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材料2“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材料2“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材料2“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材料2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 “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陆游《枕上》
材料4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说:“夫古昔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且我国畴昔(过去),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原无有也。夫所谓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原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国”是什么?二者对“国”的兴亡有什么共同的看法?
(2)材料3中的“国”又指什么?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什么?
(4)梁启超与顾炎武的见解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梁启超对我国古代历史认识的明显错误之处。
(5)顾炎武和梁启超言论反映的共同进步思想倾向是什么?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1)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都认为“易姓改号”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即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
(2)指南宋。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统一。
(4)指民族的沦亡和文化传统的沦亡。他们站在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某一个家天下和封建王朝的立场。
将“王朝”和“国家”区别开来,认为前者为少数统治者所有,后者为全民公众所有,否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尧舜时期,我国尚处于氏族公社,称之为朝代是错误的。
(5)对君主专制深恶痛绝。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辩证思维能力。材料系文言文,问题有一定深度,故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几段材料在历史及其他学科当中大多都见过,所以,尽管是文言文,但阅读起来并不难。在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时候,不能忽略每段材料中的人物所处的时代,由此就有了对人物的阶级分析,对其言论的背景的分析。之后,对题干中所要求的准确理解和分析比较就胸有成竹了。
上一篇 :
下列不属于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一篇 :
1846年,美国传教士约翰逊在福州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高三历史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固执如斯。”这反映作者[]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C.批判宗法-高三历史
袁行霈在《中华文明史》中论述到: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是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历史
“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这是谁的观点-历史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历史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B.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C.给西方基督教披上儒学的外衣D.遵循孔子思想进行社会改革-历史
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移花接木”法,给皇帝讲“心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高一历史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无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高三历史
胡适曾在《胡适留学日记》里写道:“梁任公为吾国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国之思想界。十五年来,吾国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义及世界大势者,皆梁氏之赐,此百喙所不能诬也-高三历史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做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式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高三历史
右图人物对洋务派的态度是A.始终反对B.暂时支持C.始终支持D.暂时反对-历史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民权C.西学D.科学-历史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6题)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B.-历史
2011年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驻外外交官郭嵩焘去世120周年。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这表明其[]A.主张“中学为体-高三历史
“上有所措置,不能喻之民,下有所苦患,不能告之君,则有喉舌而无喉舌。”而“去塞求通”的好办法是办报刊,基于这一认识,知识分子创办的是[]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高三历史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高三历史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梁启超在20世纪前后这样描述中国历史是为了[]A.宣传适-高三历史
百日维新颁布的变法令中的内容,在此以前已经出现的有①普遍设立中小学堂,设立京师大学堂②翻译外国书籍③创办报馆、学会④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历史
(2008年11月镇江市高三调研12题)有人评价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是“跪着造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他敢于挑战传统思想②他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③他要求发展资本主义④他不敢与封建文-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洋务运动教育变革实践活动统计表时间内容1862年创办北京同文馆(外语)1863年创办广方言馆(外语)1866年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军事)1867年创办天文算学馆(科技-历史
在近代中国,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A.魏源B.张之洞C.王韬D.梁启超-高三历史
下表是小王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A.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B.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C.始-高二历史
晚清一位人士曾断言: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由此可见其政治上的倾向是[]A.中体西用,维-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高二历史
观察下面两幅人物及其活动的照片。它们所包含的历史主题应该是梁启超和《变法通议》陈独秀和《新青年》[]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B.思想创新成果丰硕C.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思想解放潮流-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把中国人通过向西方学习“然后知不足”的过程分为三期: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历史
黄遵宪初称为“诗界之哥伦布”,主要是因为他[]A.游历了许多国家B.创作了大量反映中国巨变的诗歌C.诗中充满爱国激情D.主张自由抒发感情-高三历史
早期维新派是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他们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他们中有的人加入曾国藩、李鸿章的幕府,为洋务事业谋划奔走,有的以商股身份直接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高三历史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高二历史
有学者称,自鸦片战争起思想界开启了引入西学以拯救儒学的过程,而经曾国藩、张之洞、王韬、康有为直至严复,到20世纪初,中国思想界出现了西儒对立状态。在近代中西文化碰撞-高二历史
在中国近代,最早提出以近代资本主义政体取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是[]A.地主阶级爱国知识分子B.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C.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D.资产阶级革命派-高二历史
“前者史家,不过记述人间一二有权力者兴亡隆替之事,虽名为史,实不过一人一家之谱牒”。此处梁启超批评了我国的传统史学的缺点是[]A.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B.知有个人而不知有-高三历史
维新派同革命派相似的历史功绩在于①从不同角度抨击了封建制度②以不同方式倡导了世界潮流③在不同程度上动摇了清朝统治④用不同手段否定了君主专制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④-历史
“公车上书”中提出的设“议郎”一职,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且由士民公举产生。反映了维新派①希望参与政治②模仿西方议会政治③对皇权加以牵制和限制④反对君主专制[]A-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有①思想超前,不合国情②推进过程急躁冒进,树敌太多③策略为借助孔子和皇帝的权威④方案“既合乎古训,叉适宜时局”[]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高三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救亡图存运动。下列运动中,发展目标相互矛盾的一组是A.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B.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和前期新文-历史
“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梁启超在20世纪前后这样描述中国历史是为了[]A.宣传适-高三历史
(2009年1月宁波市高三期末考16题)1903年梁启超说,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他否定儒教中国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历史
“20世纪初一些进步报刊作者的署名:卢梭之徒、卢梭魂、亚卢(亚洲卢梭)、平等阁主人、竞平、人权、民友……”这则材料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界[]A.民主共和思想传播B.“西学东-高三历史
1911年11月7日,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驻京记者莫理循(G.E.MORRISON)的信中,一方面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另一方面指出,最好-高三历史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高三历史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和有效学习方式。某同学在他的研究性学习报告中采用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的两个观点来“立论”:第一,在五四以前,中国(思想)文化-高二历史
梁启超说:“我支那四万万余人大梦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中国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先进分子在“大梦唤醒”后掀起救亡运动,其基本主张是[]A.“师夷长技以制-高三历史
(2008年9月淮安市高三摸底20题)下列科学家都为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过重大贡献,其理论对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家是A.MaxPlanckB.DarwinC.NewtonD.Al
19世纪末康梁维新派救亡图存思想的核心是A.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B.设议院、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B.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D.今日之民智-高三历史
1911年11月,严复在致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的信中,指责“推翻满清帝制的革命党人选择共和国体是草率的,缺乏某些常识”,“根据文明演进的规律,最好的办法是拥有一种较高-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高三历史
19世纪后期,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就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要求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最先提出这些主张的是[]A、资产阶级维新派B、资产阶级革命派C、具-高三历史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A.民主共和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D.君主专制-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材料2“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1 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材料2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 “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陆游《枕上》
材料4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说:“夫古昔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且我国畴昔(过去),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原无有也。夫所谓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原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国”是什么?二者对“国”的兴亡有什么共同的看法?
(2)材料3中的“国”又指什么?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什么?
(4)梁启超与顾炎武的见解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梁启超对我国古代历史认识的明显错误之处。
(5)顾炎武和梁启超言论反映的共同进步思想倾向是什么?
答案
(2)指南宋。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统一。
(4)指民族的沦亡和文化传统的沦亡。他们站在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某一个家天下和封建王朝的立场。
将“王朝”和“国家”区别开来,认为前者为少数统治者所有,后者为全民公众所有,否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尧舜时期,我国尚处于氏族公社,称之为朝代是错误的。
(5)对君主专制深恶痛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