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的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偏难
来源:高考真题
答案
(1)根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西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我国国情和西藏的实际,是国家的集中统一领导与西藏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国家富强和西藏的繁荣,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世族的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一篇 :
历史变迁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社会
下一篇 :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化表明-高一历史
标志着中国铁路诞生的是下列哪条铁路的建成[]A.淞沪铁路B.京张铁路C.唐胥铁路D.京汉铁路-高一历史
下图是上海世博会展示的中国普通城市家庭变迁的场景之一。它所反映的时代应当是20世纪的[]A.50年代B.60年代C.70年代D.80年代-高一历史
下图是位于上海金融中心28楼展示中心内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专区:如果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人了解世博会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A.充分利用各轮船公司的客轮B.增加-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的铁路建设因顽固派的愚昧与阻挠,在曲折中发展起来了。其中第一条由中国人自办的商业运营的铁路是[]A.吴淞铁路B.唐胥铁路C.京张铁路D.京汉铁路-高三历史
建国后凭票供应生活必需品的票证制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至90年代初取消。对这一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条件B.促进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高三历史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高一历史
小刘今年考入铁路系统高等院校,他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暑假就向你介绍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历史,你认为他的说法正确的是:[]A.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兰新、宝成铁路B.20世纪90-高一历史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此函隐含的正确历史信息是-高三历史
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轿车。不料,太后仅坐一次便弃之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一事例说明的主要问题是-高一历史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乍,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高三历史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B-高一历史
下图所列票证见证了中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历程。左图票证的退出流通和右图票证的出现反映了(1965年粮票)(1992年黄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股票)[]A.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发生-高三历史
1898年,袁世凯向慈禧太后进贡了一辆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次就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有伤“体制”。这-高一历史
“送嫁妆”是我国很多地区的特色民俗,下表能够说明①保留了传统特色②西式婚礼逐渐被人们接受③改革开放,人们收入增加④品种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现代化[]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高三历史
近代交通变化产生的影响是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③大大增强了同世界的联系④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上海市民从交通工具的变迁中最早体验到生活的现代化。他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依次发生变化的是①火车②电车、汽车③轮船④飞机[]A.①③②④B.①③④②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高三历史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两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高三历史
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高一历史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高一历史
中国的火车经历了由图一经历图尔、图三到图四的变化。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图一蒸汽机车图二内燃机车图三高速列车图四磁悬浮列车A.新中国的成立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高一历史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下图)。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以前,中国轮船运输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两-高三历史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高一历史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高一历史
在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城乡居民都要凭票购买棉布(见下图)。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票。从此曾长期使用的布票成为历史文物。上述政策的变-高一历史
交通工具的改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极大推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牡牧的两句诗,从中你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交通工具的-高一历史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人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高三历史
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高三历史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高三历史
下图介绍内容所反映的实质是[]A.国内粮食供应比较紧张B.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C.国家实行粮食凭票供应D.国家工作人遵纪守法-高三历史
某男在前往上海参观世博会,途中做了一个梦,梦见光阴老人带他来到1915年的旧上海,以下是他在梦中所见情景,在历史现实中是不可能产生的。[]A.自己竟然穿着长袍马褂B.观赏了-高一历史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中国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A.广州B.天津C.上海D.福州-高一历史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高一历史
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这反映了上海当时的实际情况是[]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一历史
下图为上海造币厂2004年铸造的上海铁路博物馆纪念章,图案为130多年前淞沪铁路上运行的“先导号”机车。选择此图案是为了纪念[]A.中国出现的第一条铁路B.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第-高三历史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高一历史
当看到北京街头出现公共汽车的情景时,我们可以断定这种情形不可能出现在[]A、洋务运动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新中国成立后-高一历史
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亲何以逆?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这副楹联实质上-高三历史
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高一历史
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由西方传入中国后,发展迅速。[]-高一历史
下图是位于上海金融中心28楼展示中心内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专区。如果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人了解世博会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A.充分利用各轮船公司的客轮B.增-高一历史
外国近代的公路修筑技术传入中国是在[]A、洋务运动时期B、维新变法时期C、清末民初D、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三历史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成功近月,再次激起了中国“航天热”,可你知道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何时吗[]A.19世纪末20世纪初B.新中国成立后C.20世纪20年代初D.20世纪30年代中期-高一历史
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规定全国一切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企业、事业单位,在今后5个月里,公用经费中的商品性支出部分要压缩25%左右,预计全国可压缩出5亿元,其-高三历史
2008年9月24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编号为2008—24《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的纪念邮票。其中第2枚邮票是“沙漠绿洲”(见下图),图案是宁夏沙坡头风景区,方格草网和绿树相映-高一历史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处,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法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高一历史
有人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票的时代”,如粮票、布票、糖票、油票、煤票等。当今社会是“卡的时代”,如超市卡、银联卡、贵宾卡等。票与卡见证了我国一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赶火车…‘赶轮船…‘赶汽车”成为新的社会俗语。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②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③新式交通工具运行时间相对固定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高三历史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别离》:“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州……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具-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的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材料二
民主改革50多年来,西藏经历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光辉历程,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统计,1959年至2010年,西藏生产总值由1.74亿元增长到507.46亿元。2010年西藏的经济增长率为12.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1959年至2008年,中央财政向西藏的财政转移支付为2019亿元,平均增长过12%。“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计划对西藏的财政补助达到2124亿元。
(1)结合材料一,说明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据,并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中央财政支持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原理,结合材料分析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用:使西藏自治区充分享有广泛的自治权,保障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能够自主管理本地区、本世族的内部事务,提高了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效能;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2)加快西藏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条件;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反作用于生产活动。西藏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推动了生产发展。
社会关系的调整和变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维护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调动了其积极性。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促进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推动了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