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董煟《救荒全-高三历史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董煟《救荒全-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董煟《救荒全-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董煟《救荒全书》
材料二 平时在社会福利上,宋代所贯彻的,是超过现代所谓的“由摇篮到坟墓”,而是“由胎养到祭祀”。所谓“由胎养”,主要是指慈幼,在这方面,首为仁宗于嘉佑二年(1057年)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宝祐四年(1257年),始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事实上,除上前述慈幼局外,养老之居养院或养济院亦肩负育幼任务,且养至十五岁并免费入学……除官养孤贫小儿得以入学外,两宋州县普置学田以助学……对于有病贫民,宋代亦提供福利,仁宗在位时,哀痛者乏良药,为颁庆历善救方,知云安军王端请官为给钱和药予民,逆行于天下……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唐代有悲田院,宋因其旧于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禀老疾孤穷丐者……至于漏泽园,是由政府提供公地,“埋瘗无主死人……每年三元春冬醮记”。南渡后仍维持此制。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益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不过,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这可从朱熹所提倡的社仓看出。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英国走到“福利国家”这一步经历了漫长的路。16世纪,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建立“济贫制度”。济贫制度以教区为单位实行救济,每个人都要交纳济贫税,结果是穷人交钱养活穷人,其实质是“劫穷济穷”。但济贫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由不幸和灾难造成的困境不致导致最糟的后果。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放任思想甚嚣尘上,济贫制度受到动摇,劳动者暴露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下,随时面临着生老病死的威胁。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十分明显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孕育着深刻的危机。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目的就在于缓解这种危机。但这时采取的做法是互助式的,尽管国家出面组织了社会保障,具体操作者却是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合作社、互助会等等,而且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小,只包括若干行业中的工资劳动者。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才把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并且由国家具体操作,承担社会保障的一切责任。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个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0分),并指出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建设留给你的主要启示。(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内容:赈灾和救助。(2分)特点:①赈济对象具有选择性,主要针对灾荒和社会底层贫民、流民以及老幼人群进行救助;②采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遇到饥荒,禁止外地粮商来本地采购粮食和限制粮价,不至于商人,垄断形成黑市,稳定粮价;③国家重视,形成制度体系。通过颁布法令、设置机构、发放补贴、减免学费等措施,涵盖生老病死各个方面,保证赈济工作的落实;④社会互助成为国家福利制度的有力补充。通过宗族的义庄发展到乡党的社仓,富民参与灾荒赈济。(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相同点:政府制定相关法令和制度;国家救济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
不同点:①英国福利制度仅限于救济,而宋代还包括赈灾救荒;②英国福利制度最初救济时对象相对狭窄,后覆盖到全社会,而宋代始终具有选择性;③英国福利制度通过政府立法和建立保险制度逐渐完善福利制度,而宋代福利制度的局限性始终难以克服和解决。④英国福利制度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近代化特征明显,而宋代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体现,是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和统一的需要。(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导致不同的原因: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不同;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不同;人们对福利制度认识不同。(4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认识:①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采用立法等手段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保证各种制度的有效实施;②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通过民间的自觉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普遍发展;③完善的福利制度应合理分配受助对象和环节,既注重基本的社会保障,又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④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3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一、二,依据“(宋代)救荒之法不一”“平时在社会福利上,宋代所贯彻的,是超过现代所谓的‘由摇篮到坟墓’,而是‘由胎养到祭祀’”。可知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主要是赈灾和救助。特点可依据材料二从“赈济对象”“赈济手段”“国家重视,形成制度体系”“社会互助成为国家福利制度的有力补充”等几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2)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分析比较材料一、二、三可得出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的相同点是政府制定相关法令和制度;国家救济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同点是:英国福利制度仅限于救济,而宋代还包括赈灾救荒;英国福利制度最初救济时对象相对狭窄,后覆盖到全社会,而宋代始终具有选择性;英国福利制度通过政府立法和建立保险制度逐渐完善福利制度,而宋代福利制度的局限性始终难以克服和解决。英国福利制度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近代化特征明显,而宋代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体现,是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和统一的需要。依据所学知导致不同的原因: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不同;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不同;人们对福利制度认识不同。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比较上述三段材料及上述问题的回答可得出的认识是: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采用立法等手段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保证各种制度的有效实施;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通过民间的自觉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普遍发展;完善的福利制度应合理分配受助对象和环节,既注重基本的社会保障,又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上一篇 :
一位美国总统说:“首先请允许我
下一篇 :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第一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为保证《全国工业复兴法》的实施,罗斯福政府以印第安人崇拜的神鸟蓝鹰为标记,发动了“人尽其职”的“蓝鹰运动”,凡遵守该法的企业悬挂蓝鹰标志。下列有关“蓝鹰运动”表述准确的是-高三历史
罗斯福在“新政”时期,积极干预甚至控制立法,频繁使用否决权,几乎“扮演着议长的角色”,1933年至1943年间,美国国会的重大立法,几乎都不是国会创始的。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读-高三历史
20世纪30年代,美国曾经有人在纽约的小学生中做过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最受欢迎,他后面才是上帝,并且票数远远落后于罗斯福。出现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A.美国小学生不相信-高一历史
大型电视专题片《大国崛起》中说:“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即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如果此说能-高三历史
1934年1月,《华盛顿星报》刊登了漫两《新政疗法》(图7):罗斯福总统被视为新政医生,试图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国会变成一名听从医生吩咐的护士。医生告诉护士,“如果没有取得成-高三历史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中,美国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来缓解危机,德国却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通过国民经济的军事化来缓解危机。造成这种不同的因素有①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高三历史
(12分)近来,欧美国家的债务危机不断发展,引起人们对社会福利制度的重新思考。问题一经济危机与社会福利制度1933年,美国政府颁布联紧急救济拨款法》,实行“劳动福利政策”,-高三历史
美国记者约翰逊这么评价罗斯福:“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正是他最深切地相信,美国这-高三历史
下列选项与罗斯福新政相吻合的思想主张是A.“政府的唯一职能是创造便于私营企业有利发展的条件”B.“我们(政府)所寻求的只是我们经济制度的平衡”C.“政府直接插手干预私营企业的-高三历史
有人批评罗斯福新政的措施至今对美国仍有负面影响。下列措施最能体现“负面影响”的是A.整顿金融B.以工代赈C.贸易保护D.调整工业-高一历史
1935年,罗斯福签署了《社会保险法》,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了救济金和养老金。这一法令①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②干预了社会财富分配③巩固了新政的前期成就④缓和了社会矛盾A-高一历史
20世纪30年代,有人在纽约的中学生中做了一次民意测验,结果发现,罗斯福总统最受欢迎,他的票数远远高于位居第二的上帝。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罗斯福A.是美国的第-高二历史
1936年的选举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关键性”选举,选举中投票的格局发生了深刻和持久的变化,“少数民族、城市居民、天主教徒、小企业主、农民、黑人与新政民主党,打成-高三历史
到1935年初,新政成为公众激烈抨击或者热情支持的焦点,其中政治异见者(非左派,非右派)尖锐抨击“财阀”、“其他金融势力”,认为这些势力给国家带来贫困,而且向个体和社会实施-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三1930年的美国失业者经济萧条中饥饿的母亲罗斯福与煤矿工人在一起材料二《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高一历史
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高三历史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国家应积极干预经济生活,增加有效需求,以防止新的危机发生。下列选项中与上述主张最为贴近的是A.凡尔赛体系B.罗斯福新政C.法西斯体制D.斯-高一历史
经济学家丹尼尔•R•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高三历史
罗伯特·舍武德认为“资本主义经过罗斯福的手术,资本主义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壮,并取得了新的生命。”对材料中“新的生命”理解正确的是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政策B.改-高三历史
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某一重大改革中的宣传画(图中文字为:WorkPaysAmerica)。它反映了政府A.大规模直接救济B.确保企业的公平竞争C.减耕减产补贴农业D.兴办基础公共工程-高一历史
下图的蓝鹰是罗斯福新政的经典标志,它附带的座右铭是:“NRA一一WEDOOURPART(意思是:我们尽自己的本分。”胡佛说“这简直是法西斯!”你认为这个标志的内涵是指A.国家出台的财政金-高三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表1:每工作小时创造的GDP的年均增长率(%)年份1913—19501950—19731973—1990美国2.482.771.41法国1.925.032.94日本1.8
黄安年在《美国社会经济史论》中写道: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直接原因是新政A.实行-高三历史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制作有关“罗斯福新政”的网页,选取了以下几则材料,并写出了相应的标题。其中可选取的是①20世纪20年代时期的汽车长龙——虚假的繁荣②胡佛村——“自由放任政策”的-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美国此番华尔街金融风暴,让许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材料二罗斯福认为,拯救国家的希望在于迅速克服经济崩溃的威胁。1933年3-高三历史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一次成功的调整,也是一次体制创新。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主义,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其借鉴意义有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高三历史
《罗斯福的过失:罗斯福和他的新政如何延长了大萧条》一文指责新政是“反市场、反私人投资”的政策。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法律文献是()A.《全国劳工关系法》B.《公平劳动标准法》C.《全国-高三历史
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颁布了《农业经济调整法》,该法令在农村被称为“犁棉苗法令”。根据该法令,政府缩减了数千万英亩耕地。美国政府采取减耕减产这一措施的目的是A.优化农村-高一历史
(12分)罗斯福“新政”是20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暂时缓和,各国大力发展经济,出现了一时的繁荣局-高一历史
(11分)民生问题是近代以来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观察下列四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世纪20~30年代初的美国社会现象图1美国繁荣时期的汽车长龙图2美国人被迫廉价出-高三历史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历史
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下面最能说明这一特征的是()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B.整顿财政金融,重塑信心C.规定工资工时,维护劳工利-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一份关于“罗斯福新政”的民意调查1939年6月,美国一次盖洛普民意调查,请公众指出罗斯福新政以来的“最大成就”以及“最差表现”,结果如下:关于新-高三历史
罗斯福总统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幽默地说,自1933年以来,“新政医生”这个内科专家把这个国家的急性内科病医治好了。可是,这个病人康复之后,又在1941年12月7日碰到一场严重意-高三历史
罗斯福总统去世后,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说:罗斯福“以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度过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根据史实判断中共报刊评论的“安定国民生活”的措-高三历史
读下图。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美国1929-1942年经济发展状况①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是导致1932年经济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②《社会保险法》的颁布是1933年美国经济回升的重要原因③1-高三历史
二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理论创立者是A.亚当斯密B.凯恩斯C.罗斯福D.列宁-高一历史
美国《全国工业复兴法》第202节规定:“制定公用事业的全面计划,其中应包括下列内容:(a)全国公路和公园道路、公共建筑物以及任何公有工具和设备的兴建、维修和改建……(d)由政府管-高三历史
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A.高度垄断B.自由放任C.忽视农业D.-高一历史
1934年6月通过的美国《贸易法》规定:在签订对外贸易合同时,可根据总统的决定,双方互相降低税率50%。这种规定的直接目的是()A.依法保障对外贸易的正常秩序B.降低税率,开放国-高二历史
(25分)遏制“舌尖上的消费”!引领消费新风尚。每个时代的经济对当时消费文化观念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同一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思想也对消费文化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产生巨大-高三历史
罗斯福在1934年6月8日的咨文中说:“根据我国宪法,联邦政府所以建立的目的之一是增进全民之福利,提供福利所依存的这种保障也就是我们的明确职责。”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出-高二历史
1933年的“炉边谈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典型事例之一。他曾在“炉边谈话”中提出了以下四个外交目标,其中在二战后初期未能得以实现的是①“同-高三历史
下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高三历史
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上台后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将走第三条道路”。这里的“第三条道路”是指A.重商主义与自由主义的结合B.完全的自由放-高三历史
1933年4月5日,罗斯福政府发布行政命令,要求所有黄金持有者将其持有的金币、金块或金元券移送至联储银行。此后,联邦政府多次以不断上涨的价格购买黄金。由于每一盎司黄金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凡荒政十有二:……四曰发赈;……六曰出贷;七曰蠲(免除)赋;八曰缓征……——摘自《大清会典》材料二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高三历史
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农业调整法》中有如下一款内容:“……此项减少棉花产量的协议应载有另一条款,即棉花生产者不得将生产棉花的土地用于生产全国出产的任何其他农产品,以供直-高二历史
“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的经济理论应属于A.凯恩斯主义B.自由放任主义C.重商主义D.行动主义-高一历史
美国学者狄克逊·韦克特的《大萧条时代》中提到:“在新政的这段蜜月期里,总统(罗斯福)和人民之间是真正的爱情婚配,双方也许都有少许的不理性,相信对方是绝对可靠的——但话说回-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董煟《救荒全-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赈粜(卖出);义仓以赈济;不足,则劝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籴(买入)有禁,抑价有禁。
——董煟《救荒全书》
材料二 平时在社会福利上,宋代所贯彻的,是超过现代所谓的“由摇篮到坟墓”,而是“由胎养到祭祀”。所谓“由胎养”,主要是指慈幼,在这方面,首为仁宗于嘉佑二年(1057年)修胎养令,规定凡下户怀妊而不能自存者,以粟颁赐之……宝祐四年(1257年),始令“天下诸州建慈幼局”……事实上,除上前述慈幼局外,养老之居养院或养济院亦肩负育幼任务,且养至十五岁并免费入学……除官养孤贫小儿得以入学外,两宋州县普置学田以助学……对于有病贫民,宋代亦提供福利,仁宗在位时,哀痛者乏良药,为颁庆历善救方,知云安军王端请官为给钱和药予民,逆行于天下……关于贫民之收养,设有专门机构,唐代有悲田院,宋因其旧于京师置东西福田院,以禀老疾孤穷丐者……至于漏泽园,是由政府提供公地,“埋瘗无主死人……每年三元春冬醮记”。南渡后仍维持此制。这种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虽比当代福利国家所提供的涵益较广,但却主要是选择性,局限于贫而无告者之特殊对象。不过,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南宋时,这种互助由宗族扩及乡党,这可从朱熹所提倡的社仓看出。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材料三 英国走到“福利国家”这一步经历了漫长的路。16世纪,在伊丽莎白一世时期,英国建立“济贫制度”。济贫制度以教区为单位实行救济,每个人都要交纳济贫税,结果是穷人交钱养活穷人,其实质是“劫穷济穷”。但济贫制度为社会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社会保障,由不幸和灾难造成的困境不致导致最糟的后果。工业革命以后,自由放任思想甚嚣尘上,济贫制度受到动摇,劳动者暴露在严重的生存危机之下,随时面临着生老病死的威胁。由此造成的社会后果是十分明显的,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孕育着深刻的危机。1911年,自由党制定《国民保险法》,目的就在于缓解这种危机。但这时采取的做法是互助式的,尽管国家出面组织了社会保障,具体操作者却是各种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合作社、互助会等等,而且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很小,只包括若干行业中的工资劳动者。1946年的《国民保险法》才把覆盖面扩大到全体国民,并且由国家具体操作,承担社会保障的一切责任。正因为如此,这样一个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
——钱乘旦、徐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和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比较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0分),并指出导致不同的主要原因。 (4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建设留给你的主要启示。(3分)
答案
(1)内容:赈灾和救助。(2分)特点:①赈济对象具有选择性,主要针对灾荒和社会底层贫民、流民以及老幼人群进行救助;②采用市场调节的手段,遇到饥荒,禁止外地粮商来本地采购粮食和限制粮价,不至于商人,垄断形成黑市,稳定粮价;③国家重视,形成制度体系。通过颁布法令、设置机构、发放补贴、减免学费等措施,涵盖生老病死各个方面,保证赈济工作的落实;④社会互助成为国家福利制度的有力补充。通过宗族的义庄发展到乡党的社仓,富民参与灾荒赈济。(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2)相同点:政府制定相关法令和制度;国家救济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4分,回答其中2点即可)
不同点:①英国福利制度仅限于救济,而宋代还包括赈灾救荒;②英国福利制度最初救济时对象相对狭窄,后覆盖到全社会,而宋代始终具有选择性;③英国福利制度通过政府立法和建立保险制度逐渐完善福利制度,而宋代福利制度的局限性始终难以克服和解决。④英国福利制度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近代化特征明显,而宋代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体现,是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和统一的需要。(6分,回答其中3点即可)
导致不同的原因: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不同;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不同;人们对福利制度认识不同。(4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认识:①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采用立法等手段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保证各种制度的有效实施;②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通过民间的自觉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普遍发展;③完善的福利制度应合理分配受助对象和环节,既注重基本的社会保障,又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④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3分,回答其中1点可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分析材料一、二,依据“(宋代)救荒之法不一”“平时在社会福利上,宋代所贯彻的,是超过现代所谓的‘由摇篮到坟墓’,而是‘由胎养到祭祀’”。可知宋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内容主要是赈灾和救助。特点可依据材料二从“赈济对象”“赈济手段”“国家重视,形成制度体系”“社会互助成为国家福利制度的有力补充”等几个方面概括归纳即可。
(2)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分析比较材料一、二、三可得出中国宋代和英国福利制度的相同点是政府制定相关法令和制度;国家救济与社会互助相结合;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同点是:英国福利制度仅限于救济,而宋代还包括赈灾救荒;英国福利制度最初救济时对象相对狭窄,后覆盖到全社会,而宋代始终具有选择性;英国福利制度通过政府立法和建立保险制度逐渐完善福利制度,而宋代福利制度的局限性始终难以克服和解决。英国福利制度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不断进步,近代化特征明显,而宋代则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的体现,是封建统治者维护专制和统一的需要。依据所学知导致不同的原因:社会财富积累程度不同;人们对政府职能认识不同;人们对福利制度认识不同。
(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比较上述三段材料及上述问题的回答可得出的认识是: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政府的高度重视,采用立法等手段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并保证各种制度的有效实施;完善的福利制度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通过民间的自觉参与和支持,才能得到普遍发展;完善的福利制度应合理分配受助对象和环节,既注重基本的社会保障,又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完善的福利制度有赖于强有力的社会经济基础,并将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