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高三历史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19世纪末)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1905年)
(1)列举黄宗羲体现“新见”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黄宗羲出现“新见”思想的经济、阶级因素。(4分)
(2)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黄宗羲的思想?并用该方法简要评价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6分)
(3)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孙中山关于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观点的相同之处。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中外政治文明的史实加以论证。(8分)
(4)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孙中山的观点在理论依据、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并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10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主张工商皆本。(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得分,不超过2分)
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2分)
(2)方法:历史的(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辩证的(一分为二)。(2分)
评价:进步性:①第一次以宪法形式确认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
②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 不超过2分)
局限性:①人民权利有限而且取决于君主的同意;
②立法、行政和司法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专制色彩浓厚。(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 不超过2分)
(3)相同: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2分)
选择观点并阐述理由(只选择没陈述理由的不得分,下列两种选择可同等给分)
第一种:同意。(2分)
理由:①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共和国体制继续维持;
②法国经历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4分)
第二种:不同意。(2分)
理由: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曾出现过共和制,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20世纪初共和制的中国政治文明的程度远低于同时期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4分)
(4)不同:康有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三世说)、渐进(改良、立宪)救国;(2分)
孙中山: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共和)救国。(2分)
历程:器物-制度-文化;(3分)以欧美为师-以俄(苏)为师-走自己的道路。(3分)
试题分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提出工商皆本。经济和阶级因素联系明清的时代特征回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注意阶级因素,不能回答“资产阶级壮大”,因为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早期的资本家,但并没有独立的资产阶级。
(2)材料一既认识到黄宗羲思想的局限,又关注到思想的进步之处,反映出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反对“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的认识,可见主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历史。按此方法评价《钦定宪法大纲》,一方面既要有进步性、局限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3)对比材料,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对于这一观点,赞成与反对均可,关键是阐明理由,结合相关史实。“同意”的理由可以举中国、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史实;“不同意”的理由,可选择英国、德国、日本等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史实。
(4)两人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注意比较的角度。理论依据上,康有为是传统的三世说,孙中山是受进化论的影响;救国方式,即实现的途径,康有为主张改良,孙中山坚持革命。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注意高度概括,不要罗列史实。
上一篇 :
黄宗羲曾说:“治之以末,倡优有禁
下一篇 :
黄宗羲被蔡元培称为中国的卢梭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高三历史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高二历史
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传统的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黄宗羲的思想反映了这种变化,下列观点出自黄宗羲的是()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宇宙便是吾心”C.“工商-高二历史
李贽在《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贽提出的观点是()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B.提倡人人平等C.反对封建礼-历史
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否定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从本质上反映了()A.儒家思想已经不适应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B.新的经济成分的-高二历史
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高三历史
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在《太子》篇中说:“凡教太子,观于桑,则知衣服所自出;观于肆,则知器用所自出。凡教太子,过市,则见贩鬻之劳;在途,则见负担之劳。”该言论反映了唐甄的-高三历史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B.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社会责任感C.促进了资本-高二历史
清初“经世致用”学说的倡导者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天下之主在君,君之主在心。”上述主张最能说明A.维护君主专制制度B.对专制制度的批判超越了时代C.反对君主-高二历史
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反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历史
(32分)“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高三历史
顾炎武曾说:“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未得其精而己遗其粗,未究其本而先辞其末,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高三历史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高三历史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这一思想的主旨是A.分散君权,实行众治B.君-高三历史
顾炎武认为“王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高二历史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其进步性在于A.反映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思想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C.反对中央集权制度D.要求建立平等的社会-高二历史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是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具有初步启蒙意识的进步思想家。-高二历史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高三历史
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①《红楼梦》:“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②《西游记》:“皇帝轮-高三历史
黄宗羲提出:“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然而,后来的君主却“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益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并且更-高二历史
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A.反映当时封建经济继续发展B.反映封建专制主义有所动摇C.是早期资产-高二历史
“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遁其有无,官民农商,各安其所而乐其生,夫是以为至治之极”。与此观点相似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B.“生民-高三历史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有感于此,顾炎武A.发奋研读孔孟之书B.号召人们多学程朱-高三历史
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横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高二历史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在“学校”篇中,他(黄宗羲)强调儒家的学校必须同时发挥政治和教育双重功能。学校应是公开发表政见的政治批判-高三历史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一思想的深远影响在于A.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B.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C.促-高二历史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材料显示黄宗羲A.反对儒家正统思想B.继承发展了传统-高三历史
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体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和思想上的利益要求,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高二历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之处是A.提倡重农抑商B.主张学习西方C.反对经世致用D.批判君主专制-高二历史
明代德清禅师日:“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晓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高二历史
《红楼梦》第二回中,贾宝玉有言:“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得浊臭逼人。”与他的这种精神最为类似的是A.-高二历史
下面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西学东渐的影响B.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发展C.经济重心的转移D.文化政治中心东迁-历史
黄宗羲在他所著的《学校》里指出,“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非是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说明-历史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继承了①先秦儒家民本思想②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③董仲舒“三纲五常”的思想④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A.①②③④B.①④C.②③④D.①②-高二历史
明朝末年,王征在《远西奇器图说录最》序文中说“兹所录者,虽属技艺末务,而实有益于民生日用、国家兴作甚急也。”这反映出王征主张()A.经世致用B.全盘西化C.中体西用D.末务救国-高三历史
众多的矛盾舛错交结而又此起彼伏,由此带来的重重忧患冲淡了上一代帝王留下的文字之禁,也使天下事日益迫近地成为士人的切己之事。随后,“世风和士风都明显地发生了变化”。这-高三历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哪部著作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B.顾炎武《日知录》C.李贽《续焚书》D.王夫之《船山遗书》-高二历史
明朝泰州学派的王艮一反经典的传统和说教,匠心独具的认为:“百姓日用即道”,“愚公愚妇”都“能知能行”,“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对这一观点的认识-高三历史
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高三历史
认为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思想家是朱熹-高二历史
“黄宗羲是明代最后岁月里士大夫中走得最远的人。……代表了宋明之世知识分子批评精神的最后一阵隆隆潮音”。黄宗羲的“走得最远”指的是A.喊出了“工商皆本”的市民心声B.代表了知识-高二历史
下列著名思想家的观点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A.③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②D.②①③-历史
某同学参观李贽故居,最有可能看到的字幅是A.“天不生仲尼,万古为彻夜”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至论”C.“仲尼之道,广大悠久,与天地并”D.“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高二历史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与此对立的哲学观点是A.心即理也B.意之所在便是物C.吾心之能作者为所D.尽器则道在其中-历史
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明代思想家李贽的主张()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孔子之是非不是判别是非的标准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D.人伦道德的价值内涵在于“三-高二历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李贽提出了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的理论B.李贽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现象C.李贽批判了道家的虚伪D.李贽肯定了农民起义-高二历史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A.反对君主专制-高二历史
明清之际的某位思想家在其著作中谈到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并且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传习和引用时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及其著作-高二历史
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①反对儒家思想②反封建专制③经世致用④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8分)时代意见并非是全不合真理,但我们不该单凭时代意见来抹杀已往的历史意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二:社会历史进化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轨道,由君主专制到君主立宪,再到民主共和,一世比一世文明进步,进而达到“太平大同”这一人类最美满极乐的世界……
——康有为(19世纪末)
不可谓中国不能共和,如谓不能,是反夫进化之公理也,是不知文明之真价也。
——孙中山(1905年)
(1)列举黄宗羲体现“新见”的思想,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黄宗羲出现“新见”思想的经济、阶级因素。(4分)
(2)材料一主张用什么方法来评价黄宗羲的思想?并用该方法简要评价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6分)
(3)概括材料二中康有为和孙中山关于近代以来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历程观点的相同之处。你是否同意该观点,请结合中外政治文明的史实加以论证。(8分)
(4)结合所学指出康有为、孙中山的观点在理论依据、救国方式上有何不同。并概括近代以来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10分)
答案
(1)思想: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平等;主张工商皆本。(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得分,不超过2分)
因素: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2分)
(2)方法:历史的(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辩证的(一分为二)。(2分)
评价:进步性:①第一次以宪法形式确认人民的合法权利和政治地位;
②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 不超过2分)
局限性:①人民权利有限而且取决于君主的同意;
②立法、行政和司法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专制色彩浓厚。(任1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 不超过2分)
(3)相同: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2分)
选择观点并阐述理由(只选择没陈述理由的不得分,下列两种选择可同等给分)
第一种:同意。(2分)
理由:①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共和国体制继续维持;
②法国经历了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了民主共和制。(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4分)
第二种:不同意。(2分)
理由: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曾出现过共和制,但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②20世纪初共和制的中国政治文明的程度远低于同时期君主立宪制的日本。(每点2分,其他言之有理可同等给分,不超过4分)
(4)不同:康有为: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三世说)、渐进(改良、立宪)救国;(2分)
孙中山:社会进化论(社会达尔文主义)、革命(推翻满清政府、共和)救国。(2分)
历程:器物-制度-文化;(3分)以欧美为师-以俄(苏)为师-走自己的道路。(3分)
试题分析:
(1)本小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提出工商皆本。经济和阶级因素联系明清的时代特征回答,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注意阶级因素,不能回答“资产阶级壮大”,因为明清时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早期的资本家,但并没有独立的资产阶级。
(2)材料一既认识到黄宗羲思想的局限,又关注到思想的进步之处,反映出辩证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反对“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而定其为无新见”的认识,可见主张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评价历史。按此方法评价《钦定宪法大纲》,一方面既要有进步性、局限性,另一方面要突出在当时的历史地位和功绩。
(3)对比材料,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为民主共和是历史的必然。对于这一观点,赞成与反对均可,关键是阐明理由,结合相关史实。“同意”的理由可以举中国、法国共和制最终确立的史实;“不同意”的理由,可选择英国、德国、日本等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史实。
(4)两人的不同之处,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注意比较的角度。理论依据上,康有为是传统的三世说,孙中山是受进化论的影响;救国方式,即实现的途径,康有为主张改良,孙中山坚持革命。中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历程,注意高度概括,不要罗列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