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高一历史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
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
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
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商口岸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联系史实,A项所述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于上海,C项所述发昌机器厂同样设在上海,它们都是采用近代机器生产,深刻体现了近代化特点,即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D项所述体现了上海的对外开放性,也说明上海是最早接触西方近代化科技文化的地方,而B项所述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的地点是在中国台湾,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近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上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北地区幅
下一篇 :
1983年,有人针对杂志和日历的封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美国经济学家弗理德曼访问中国后写道:“1988年,街道上的色彩与服装明显多元化,与此伴随的,则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明显迹象。农业改革效果十分明显……私营企业有所发展……得到允-高三历史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的统计不能说明[]A.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所接受B.嫁妆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C.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大为提高D.嫁妆保留了传统-高一历史
图5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高一历史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中国人百年梦圆。为体现上海城市变迁的历史,学校组织了图片展,请你按示例完成以下展板。(13分)-历史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一个明显标志是[]A、服饰变化B、饮食改善C、住上楼房D、出外旅游-高一历史
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家黄遵宪(1848~1905年)在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大特点,即好以古诗咏新物,中西合璧,时人曾经评价说这是诗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高三历史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B.促进了人口流动、信息交流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高一历史
根据下列材料和所学的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20世纪50年代的服饰图二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服饰图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服饰材料二图四中国式的简陋住房图五早期的上海洋房(1)材-高一历史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高一历史
下图是曾经在我国长期使用的票证,但在1986年基本上失去了其流通价值。这反映我国当时[]A.已经建成市场经济体制B.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C.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D.建立了现代企业-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据《大唐六典》记载,最盛时全国有1639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二万多人,其中驿兵一万七千人。邮驿分为陆驿、水驿、水路兼并三种,各驿-三年级历史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整理)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该表反映了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高三历史
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D.-高三历史
1932年7月8日,刘长春从上海出发。在长达二十多天的航程后,刘长春到达洛杉矶受到当地华侨热烈欢迎,当时传播这一消息可运用的媒介有①电话②电视③网络④电报[]A、①③B、②③C、②④-高一历史
下列哪一组事物和现象表明当时中国尚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A.身份证、个体户、移动电话、豪宅B.粮票、上山下乡、样板戏C.银行卡、私人轿车、互联网、出国旅游D.安居工程、装修-高一历史
下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D.粮棉物资统-高三历史
“中国头号汽车古董”,今天仍然静静地停放在北京颐和园的“德和园”。经专家鉴定,这是我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距今已经100多年,成为一辆世界罕见的老爷车,受到世人瞩目。此车-高三历史
对下列“中国近现代铁路建设里程简表”分析不正确的是注:表中数据摘编自《浅谈中国近代铁路发展史》结题报告[]A.近代铁路的出现与发展和列强侵略紧密联系B.民族工业春天的出现促-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81年,中国人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自主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以便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但清末的中国官府却视这种先进的蒸汽机车为怪物-历史
(广东省2009届高三第一次六校联考试卷,历史,20)“粉丝”是现在年轻人中的时尚语言,它来源于英语的fans,追随者、崇拜者的意思,这说明当代中国语言变化的原因是()A.为适应新-历史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供销社就已发行社员股票。该股票发行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B.帮助农民恢复和发展生产C.引导农民走人民公社化道路D.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高三历史
1956年李滨声先生的一幅漫画并配文《四季常青》写道:“桃花开了,姑娘穿蓝色;荷花开了,姑娘穿蓝色;菊花开了,姑娘穿蓝色;水仙花开了,姑娘穿蓝色。”材料反映了此时国人服饰-高一历史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高三历史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下图)。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座,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D-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高一历史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下便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令老太后实在难以忍受。这一-高二历史
近代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而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下列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修建铁路遭到顽固人士的反对B-高三历史
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曾这样说:“社会各层次的衣、食、住方式绝不是无关紧要的。……整理、重视这些场景是饶有兴味的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纽约时报》记者N.S.D在1871年12月-高三历史
从1953年底开始,我国对粮食、食油、棉花等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这一政策的作用是[]A.保障城镇农副产品供应B.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产量C.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D.提高农民生-高一历史
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生活,不可能出现的场景是[]A.收听电台播放的流行歌曲B.给同学发电子生日贺卡C.到电影院观看香港功夫片D.坐飞机到北京游览长城-高一历史
电视剧《闯关东》讲述了济南章丘朱家峪人朱开山一家,从清末到九一八事变爆发闯关东的前尘往事。材料一下图是朱开山一家从山东辗转逃亡到东北途中可能用到的四种交通工具去东北-高三历史
中国传统交通工具与近代交通工具的主要区别在于[]A.动力不同B.运输量不同C.行驶速度不同D.适应性不同-高三历史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从左图票证的取消到右图票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高一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了快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开展B、辛亥革命的影响C、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发展D、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高一历史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生活细节来反映。下列选项中能够反映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生活细节是[]A、法币→人民币B、粮票→超市C、大人→先生D、臣民→公民-高一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高三历史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②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③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④减缓了-高三历史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高一历史
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下列哪条铁路的建成[]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高一历史
下图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中国普通城市家庭变迁的场景之一。它所反映的时代应当是20世纪的[]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高一历史
下图是位于上海金融中心28楼展示中心内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专区:如果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人了解世博会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A.充分利用各轮船公司的客轮B.增加-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的铁路建设因顽固派的愚昧与阻挠,在曲折中发展起来了。其中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办的商业运营的铁路是[]A.吴淞铁路B.唐胥铁路C.京张铁路D.京汉铁路-高三历史
建国后凭票供应生活必需品的票证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至90年代初取消。对这一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条件B.促进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高三历史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高一历史
小刘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院校,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兰新、宝成铁路B.20世纪90-高一历史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高三历史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高一历史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乍,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上海有“中国近代化的缩影”之称,下列选项不能证明这一说法的是A.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B.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C.民族工业发昌机器厂创立D.《南京条约》中最早开埠通-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分析题干和选项,联系史实,A项所述江南制造总局创办于上海,C项所述发昌机器厂同样设在上海,它们都是采用近代机器生产,深刻体现了近代化特点,即上海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D项所述体现了上海的对外开放性,也说明上海是最早接触西方近代化科技文化的地方,而B项所述丁日昌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电报线的地点是在中国台湾,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实际是考查学生对“近代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考查了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