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高三历史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5月6日,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到:“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四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 ?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11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原因:20年代初: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向往之地;(4分)30年代中期: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4分)(2)他们一方面看到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3分)另一方面也看到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3分)
(3)“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3分,如写“罗斯福新政”只给2分)
异: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4分)同: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分)
实质:都是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一中“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可以得知20年代人们向往是因为“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向往之地”;根据材料三中的“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可知30年代中期人们向往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
(2)由两个材料中的“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和“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等可以看出两个人看到了“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同时,通过两个材料中的“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可以看出两个人还看到了另外一面,即“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
(3) “试验性疗法”: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以推知当时正值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这时罗斯福新政就是当时的应对之策,由于问的是“疗法”,所以答案为“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异同:这一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以进行比较,得出异同。实质:由于这两种方法是在不同性质的国家实行的,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不是改变,所以没有改变社会制度。
上一篇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
下一篇 :
海报是一种扩大宣传,辐射大众的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某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出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高三历史
(24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罗斯福新政是美国20世纪的重要转折点。“新政”与以前的改良主义相比,有两点主要的区别,一是在范围和程度上要远远宏大和深刻得多,-高一历史
下图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公开销毁牛奶的现象。这种现象说明()A.美国经济高度繁荣,产品过剩B.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尖锐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生产的发展D.美国正-高一历史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是社会创新的先驱,1601年颁布了《伊丽莎白法规》的济贫法,是为政府用法律调剂贫富之始,事实上英国第一部《济贫法》范围甚小……1942~-高三历史
“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突破这一思想藩篱的历史事件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邓小平“南方谈话”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④罗斯福新政-高二历史
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经济思想,它们A.通过制定指令性计划发展经济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C.均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D.看似互相矛盾但目的一致-高二历史
某位政治家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国会通过了《全国劳工关系法》、《公平劳动标准法》、《社会保险法》。这位政治家是()。A.华盛顿B.罗斯福C.里根D.克林顿-历史
史学界认为,罗斯福政府通过社会立法,开启了美国历史的一个新进程。如1935年,美国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建立了一套老年退休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新进程”是指A.国家干预经济-高三历史
著名历史学家黄安年说:“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一位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这两位改革家分别是A.丘吉尔和斯大-高一历史
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规定: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合同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给以直接补贴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播种面积。1938年又通过新的《农-高三历史
罗斯福新政对于资本主义政治而言,其最大的贡献是()A.挽救了危机,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促使美国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C.影响战后西方国家的社会改革D.维护了美国的资本主-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中,能反映罗斯福为摆脱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的措施是A.①③B.①②C.②③④D.①③④-高一历史
1933年美国政府为遵守《全国工业复兴法》的企业或公司颁发的蓝鹰徽章(如下图),这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列对蓝鹰运动的评价错误的是A.确立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B.起到-高二历史
以下言论出自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政”实质的是A.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B.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C.竭尽-历史
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到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罗斯福萧条”。可见-高三历史
西汉宣帝五凤四年,“耿寿昌请于边郡皆筑仓,谷贱时增价而籴,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下列史实与常平仓思想一致的是A.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B.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C.苏-高三历史
18世纪初,一位名叫伯纳德·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一本《蜜蜂的寓言》,叙述了一个蜂群的兴衰史。最初,蜜蜂们追求奢侈的生活,大肆挥霍浪费,整个蜂群兴旺发达。后来它们改变-高三历史
下图是一幅主题为“胡佛失意,罗斯福得意”漫画,你认为造成他们截然不同情绪的主要原因应该是A.胡佛由国家干预经济政策遭到失败B.罗斯福新政消除了经济危机C.反危机措施是否顺-高一历史
美国为应对经济危机,曾专门成立了“联邦储备保险公司”,对公民存款实行政府保险。当时采取这项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就业B.恢复银行信用C.刺激出口D.防止盲目竞争-高一历史
1933年12月31日,凯恩斯《致美国总统的公开信》在《纽约时报》上刊发。在信中凯恩斯敦促罗斯福将NRA(国家复兴总署)束之高阁,他将NRA称之为一个“戴着复兴假面具而实质上也许会阻-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这个图案曾经是美国人民心目中的爱国象征,当时如果某家企业的产品上标有这一图案则说明该家企业()A.产品质优,价格童叟无欺B.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救济工作C.能执行最-高三历史
罗斯福新政被称为是“3r”改革:即“recovery、relief、reform”,其中反映“recovery”方面的内容是A.推出了多项社会保障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C.大力的调整农业政策D.大规模
一位美国总统说:“首先请允许我表明自己坚定的信念,即我们惟一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一种无名的、缺乏理性的、没有根据的恐惧,它会把由退却转变为前进所需要的种种努力毁掉-高二历史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董煟《救荒全-高三历史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部《农业调整法》。该法授权农业部长,通过同生产者签订和对参与播种面积控制计划的农场主付以直接补贴的方法,使农场主自愿减少农产品的播种面-高三历史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高三历史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1933年至1943年间,美国国会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读-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经有人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过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并且票数远远落后于罗斯福。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A.美国小学生不相信-高一历史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此说能-高三历史
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两《新政疗法》(图7):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高三历史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缓解危机,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通过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来缓解危机。造成这种不同的因素有①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高三历史
(12分)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联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高三历史
美国记者约翰逊这么评价罗斯福:“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高三历史
下列选项与罗斯福新政相吻合的思想主张是A.“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B.“我们(政府)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的平衡”C.“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高三历史
有人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至今对美国仍有负面影响。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负面影响”的是A.整顿金融B.以工代赈C.贸易保护D.调整工业-高一历史
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这一法令①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②干预了社会财富分配③巩固了新政的前期成就④缓和了社会矛盾A-高一历史
20世纪30年代,有人在纽约的中学生中做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他的票数远远高于位居第二的上帝。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罗斯福A.是美国的第-高二历史
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高三历史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者热情支持的焦点,其中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三1930年的美国失业者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罗斯福与煤矿工人在一起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高一历史
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高三历史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A.凡尔赛体系B.罗斯福新政C.法西斯体制D.斯-高一历史
经济学家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高三历史
罗伯特·舍武德认为“资本主义经过罗斯福的手术,资本主义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壮,并取得了新的生命。”对材料中“新的生命”理解正确的是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B.改-高三历史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Pays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A.大规模直接救济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高一历史
下图的蓝鹰是罗斯福新政的经典标志,它附带的座右铭是:“NRA一一WEDOOURPART(意思是:我们尽自己的本分。”胡佛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你认为这个标志的内涵是指A.国家出台的财政金-高三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1:每工作小时创造的GDP的年均增长率(%)年份1913—19501950—19731973—1990美国2.482.771.41法国1.925.032.94日本1.8
黄安年在《美国社会经济史论》中写道: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直接原因是新政A.实行-高三历史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制作有关“罗斯福新政”的网页,选取了以下几则材料,并写出了相应的标题。其中可选取的是①20世纪20年代时期的汽车长龙——虚假的繁荣②胡佛村——“自由放任政策”的-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美国此番华尔街金融风暴,让许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材料二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断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摘编自《在苏联这面镜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
材料二 1935年5月6日,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玛丽亚一起访问苏联。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到:“我从这次旅行中得出的主要印象和感觉是:‘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他们正在为全人类更美好的、最好的、灿烂的未来而工作’,一方面又认为那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必须承认这一切……青年不可能自由地将自己的智力成就和思想与他们的西方朋友的成就相比较。真担心有朝一日突然发生这样的事,就会产生动荡’。”
——摘自《<莫斯科日记>: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材料三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前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
——阿诺德·J·汤因比
材料四 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三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的苏联为什么成为东西方人共同向往之地 ? (8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泰戈尔和罗曼·罗兰在苏联看到了什么? (6分)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试用的“试验性疗法”指的是什么?这种“试验性疗法”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相比在手段上有什么异同?指出其实质。(11分)
答案
(3)“试验性疗法”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3分,如写“罗斯福新政”只给2分)
异:美国改变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开始了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苏联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商品、市场、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4分)同:都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分)
实质:都是不改变国家政治制度前提下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
试题分析:(1)由材料一中“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可以得知20年代人们向往是因为“十月革命的成功,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看到了新的曙光,因此成为他们向往之地”;根据材料三中的“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地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可知30年代中期人们向往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打击,法西斯主义兴起,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日渐凸现,而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成就突出,吸引了西方人对苏联的热情”。
(2)由两个材料中的“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和“无比高涨的生命力和青春活力的强大浪潮”等可以看出两个人看到了“苏联因掀起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建设高潮,充满青春活力,建设热情高涨而取得的工业成就”;同时,通过两个材料中的“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和“正在不人道地形成贱民阶级,”可以看出两个人还看到了另外一面,即“集权体制和特权阶层形成,践踏民主的现象,并引起担忧”。
(3) “试验性疗法”:根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可以推知当时正值1929年开始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这时罗斯福新政就是当时的应对之策,由于问的是“疗法”,所以答案为“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异同:这一问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即可以进行比较,得出异同。实质:由于这两种方法是在不同性质的国家实行的,都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不是改变,所以没有改变社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