本利用战争时机独霸中国C.美国代替英国成为世界霸主D.美、日在亚太地区的矛盾异常尖锐-高二历史
1927年6月,法国外长白里安向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建议法美缔结一项永不相互交战的条约,但美国对白里安的态度反应冷淡,主要为了是避免()A.卷入法国在欧洲的纠纷B.引起英国的强-高二历史
“从文明演进角度看,两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根据相关历史事实,下列选项中能为这句话提供有力支撑的是()A.这两个全球性国际组织使世界和-高二历史
20世纪30年代,国际关系的最大特点是A.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B.德意日结成法西斯联盟C.苏联推行中立自保政策D.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高二历史
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A.美洲B.欧洲C.德国D.英国-高二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经过巴黎和会长达6个月的谈判后,于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条约中,协约国宣布,严裁德国军备目的是“推动所有国家普遍限制军备成为可能”;同-高三历史
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殖民地及领土于此次战争之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高二历史
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致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曾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属于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高二历史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历史
国际格局的演变(5分)下列图表的内容与20世纪的国际格局有关,左侧是史实的陈述,右侧是对陈述的推论判断这些推论正确与否,并在答题纸相应的序号中填上是或否史实推论判断①1-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王绳-高二历史
华盛顿会议在凡尔赛体系没有涵盖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建立起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国际关系格局——华盛顿体系。“美国是华盛顿会议的召集者,也是华盛顿会议的最大赢家”,下列选-高二历史
凡尔赛和约签订后,法国元帅福熙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休战”。此话的含义是指巴黎和会上()A.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B.战胜国之间矛盾尖锐C.战-高二历史
法国为寻找安全保障而采取的措施或步骤有()①1923年1月,派军队占领鲁尔地区②德国莱茵河地区为非武装区③在赔款问题上主张严厉制裁德国④在军备上主张严格限制德国A.①②B.①②③C.②-高二历史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内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其最终目的是()A.争-高二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论述道:“两次大战战后时期的另一个差别是,1945年以后殖民地人民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命,这与1918年以后帝国权力的强化形成了鲜明对照。”“帝国权力的强化”指的-高二历史
一战后,德国外长西蒙说:“必须对敌人的策略有所估计。敌人当中,一些人想挤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头,那些想挤牛奶的人会同我们达成协议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想挤-高二历史
近代某一国际会议通过的一项条款说:“4.不得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以下对这一条款相关理解正确的是①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②反映了美国的外-高三历史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相关问题。政治漫画:大桥的缺口漫画家把国际联盟比喻为一架大桥,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砖头——美国却空缺了。大桥的左边树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国际联盟-高二历史
该图是1921年德国一家杂志上的漫画,反映了当时德国民众一种比较普遍的情绪。依据所学知识判断,这种情绪具体是指()A.对阻挠统一的法国的憎恶B.对三国军事同盟的支持C.对《凡-高三历史
一战后,对欧洲大陆政治版图的重大变化产生极大影响的是A.《凡尔赛和约》B.《五国海军协定》C.《巴黎和约》D.《九国公约》-高三历史
人类社会发展中有战争的存在,更有对和平的追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十六条(一)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所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高二历史
(15分)材料一《非战公约》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盛行“和平主义”的形势下,欧洲政治和美国政治交错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没有杜绝秘密外交,也没有解决裁军问题。但是从-高三历史
巴黎和会对战败国殖民地的“委任统治”与《四国条约》同意互相尊重各方在太平洋“岛屿领地”的权利,实际上是A.尽可能地维护殖民利益B.最大限度宰割战败国C.维护和尊重殖民地主权D-高二历史
从机制上看,国际联盟制止战争、制止侵略的宗旨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是()A.国联成员国并非真心维护世界和平B.德国等具有发起战争危险的国家参与C.国联行政院的权力过大D.国联代-高二历史
1919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至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备忘录中说:“我想象不到将来有比这更能引起战争的原因了:已明确证实自己以世界上最充沛、最强大的民族之一的德意志民族,居然被一-高二历史
强大的英法军队未能摆脱失败厄运的根本原因是A.英法推行绥靖政策B.军事思想的落后C.希特勒军队的闪电战D.荷兰比利时的投降-高二历史
在研究人们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因素时必须考虑的因素是:①英法的绥靖政策②苏联的自保政策③国际联盟的软弱性④德国人们的盲目性⑤共产国际的号召力A.①②B.②③④⑤C.③④⑤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信息。图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图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比较图一、图二,提出两项有关欧洲历史变迁的-高三历史
电影《我的1919》出现了一些有关巴黎和会的镜头,你认为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会议通过了相当苛刻的对德和约B.威尔逊在会上出尽风头,带头在合约上签字C.会议开得一团和气D.日-高二历史
关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实质,正确的表述是A.英美两国对抗德国的组织B.英美两国控制下的帝国主义集团C.帝国主义国家反苏的机构D.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高三历史
巴黎和会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却拒绝了中国人民收回日本在一战期间夺取的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同为战胜国,中法两国不同的命运所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弱国无外交B.国-高一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一(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4)应-高三历史
实地考察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假如你要研究国际联盟的历史,你首先考虑的地点应当是()-高二历史
国际联盟和联合国分别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建立一个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加的联盟(国联),不管是大国还是小国,—起合作来维持和-高二历史
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是A.慕尼黑协定的签订B.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C.德国与奥地利合并D.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高二历史
(10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同学甲:战-高三历史
(10分)【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节选):(1)公开缔结和平条约;……(9)根据民族的分布情况,调整意大利的疆界;(10)允许奥匈帝-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巴黎和会上,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坚持要求萨尔盆地归并。对此,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说:“你可以把德国的殖民地剥夺,把它的军队减到仅够警察的力量,把它的海军-高二历史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一部分写到:巨额军费开支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高三历史
对一战战后初期列强在亚太地区的状况,叙述不正确的是A.《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B.美国对华持“门户开放”政策C.英日同盟的主要目的是共同对付俄国D.美英在抵制日本扩-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第二百三十一条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认定而德国也承担,由于德国及其盟国进行侵略而把战争强加于协约国和参战国政府及其国民的身上造成的全部损-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当威尔逊离开华盛顿时,他在全世界享有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威望和道德影响他那勇敢而有分寸的讲话,在欧洲人民听起来,远远超过他们自己政治家的声音……..幻灭是如此彻底,以致那些最抱有希望的人几乎不敢谈了。他们问那些从巴黎回来的人,这会是真的吗?和约真的像看起来那么坏吗?总统碰到什么事情了?是什么弱点和不幸,造成这样一件令人惊奇的,意料不到的出卖呢?
——摘自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
材料二 处于外交生涯顶峰的威尔逊,乐于得到这个缔造成战后世界和平的机会……威尔逊要求公正和平的口号,同样得到了无数外国人的支持。于是总统带着和平使者的美名前往。……这变成了一出个人的悲剧;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被欧洲哪些固执的领导人,持批评态度的参议员们和他自己的一些心怀不满的顾问们从他的身上剥下来。
——摘自《美国外交政策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判断,威尔逊为什么要离开华盛顿?为什么当时他享有无与伦比的威望?(5分)
(2).“威尔逊精心缝制的神圣的和平外衣”指的是什么?欧洲那些固执的领导人指的是谁?(6分)
(3).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判断“幻灭是如此彻底”的含义。(4分)
答案
(2).外衣:指威尔逊提出被称为“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其有很大的欺骗性。(4分)领导人:指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等(或出席巴黎和会的英法政要)。(2分)
(3).含义: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企图通过建立国联来控制他国,以实现称霸世界的野心,结果由于英法反对,美国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故美国资产阶级对此表示失望。(4分)
试题分析:(1)联系美国在一战后期加入协约国集团参战,以为捞取战利品和获取战后世界领导权。美国参战大大增加了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影响了许多其他“中立”国家加入协约国集团,使战局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2)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这些原则看似和平与公正,但实际上处处渗透着美国的野心。因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人,掌握了世界经济的绝对霸权。所以,美国的目标就是利用自己在经济上的优势,谋求世界霸权。
(3) 由于美政治军事实力有限,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落空加上美国国内孤立主义势力强大。美国参议院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点评:审题是应试技巧的灵魂,是应试中最根本的环节。如何审题呢?
1.要仔细阅读答题说明。每份试卷前面都有关于本卷试题“答题须知”之类的说明,如高考数学卷就有文理科之分,文科理科考生分别该做哪些,必须照章办事,否则便会吃力不讨好。
2.要看清题目要求。比如做选择题,必须分清是单选还是多选题,是正向还是反向选择题。如果把“增加了3米”看成“增加到3米”,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那就全题覆没了。
3.要找准“题眼”。有些题目,似曾相识,貌似简单,一些考生匆匆瞥上一眼,欣欣然大笔一挥便已了事。而实际上,题目中虽然只更换了一两个词,但已变换了问题的角度,为你设下了一个“美丽的陷阱”,而你一不留神就上当了。有些题目的表述较繁,必须认真剖析,反复推敲,抓住关键词,单刀直入、切中肯綮。所以,审题时务须千万小心!有些考生可能会产生疑惑,这样谨小慎微地审题,哪能按时完成?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审题上多花时间,正是为更少浪费时间,少走弯路,提高准确率。试想:如果一道试题,已花了十多分钟才发现走错了方向,再回过头来“重新收拾旧河山”,自然是懊悔莫及、倍感焦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