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历史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历史
题目简介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历史
题目详情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并且扩展到欧洲,历史上称其为“东学西渐”。后来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开始出现“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相同点。(4分)
(2)比较“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不同点。(4分)
(3)通过上述比较,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相同点:①“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学习的顺序是相似的。欧洲人学习中国文明和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的顺序:先从科学技术开始,包括军事技术和兵法,之后逐步深入到文化及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哲学,进而是制度。(2分)②结果是相似的,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东学西渐”使西方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完成了社会的转型,社会各方面超过中国。“西学东渐”使先进的中国人经过数次失败和总结经验,最终找到了能正确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分)
(2)不同点:①时间不同:“东学西渐”开始于西汉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学东渐”开始于明末清初。②方式不同:“东学西渐”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西学东渐”在鸦片战争后是被迫的。③动力或目的不同:“东学西渐”是为了发展商业以及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独裁统治;“西学东渐”则是英国的船坚炮利惊醒了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救国而被迫学习西方。 (4分)
(3)对任何先进的事物都要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为我所用,一定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使先进的事物发挥其巨大作用。(2分)
本题是一道大跨度、小切口的比较型问答题。学生学习历史,必须将中外历史知识中相关的内容作横向、纵向的比较,把握其原因、特点、影响等方面,将相关的知识链进行整体把握,从比较中得出启示。
上一篇 :
陈旭麓先生所著的《近代中国社
下一篇 :
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在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与顽固派互相攻击,激烈争辩,下列争辩中属于洋务派引据的是:()A.礼义、忠信,无益于自强实际B.中外臣僚未得制敌之要,酿成庚子之变C.学习西方先进技-高三历史
“善师四夷者,能治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最早出现在[]A、B、C、D、-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中萌发的新思想的核心内容和实质是A.仿制西式武器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之路.C.深入了解西方D.启迪人民觉醒,摆脱封建牢笼-历史
“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方今急边防,疲氓未息肩。苦心著此书,搜讨颇有年。”这是对下列哪本书的评价?[]A、B、C、D、-高三历史
王国维在谈到清代学术时说:“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之学新。”下列各项中体现“道咸之学新”的是[]A.天朝上国思想的形成B.早期反封建思想产生C.师夷制夷思想的形成D.托-高二历史
下列晚清时期的言论符合这幅漫画主题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扶清灭洋”D.“轮车、电邮、机械、百出夷人亦妖术也”-历史
1840年以来,西方国家“以技术补助距离之不及,以极紧凑的组织克服数目上的劣势”,并因此战胜了清政府。清政府对此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开始于[]A.鸦片战争后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C-高三历史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一书的主要意图是A.让中国人了解世界B.提倡反封建的民主思想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为洋务运动奠定理论基础-历史
下图所示著作的核心思想是[]A、师夷长技以自强B、师夷长技以制夷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D、发展资本主义-高二历史
我国近代的新式教育创始于A.“新思想萌发”时期B.洋务运动中C.维新变法期间D.辛亥革命后-历史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此段论述最有可能出自[]A.B.C.D.-高二历史
下列著作、杂志中,反映了中国人最早睁眼看世界的是[]A、B、C、D、-高二历史
近代中国一些进步思想家主张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但在向西方的学习仅仅停留在器物方面的思想家及其论著是()A.魏源的《海国图志》B.洪仁王的《资政新篇》C.梁启超的《变法通议》D.孙-历史
魏源曾应林则徐之请,編纂海国图志,是一部关于世界地理、历史及西方政教国情的总集。魏源在书中最向往某国政治制度,提及这个国家“二十七部(州)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高三历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区别在于①目的有所不同②“师夷”的内容有分歧③对洋人态度不同④对西方认识不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②③-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高二历史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意识形态层面的转变,这反映出①封建统治者进行制度改革,以挽救民族危亡②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日益成熟③中国人民的-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三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向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高二历史
下图中对促进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起了重大作用的著作是ABCD-高三历史
“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要区别在于①根本目的完全不同②思想向实践转化的程度不同③提出者的阶级立场完全不同④影响不同[]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高三历史
阅读以下当时人对某一著述的评论:评论一:“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评论二:“其书罗列甚远之国,指掌形势可谓奇书”;评论三:“欲制夷患,比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据-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强敌入侵,清朝内部分化为投降派与抵抗派,下列有关评述中不正确的是A.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表现出反侵略的民族气节B.投降派代表琦善先后参与了中英天-历史
魏源和梁启超思想主张的共同作用是[]A、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B、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C、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高二历史
右图所示为某书的书影,该书所反映的主要思想主张是[]A.向西方学习B.师夷长技以自强C.师夷长技以制夷D.发展资本主义-高二历史
口号通常是某种政治思想主张的高度概括。符合这些口号提出的时间顺序的选项是①“扶清灭洋”②“师夷长技以制夷”③“攘外必先安内”④“外争国权,内惩国贼”A.①②④③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历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蒸汽机示意图的是[]A.《农政全书》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D.《各国律例》-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高二历史
为实现民族复兴,近代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这说明魏源在学习西方“器物(技术)”方面主张着重学习西方A-高二历史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最-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高二历史
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说:“西方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和西方化。这些社会的政治领袖和知识领袖用以下三种方式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对西方的影响做出-高三历史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做一期介绍洋务派思想的板报,请你帮助他们从选项中找出属于洋务派的言论①“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②“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高三历史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A.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B.实行民主政治C.实现中国工业化,发展资本主义D.启蒙与救亡并重-高三历史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缤纷各异。中西文明在冲突、碰撞与交流中,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凡谈时务、讲西学者,无分朝野,皆不出“中体西用”一途。……李鸿章在派学生出洋的“应办事宜”中说:“考查中学西学,分-高二历史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这种思想最早出现在[]A、《四洲志》B、《海国图志》C、《资政新篇》D、《西学东渐记》-高二历史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下列能够正确反映此次战争前后“向西方学习”这一新思想的是[]A、开办近代工厂B、开矿山C、学习军事-高二历史
下列著作中最可能出现蒸汽机示意图的是[]A.《农政全书》B.《海国图志》C.《天朝田亩制度》D.《各国律例》-高三历史
如下图所示书中有如下记载:“设立衮额里士衙门一所,司国中法令之事,分列二等,一曰西业,一曰里勃里先好司。在西业执事者,曰西那多,每部落公举二人承充。六年更代……在里勃-高三历史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高三历史
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高二历史
“六经中之尧舜文王,皆孔子民主君主之所寄托,所谓尽君道,尽臣道,事君治民,止孝止慈,以为轨则……。”这段引文应该出自[]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B.李贽《焚书》C.康有为《新-高三历史
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20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有本书出版后屡遭毁禁,1917年再版时作者题记:“光绪辛卯(1891年)初刊于广州,各省五缩印,甲午奉旨毁版,戊戌庚子二奉伪旨毁版,丁巳冬重刊于京城,戊午秋七月成,更-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之“新”的核心是[]A.仿制西式武器,振兴清王朝B.学习西方,改革中国制度C.抛弃“天朝上国”,放眼看世界D.“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路-高二历史
英国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一股新思想萌发了。这一新思想的核心是[]A.改革内政,振兴清朝B.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高三历史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世俗理性的觉醒”是指[]A.明末清初提出的“-高二历史
鸦片战争后“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兴起。下列对“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一主张理解正确的是①向西方寻求强国御侮之道②仍然以天朝上国自居③其中的“技”重点是指军事技术④已经对中国的落-高二历史
临沂某中学为活跃校园文化,举办了中外文化展览,展览一:思想解放潮流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一浪,缔结了许多标语、口号和理论成果。它们从一-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先进的技术成就和在天文、数学、化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向东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向南传播到印度,通过丝绸之路,向西传播到波斯、阿拉-历史
题目详情
(1)分析“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相同点。(4分)
(2)比较“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不同点。(4分)
(3)通过上述比较,你能得到哪些启示?(2分)
答案
(2)不同点:①时间不同:“东学西渐”开始于西汉丝绸之路开辟后,“西学东渐”开始于明末清初。②方式不同:“东学西渐”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西学东渐”在鸦片战争后是被迫的。③动力或目的不同:“东学西渐”是为了发展商业以及反对天主教的精神独裁统治;“西学东渐”则是英国的船坚炮利惊醒了爱国的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救国而被迫学习西方。 (4分)
(3)对任何先进的事物都要采取兼收并蓄的方式,为我所用,一定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使先进的事物发挥其巨大作用。(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