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俸(学费)。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光明日报《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材料二 (2)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3)各种教科书务必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的教科书一律弃用;(4)小学读经科废止;(5)注重小学手工科;(8)中学不分文科、实科;(9)中学及初级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由五年改为四年;(10)清末各学堂的奖励出身制度全部废止。
——摘编自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材料三 自19世纪以来,英国制定实施的大多是旨在普及义务教育性质的教育立法……职业教育从产生那天起,就是主要面向工农群众的一个教育类型,因而,形成了欧洲中等教育的“双轨制”:一轨是自上而下地发展,以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的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另一轨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一轨是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针对的是少数的贵族子弟,而后一轨则是群众性的教育系统,面向大多数劳动人民子女。……17世纪末,英国出现了以培养与训练雇佣劳动者为目的的“作业学校”、“星期日学校”、“贫民学校”。由于“圈地运动”和“动力革命”,致使贫苦农民及其子女涌进城市,工人也受贫困的折磨。因此,贫苦儿童的教育被作为“济贫”手段而加以实施。“作业学校”就是为贫苦儿童而创办的。
——摘编自翟海魂《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初探——一个历史的视角》
(1)指出材料一的主要观点,并据此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发,在当时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欧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安徽省模拟题
答案
(1)观点:强调教育对择业的重要性。原因: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官学和私人书院的推动;理学的影响;科技的进步。
(2)有利于废除封建教育;促进男女平等;顺应了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
(3)特点:双轨教育。原因:政府重视;工业化的进程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推动。
(4)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大众化。
上一篇 :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
下一篇 :
河南少林寺钟楼前有一块石碑,碑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唐诗“慢束罗裙半露胸”、“绮罗纤缕见肌肤”,描写了唐朝服饰的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时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唐宋服饰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审美观的-高三历史
班固在《汉书》某人物传记中说他“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他是[]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高二历史
在明清的反封建思想运动中,反封建的矛头首先指向程朱理学,是因为程朱理学[]A、维护封建伦理道德B、破坏传统文化C、反对任何意义上的社会进步D、不适合时代的发展-高二历史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高一历史
宋代福建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是[]A、“致良知”B、“天理”C、“知行合一”D、“经世致用”-高二历史
魏晋之际出现“玄学”,其特点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把儒家和道家的三部典籍奉为“三玄”,崇尚“清谈”。据此,请推断“三玄”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论语》B、《周易》C、《老子》-高二历史
材料一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意,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朱熹《行宫便殿奏札》材料二前三代,吾无-高三历史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A.天体运行法则B.社会发展规律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D.“天人感应”理论-高二历史
下列思想中,不属于传统文化先进性的是[]A、“为政以德”B、“仁者爱人”C、“兼爱“”非攻”D、“存天理、灭人欲”-高二历史
儒学从魏晋南北朝时期面临挑战,到理学、心学得到发扬光大,最根本的原因是[]A.社会形势的变化B.儒学自身的变化C.政府的大力扶持D.思想家的宣扬-高二历史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高三历史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B.发明本-高三历史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高二历史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高三历史
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称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高一历史
阅读不同时期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的观点:材料一(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材料二(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高二历史
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被俘后凛然不屈,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文天祥民族气节的形成与下列思想最为密切的是[]A.道家思想B.阳明心学C.程朱理学D.佛教思-高三历史
《宋史》中出现了一批下列人物名字——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A.佛学B.法学C.道学D.理学-高三历史
当读到:条件一:科举产生的士大夫们,注重道德文化修养,注重气节,对儒家经典大义的不断探究成为时尚。条件二:学堂上老师带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高二历史
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A、穷理的方法问题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C、理-高三历史
曾被康熙帝称为“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规”,其著作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儒学思想家是下图中的[]A、荀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高二历史
下列不在《四书》范围的是[]A.《大学》B.《中庸》C.《春秋》D.《论语》-高二历史
《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科网:“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高三历史
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D-高三历史
西方人讲上帝,中国古人讲“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A.相信人之外神的力量B.用以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C.通过宗教感化引人向善D.注重精神文明-高二历史
下图为2009年11月1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古代书院(二)》特种邮票1套4枚,分别展现了湖南衡阳石鼓书院、江苏泰州安定书院、江西铅山鹅湖书院、海南儋洲东坡书院的风貌。其中鹅湖-高三历史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A.为天地立-高二历史
古代曾有儒学大师提出“六经皆我注脚”的论断,主张利用六经为自己服务,但不要执迷于六经的言论。这位大师最有可能生活在[]A.战国时期B.汉代C.唐代D.宋代-高二历史
《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李克农)科网:“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高三历史
下列成为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依据的理学著作是[]A、《论语》B、《尚书》C、《四书章句集注》D、《传习录》-高三历史
名字不仅仅是—个人的符号,有时还是一个时代的符号。在《宋史》中大量出现了如焦守节淳克让、陈从信、赵安仁、张忠恕等名字。这一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是[]A、宗法思想B、法家思-高三历史
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忠、孝、廉、节。这几个题字反映了①儒家思想是人身修养的重要内容②书院注重对学子个人品德的养成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④理学的伪善和-高二历史
“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对上述朱熹关于“天理”与“人欲”论述的解读,正确的有①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②“天理”和“人欲”你中有我,-高三历史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高二历史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A.道教思想融入儒学B.佛教思想融入儒学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妇女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丈夫死了,“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二程全书》)“问-高二历史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高二历史
程朱理学认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这说明理学认为[]A、物质第一,意识第二B、“理”依赖于“气”而存在C、“理”是世界的本源D、佛教和理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高三历史
一个书生携带了《四书章句集注》、《五经正义》等一大箱书籍上京赶考,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A.西汉B.隋唐C.北宋D.南宋-高二历史
“父前行,子踵后。路遇长者,敛足拱手。尊长在前,不可口唾。”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C.提-高二历史
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高三历史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高一历史
朱子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该材料中的观点-高三历史
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A.董仲舒B.朱熹C.陆九-高三历史
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这一新发展主要表现在[]A.提出君权神授,强调尊君B.将儒家伦理提升到“天理”的高度C.继承德治主张,强调民本思想D.形成囊括天人关-高三历史
王守仁的心学四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其中的“格物”是[]A.本原B.目的C.途径D.本心-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高二历史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高三历史
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收的思想是[]A.佛教和道教思想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C.佛教、通教和法家思想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袁氏家训》:“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侍奉父母养妻育儿)之计,莫如为儒。其才质之美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取科第、致富贵,次可以开门教授,以受束修之俸(学费)。其不能习进士业者,上可以事笔札、代笺简之役,次可以习点读,为童蒙之师。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技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的颁发,在当时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西欧教育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教育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有利于废除封建教育;促进男女平等;顺应了民主共和的时代潮流。
(3)特点:双轨教育。原因:政府重视;工业化的进程要求提高劳动者素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推动。
(4)多元化;民主化;现代化;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