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问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高一语文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问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高一语文
题目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问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高一语文
题目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问题。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
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乃以
博
财物耶——博:增加
B、禄
秩
优厚——秩:品级
C、
规
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
觉
自死——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 ]
①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以明珠弹雀为喻,说明人不能“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贪图身外之物,而招来杀身之祸。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5、翻译: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难
来源:0128 月考题
答案
1、A
2、B
3、D
4、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
上一篇 :
章大家行略①刘大櫆先大父侧室
下一篇 :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赵逵字庄叔,其先秦人,家于资州。逵读书数行俱下,尤好聚古书,考历代兴衰治乱之迹,与当代名人巨公出处大节,根穷底究,尚友其人。绍兴二十年,类省奏名,明年对策,论君臣-高二语文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谷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高三语文
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①,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坡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高二语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高一语文
兰亭集序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高一语文
李应升诫子书①吾直言贾祸,自分一死,以报朝廷,不复与汝相见,故书数言以告汝。汝长成之日,佩为韦弦②,即吾不死之年也。汝生长官舍,祖父母拱璧视汝,内外亲戚,以贵公子待-高二语文
高允,字伯恭,渤海人也。少孤夙成,有奇度,清河崔玄伯见而异之,叹曰:“高子黄中内润,文明外照,必为一代伟器,但恐吾不见耳。”年十余,奉祖父丧还本郡,推财与二弟而为沙-高二语文
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高二语文
别弟文(清)施补华光绪八年十月,施子之弟自喀什噶尔还湖州,施子饮之以酒,告之曰:吾家故寒敝也,今之所有已为异数矣。夫巨富中落,而余千金之产,愀然不可为生;贫人得十金-高二语文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员父曰伍奢。员兄曰伍尚。其先曰伍举,以直谏事楚庄王,有显,故其后世有名于楚。楚平王有太子名曰建,使伍奢为太傅,费无忌为少傅。无忌不忠于太子-高二语文
元帝后宫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高二语文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高二语文
景春曰①:“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②?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③,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高二语文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高二语文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高二语文
伶官传序欧阳修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高二语文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及长,辩赡,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深为从伯敦、导所器重。时陈-高一语文
求己贺贻孙为学者如山阴王雪湖之画梅焉,斯可矣。雪湖画梅,闭门端坐,内求诸己,久之能出梅之神情风韵于五指间。曾画一株在倪中丞厅壁,期年之后,墨气尚浮,游蜂飞蝶往来采-高二语文
胡宿,字武平,常州晋陵人。宿为人清谨忠实,内刚外和。登第,为扬子尉。县大水,民被溺,令不能救,宿率公私船活数千人。以荐为馆阁校勘,进集贤校理。通判宣州,囚有杀人者-高二语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①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高二语文
黄州快哉亭记苏辙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高一语文
龚遂字少卿,山阳南平阳人也。以明经为官,至昌邑郎中令,事王贺①。贺动作多不正。遂为人忠厚,刚毅有大节,内谏争于王,外责傅相,引经义,陈祸福,至于涕泣,蹇蹇②亡已。面-高一语文
岑文本,字景仁,邓州棘阳人。祖善方,后梁吏部尚书,更家江陵。父之象,仕隋为邯郸令,坐为人讼,不得申。文本年十四,诣司隶理冤,辨对哀畅无所诎。众属目,命作《莲华赋》,-高二语文
芋老人传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高二语文
蒙恬列传蒙恬者,其先齐人也。蒙恬弟毅。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攻齐,大破之,拜为内史。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延袤万余里-高二语文
沈思孝,字纯父,嘉兴人。举隆庆二年进士。又三年,谒选。高拱署吏部,欲留为属曹,思孝辞焉,乃授番禺知县。思孝迁太常少卿,御史龚仲庆希指诋之,思孝遂求去,不许。寻迁顺-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回答问题。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①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②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高二语文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高一语文
楚庄王之弟春申君,有爱妾曰余,春申君之正妻子曰甲。余欲君之弃其妻也,因自伤其身以示君而泣,曰:“得为君之妾,甚幸。虽然,适夫人非所以事君也,适君非所以事夫人也。身故-高二语文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高二语文
许褚字仲康,谯国谯人也。长八尺余,腰大十围,容貌雄毅,勇力绝人。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时汝南葛陂贼万余人攻褚壁,褚众少不敌,力战疲极。兵矢尽,乃-高一语文
伶官传序欧阳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高二语文
晏子之晋,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负刍,息于途侧者,以为君子也。使人问焉,曰:“子何为者也?”对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为至此?”曰:“吾为人臣,仆于中牟,见使将归。”晏子-高二语文
谏太宗十思疏唐魏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高二语文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高二语文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高二语文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高二语文
丁丑,俞瑱在居庸关剽掠,居民窃走来告。上①曰:“居庸关山路险峻,北平之襟喉,百人守之,万夫莫窥。今俞瑱得之,利为彼有,势在必取。譬之人家后户,岂容弃与寇盗?今乘其初至-高二语文
博陵李文博,性贞介鲠直,好学不倦。每读书至治乱得失,忠臣烈士,未尝不反复吟玩。开皇(隋文帝年号)中,为羽骑尉,特为吏部侍郎薛道衡所知,恒令在听事帷中披捡书史,并察己-高二语文
尊贤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故绝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高二语文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兗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高二语文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曰:“不待三。”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高二语文
相州昼锦堂记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高二语文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选段,回答问题。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①,分定故也。君-高二语文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高二语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高二语文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高二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面问题。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高一语文
题目详情
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见金钱财帛不惧刑网,径即受纳,乃是不惜性命。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不可弹雀,何况性命之重,乃以博财物耶?
群臣若能备尽忠直,益国利人,则官爵立至。皆不能以此道求荣,遂妄受财物,赃贿既露,其身亦殒,实为可笑。
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诗》云:“大风有隧,贪人败类。”固非谬言也。昔秦惠王欲伐蜀,不知其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便金,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入蜀。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汉大司农田延年赃贿三千万,事觉自死。如此之流,何可胜记!
若能小心奉法,常畏天地,非但百姓安宁,自身常得欢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言可为深诫。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古人云:“鸟栖于林,犹恐其不高,复巢于木末;鱼藏于水,犹恐其不深,复穴于窟下。然而为人所获者,皆由贪饵故也。”今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长守富贵矣。古人云:“祸福无门,惟人所召。”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节选自《贞观政要·贪鄙》)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禄秩优厚——秩:品级
C、规小得而大失者也——规:谋求
D、事觉自死——觉:败露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贪鄙”的恶果的一组是
②一朝彰露,禄秩削夺
③道成,秦师随而伐之,蜀国遂亡
④愚者多财生其过
⑤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⑥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文章用“公仪休不受人鱼”和“秦惠王刻石牛置金伐蜀”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说明不可“规小得而大失”。
C、为主为臣的,如果能做到“小心奉法,常畏天地”,不仅能使百姓安宁,自身常获欢乐,还能使子孙后代感到荣耀。
D、文章最后以鸟贪高、鱼贪深而被获为警戒,要求“居高位,食厚禄”的官员们做到“履忠正,蹈公清”,这样才能避免灾害、长保富贵。
4、用斜线(/)断句:
若 徇 私 贪 浊 非 止 坏 公 法 损 百 姓 纵 事 未 发 闻 中 心 岂 不 常 惧。
5、翻译:
(1)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陷其身者,皆为贪冒财利,与夫鱼鸟何以异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B
3、D
4、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5、(1)况且作为国君,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的国家灭亡;作为臣子,如果贪婪,一定会使他自身丧命。
(2)然而使自身陷于灾祸的,都是为了贪求财利,和那鱼鸟有什么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