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高二历史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3分),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1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2分)简述其背景。(2分)
(3)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四,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3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1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不详
答案
(1)特征: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提倡“经世致用”;清中期,考据学繁荣,但没有什么新的思想成分;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萌发。(3分)阻力:程朱理学。(1分)
(2)含义:向西方学习(2分)。如学生回答“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新”,可酌情给分)。背景: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思想界死气沉沉;(任意一点1分;共2分。)。
(3)新发展: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强调重视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或“将学习西方落实实际行动上”)。(3分)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任意一点1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清朝中期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及面临的共同阻力。“明末清初”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顾炎武……反对……无用之学”作答;“清中期”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考证学……达到……顶峰”“没有建立……新的思想成分”作答;“鸦片战争前后”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龚自珍、魏源……新的学术追求”作答。“共同阻力”可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作答。
(2)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前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及其形成的背景。“含义”可根据材料三中人物“魏源”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背景”可从当时的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和思想界的状况等角度思考和作答。注意分值。
(3)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从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并答题的能力。“新发展”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日弱”“自强”等作答;“影响”根据所学回答即可。
上一篇 :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包含着向近
下一篇 :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③主张推翻帝制,建-高二历史
明代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问渠那得清如许,-高二历史
李贽在《藏书》中说道:“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李贽()A.认为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是非差别B.坚决反对孔子的是非观C.主张人应该独立-历史
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产生的根源在于A.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B.明清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C.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D.李-高二历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对君主专制③属于资产阶级性质④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的时代需求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高二历史
《中西方哲学之比较》一书中指出:“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们拿出了‘三-高二历史
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社会环境”:儒学-高三历史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甲:“亲吾父以-高二历史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B.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C.促进了资-高二历史
戴震(1724—1777年):“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该材料-高二历史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也。”这实质上是主张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限制君权C.民主共和D.民为邦本-高三历史
“圣人不责人之必能,是以人人皆可以为圣。”这句话最符合下列哪位思想家的主张?A.王守仁B.陆九渊C.李贽D.黄宗羲-高三历史
李贽抨击理学家:“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博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下列对李贽思想评价不正确的是A.挑战正统思想B.否定儒家思想C-高二历史
顾炎武说:“心不待传也,流行天地间,贯彻古今而不同者理也,理具于吾心而验于物。心者,所以统宗此理而别白其是非,心学二字,《六经》、孔孟所不道。”材料实质上表明顾炎武A.-高三历史
梁启超评价黄宗羲说:“原来我们国家还有比卢梭早200年的这么先进的思想。”其“先进的思想”主要表现在①反对君主专制②设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③倡导言论自由④主张民主共和A.①②③B.-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说:官员应当“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有西方学者称其为“中国自由主义先驱”。该思想家是A.王夫之B.-高三历史
易陪基《亡弟白沙事状》说易白沙(民国初年革命党人)早岁读船山(王夫之)遗书,于是有革命之志,由此可知A.王夫之初步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B.王夫之反专制思想对民主革命产生-高二历史
1865年,赫德在进呈给清政府的《局外旁观论》中说道:“通经原为致用,而今之士人,书籍非不熟读,诗文非不清通,使之出仕,而于人所应晓之事,问之辄不能答,一旦身居民上,安能-高三历史
下列所提到的历史现象或事件中,李贽应该会持反对意见的是()A.花木兰替父从军B.梁祝化蝶相随C.商鞅变法D.神化孔子和儒家思想-高二历史
黄宗羲曾说:“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为佛而货者,有为巫而货者,有为倡优而货者,有为奇技淫巧而货者,皆不切于民用,一概痛绝之-高三历史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高三历史
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他的《明夷待访录》被认为是中国的《人权宣言》,这一提法的依据是A.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启蒙作用B.倡导开明政治,效仿西方制度C.否定传统文化,促-高二历史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高三历史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高二历史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宇宙便是吾心”C.“工商-高二历史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提倡人人平等C.反对封建礼-历史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B.新的经济成分的-高二历史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高三历史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太子》篇中说:“凡教太子,观于桑,则知衣服所自出;观于肆,则知器用所自出。凡教太子,过市,则见贩鬻之劳;在途,则见负担之劳。”该言论反映了唐甄的-高三历史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高二历史
清初“经世致用”学说的倡导者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上述主张最能说明A.维护君主专制制度B.对专制制度的批判超越了时代C.反对君主-高二历史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反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历史
(32分)“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高三历史
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高三历史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高三历史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这一思想的主旨是A.分散君权,实行众治B.君-高三历史
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高二历史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A.反映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反对中央集权制度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高二历史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初步启蒙意识的进步思想家。-高二历史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高三历史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②《西游记》:“皇帝轮-高三历史
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高二历史
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C.是早期资产-高二历史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生民-高三历史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有感于此,顾炎武A.发奋研读孔孟之书B.号召人们多学程朱-高三历史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高二历史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学校”篇中,他(黄宗羲)强调儒家的学校必须同时发挥政治和教育双重功能。学校应是公开发表政见的政治批判-高三历史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C.促-高二历史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材料显示黄宗羲A.反对儒家正统思想B.继承发展了传统-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 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回答: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3分),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1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2分)简述其背景。(2分)
(3)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四,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3分)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1分)
答案
(1)特征:明末清初,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潜滋暗长,提倡“经世致用”;清中期,考据学繁荣,但没有什么新的思想成分;鸦片战争前后,新思想萌发。(3分)阻力:程朱理学。(1分)
(2)含义:向西方学习(2分)。如学生回答“面对社会现实,呼吁革新”,可酌情给分)。背景:民族危机出现;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思想界死气沉沉;(任意一点1分;共2分。)。
(3)新发展:认识到中国正处于深刻的内外危机和前所未有的时局变化之中;强调重视洋务;师夷长技以自强(或“将学习西方落实实际行动上”)。(3分)影响: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任意一点1分)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明末清初、清朝中期和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及面临的共同阻力。“明末清初”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顾炎武……反对……无用之学”作答;“清中期”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考证学……达到……顶峰”“没有建立……新的思想成分”作答;“鸦片战争前后”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龚自珍、魏源……新的学术追求”作答。“共同阻力”可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作答。
(2)本题考查了鸦片战争前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及其形成的背景。“含义”可根据材料三中人物“魏源”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背景”可从当时的民族危机、统治危机和思想界的状况等角度思考和作答。注意分值。
(3)本题考查了洋务运动的内容及其影响。旨在考查学生从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并答题的能力。“新发展”可根据材料四中的信息“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日弱”“自强”等作答;“影响”根据所学回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