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高三历史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8分)
时期
人物
主张
6世纪
查士丁尼
(东罗马帝国皇帝)
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
阿奎那
(意大利神学家)
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
17世纪
早期
格老修斯
(荷兰思想家)
自然法之母就是人性,社会交往的感情就产生于此,并非由于其他的缘故。
17世纪
晚期
洛克
(英国思想家)
自然法的内容是人们都有保护自身生命、健康、自由财产不受侵犯的权利,如受到侵犯,就有报复、反抗的权利。
18世纪
卢梭
(法国思想家)
国家制定的法律起源于社会契约,它是人民公意的体现。实行这种法律也即实行人人平等。
(2)阅读上表,分阶段概括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结合所学,分析导致各个阶段产生这种认识的社会背景。(12分)
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4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4分)
(2)第一种划分:6-13世纪、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世纪。
第二种划分: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2分)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2分)
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3分,本题总分不超过1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分)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3)示例1: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重视刑法和行政法,司法不独立,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工具。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命沈家本等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表明清政府已认识到民商法和司法程序的重要性;废除刑罚上的等级制度,开始接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伍廷芳等人主张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重视法律程序,主张收回治外法权,反映了一个新兴的共和国想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文明、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形象的迫切愿望。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法律最初带有专制统治工具的色彩;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的逐渐深入,我国法律逐步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人人平等、司法独立、重视司法程序等观念。
示例2: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无法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意识到再也不能维持原有的专制制度,开始实施新政,迈出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从法律内容、司法程序、法治意识等方面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内欲树立文明的形象,对外欲树立独立的形象,因此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和收回治外法权。总体来讲,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文明与富强,一些进步人士主动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示例3: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出西方法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法律内容上看,清前期以刑法和行政法为核心,清末新政编撰了民商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主张保障人权。从法律程序上看,清前期不重视法律程序,清末新政编撰了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也强调法律程序的重要性。从法律地位来看,清朝司法附属于行政权力,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则将司法独立视为文明的标志。从法律意识来看,清前期同罪不同罚,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清末新政则废除了刑法上的等级制度。总体来讲,近代以来,我国法律制度经历了由传统的中华法律体系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转变的历程;由于传统习惯等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国法治进程发展曲折、缓慢。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
(3)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清末新政期间、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阐释。
上一篇 :
1960年,美国中情局发表60年代中
下一篇 :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西文明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近来有网友建议,把每年9月10日的教师节改为孔子的诞辰之日,此种说法主要是因他A.主张“有教无类”,并把思想主张贯彻到教育活动中B.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C.提出“仁”的学说-高二历史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A.维护本国的经济安全和主权B.尽快融入世界市场体系C.抵制跨国公司的渗透、兼并-高三历史
《南浔丝市行》一诗绘声绘色地描绘了19世纪中期湖州南浔生丝买卖情景:“蚕事乍毕丝市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纸牌高扬丝市廛(古代房屋),沿门挨户-高三历史
有学者指出:“根据列宁‘评判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的标准衡量,董仲舒的哲学思想比其前辈的哲-高三历史
(英)呤喇《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859年)我在街上散步,看见很多中国姑娘的天足上穿着欧式鞋,头上包着鲜艳的曼彻斯特式的头巾。我觉得广州姑娘的欧化癖是引人注目的。”造成-高三历史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5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阿基米德所说的机械力量可用于理性和自由:“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美国革命在政治上展现了正是这一理论在-高三历史
图示为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网络。与之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A.中共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B.边彊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基层民主实行间接选举D.民主与法制渐趋完善-高三历史
“20世纪初,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是,家庭制度在中国受到空前激烈的批判;一个将家庭作为组织、管理社会基础的传统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为了从传统之茧中蝶化,对家庭制度进-高三历史
欧盟委员会宣布为减少碳及其他温室气体和污染气体的排放,对抗全球气候变暖。自2012年1月1日开始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税;2月22日中、美、俄等国家在莫斯科联合制定反对欧盟航-历史
2008年l2月28日武汉长江隧道进行试通车,这是万里长江上的第一条穿江隧道,它将缓解长江上第一座大桥的交通压力。长江上第一座大桥通车是在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高三历史
计量史学强调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历史事物的数量关系,实现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行规律的分析。下表所示的数据变化1957~1963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表A.受农业生产持续减产-高三历史
“宇宙便是吾心”“心即理也”“心外无物”,反映出来的哲学观是()A.主观唯心论B.客观唯心论C.唯物主义D.实事求是-高二历史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在给尼克松的备忘录中表示:“我们对中国采取主动行动的最大好处也许就是对苏联的影响”。美国“对中国采取主动行为”的意图是A.扭转与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高三历史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1919年7月,德国国民会议通过了《魏玛宪法》,宪法规定:国会是最高立法机构,另设参议院,由各邦选派的代表组成。最高法院有权裁决联邦政-高三历史
1935年11月4日即国民政府宣布实行法币改革的第二天,英国驻华大使在英国法律授权下,公布“国王规章”并引述中国法令,明令禁止在华的英国国民继续用银偿债或支付其他金钱业务-高三历史
某思想家主张:“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明复,匪自外得也。”该思想家可能是A.孟子B.董仲舒C.王阳明D.顾炎武-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这种“解体”是指()。A.西方国家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B.中国经济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C.家庭手工业与小农生产逐渐分离D.民族资本-历史
解放思想是现代化的前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96年8月,《时务报》正式创刊。《时务报》虽名为“报”,实则是一份每期三十页左右的书本式的旬刊,以宣传维新变法、救亡图存为宗旨-历史
1971年10月26日,中国代理外交部长姬鹏飞收到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发来的电报:先生,我荣幸地通知你,10月25日举行的联合国大会第1976次会议上,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教材出现在A.解放战争时期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为1953—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实施了“一五”计划B.开展大跃进运动C.组织了人民公社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高三历史
下表为《1933年—1936年中国轻工业年平均指数增长表》,该表所示的经济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年份1933年1934年1935年1936年增长指数100103.5105107.6A.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
《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比利时争取普选权的方式有()①组织集会②游行示威③罢工④修改宪法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历史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走向成熟的标志是()A.1870年法国男子普选权的确立B.1884年英国的议会改革C.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进步运动”的开展D.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大陆各国普选制-历史
《大日本帝国宪法》以下列哪个国家的宪法为蓝本()A.英国B.德意志帝国C.法国D.美国-历史
“五年计划”,指的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l953年第一个-高三历史
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第一家中国从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A.广州B.天津C.上海D.福州-历史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谈到:“凡一种学问能扩充他作研究时应用的工具的,则进步,不能的,则退步。”据此,历史研究应该重视A.语言研究B.边缘学科C.社会应用D.-高三历史
下表反映了美国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的生产情况,分析该表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厂商/合作者产品/服务成本苹果Apple(美)设计——东芝Toshiba(日)闪存、触摸屏$40.00三星Samsung(
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状况。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是①②③④A.②④①③B.②③④①C.②④③①D.③②④①-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太宗《帝范》曰:“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则民凋;中国虽安,忘战则民殆。凋非保全之术,殆非拟寇之方,不可以全除,不可以常用。-高三历史
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不正确的是16世纪的手工工场19世纪的机器工厂20世纪的跨国公司A.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B-高三历史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写道:“资产阶级黄金时代的乌托邦在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特殊地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转瞬即逝的现实……”材料中“转瞬即逝”的主要原因是()。A.一-历史
民国初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代”,但是发展较快的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这意味着()。①中国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工业基础还十分薄弱③-历史
古代中国某位思想家说:“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言论与之有相通之处的是()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B.“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历史
1956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为642亿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1.3%,比1952年增长84%。其中生产资料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45.5%,现代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1.6%。这说明()A.我-历史
对下表中数据变化的解释准确的是()农轻重产值比重变化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1960年21.826.152.11962年33.330.336.4A.三大改造激发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B.“大跃进-历
下面是1957年和1960年的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C.“大跃进-历史
197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在新时期的总任务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同时把原宪法条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国家权-历史
进入新时期,我国教育蓬勃发展,主要表现在①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和立法②加强基础教育,发展高等教育③确定了新时期的教育指导方针④重视少数民族教育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二历史
漫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某些现象。下列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A.以谈判、协商解决国际贸易争端B.WTO具有调节国际贸易争端的作用C.降低关税是双方谈判的焦点D.发展中国家与发-高三历史
学习了《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后,某班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讨会上发言如下,其中观点不准确的是()。A.列强的侵略是中国近代交通与通讯发展的最大阻碍B.铁路以其在国民经济-历史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a处:秦朝结束了分裂,实现了思想统一B.b处:西汉改造了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墨家-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美国总统罗斯福说:“总统先生,人们关心的是你在何种程度上不经国会批准而能采取行动,而你不必为内阁所困扰。而另一方面-历史
春秋战国“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所规定的秩序的合理性,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依据是()A.“民贵君轻”B-历史
阅读材料(共计10分)材料一“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三中国-高二历史
古希腊历史学家色诺芬在其回忆录中说:“(苏格拉底)不仅没有像控告他的人所指责的那样败坏青年,还明明地诱导了他的门人中那些有犯罪倾向的人停止了罪行,劝勉他们追求那最光荣-历史
①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一系列战争。②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③拥有独立主权-高三历史
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34分)法律是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施仁政在过去可能有效,但现在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大多数人都不能完全消除兽欲,即使是最好的人也难免在执政时因情感而引起偏差。法律恰恰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
(1)根据材料,比较两者观点的异同。(8分)
(东罗马帝国皇帝)
(意大利神学家)
早期
(荷兰思想家)
晚期
(英国思想家)
(法国思想家)
清前期修订的《大清律》一直沿用到近代。该律法的特点是以官僚机构组织法和刑法为核心。其内容包括行刑、户律(田宅、婚姻等)、兵律(军政、邮驿等)、刑律(人命、盗贼、斗殴等)、工律(河防等)。在施行中,由地方行政机构行使判决权。1905年起,沈家本等人修订、编纂了《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和《刑事诉讼律草案》等。新刑律采用西方近代刑法典的体例,取消了适用刑罚上的等级制度。民国初年,伍廷芳提出“视一国之文明与否,需视其司法能独立与否,并其执法廉明与否。”他草拟的“宪纲大旨”包括保护基本人权等内容。在实践中,他坚决反对上海当局不通过法律程序随意捕捉人犯的行径,并推动中国第一次实行陪审团参与审判。他致力于普及现代法律观念,塑造司法新形象,并希望收回外国人在华的法律特权。
(3)结合所学,解读从清前期到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14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
(1)异:韩非子主张用法律惩罚人民,亚里士多德主张用法律限制执政者。(或:韩非子认为法律是专制的工具,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4分)
同: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4分)
(2)第一种划分:6-13世纪、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17世纪晚期-18世纪。
第二种划分:6-13世纪、14-18世纪,或6-13世纪、17世纪-18世纪。
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统治整个欧洲,影响到法律的制定;(2分)东罗马帝国为加强对域内众多民族的统治,制定适用于各民族的自然法。(2分)
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3分,本题总分不超过12分)
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2分)
背景:文艺复兴运动把人从封建神学中解放出来,主张以人为中心,更多地关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2分)启蒙运动抨击天主教会的权威和迷信,要求获得人本身的进一步解放。(2分)
(3)示例1: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重视刑法和行政法,司法不独立,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是维护专制统治秩序的工具。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命沈家本等制定《大清民律草案》《大清商律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表明清政府已认识到民商法和司法程序的重要性;废除刑罚上的等级制度,开始接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伍廷芳等人主张司法独立和保障人权,重视法律程序,主张收回治外法权,反映了一个新兴的共和国想在世人面前树立一个文明、独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形象的迫切愿望。上述材料表明,我国法律最初带有专制统治工具的色彩;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在我国传播的逐渐深入,我国法律逐步接受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人人平等、司法独立、重视司法程序等观念。
示例2: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既是西方殖民扩张的产物,也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清前期,我国法律制度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无法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逐渐意识到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先进的技术,更在于其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清政府意识到再也不能维持原有的专制制度,开始实施新政,迈出了全面向西方学习的步伐,从法律内容、司法程序、法治意识等方面向西方学习。辛亥革命后成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对内欲树立文明的形象,对外欲树立独立的形象,因此一些进步人士主张司法独立、保障人权和收回治外法权。总体来讲,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国家的独立、文明与富强,一些进步人士主动了解西方并向西方学习的结果。
示例3:我国法律制度的变化,反映出西方法律文化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点及面、影响由弱到强。从法律内容上看,清前期以刑法和行政法为核心,清末新政编撰了民商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主张保障人权。从法律程序上看,清前期不重视法律程序,清末新政编撰了民事和刑事诉讼法,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也强调法律程序的重要性。从法律地位来看,清朝司法附属于行政权力,民国初年的一些进步人士则将司法独立视为文明的标志。从法律意识来看,清前期同罪不同罚,人们在法律面前不平等,清末新政则废除了刑法上的等级制度。总体来讲,近代以来,我国法律制度经历了由传统的中华法律体系向近代西方法律体系转变的历程;由于传统习惯等因素的限制,近代中国法治进程发展曲折、缓慢。
试题分析:
(1)该问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战国时期的韩非子认为人天生是自私的,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和官僚机构的有力惩罚来进行统治;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以为,法律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智的体现。二者都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其理论体系均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上。
(2)西方人对于自然法的认识可以分为以下阶段:6-13世纪: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14-17世纪早期(或17世纪早期):自然法是人性的体现;17世纪晚期-18世纪:自然法是人类意志的体现;17-18世纪(或14-18世纪):自然法是人性和人类意志的体现。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回答第二小问。
(3)该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三,概括清朝前期、清末新政期间、民国初年中国法律的变化历程。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分析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