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高三历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高三历
题目简介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高三历
题目详情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o……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62%。全部573部著作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求究竟的意愿。到日本留学还有许多优越性,如张之洞所说的:“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加上清政府的提倡,日本朝野的招徕,20世纪初年,兴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从1901卑起,每年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猛增。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书籍翻译的发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扼要论证材料三的观点。(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从数量来看,译书越来越多;从内容来看,经历了由宗教到科技,再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变化;从来源来看,前期主要来自欧美国家,1901年后日本成为主要来源。(4分,任答2点即可)
(2)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对明治维新成效的认同;清政府的支持;日本朝野的招徕等。(6分,任答3点即可)
(3)如严复翻译《天演论》和《法意》,宣传进化论和三权分立思想,掀起维新思潮,推动戊戌变法。(4分,任选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事件,准确论述。叙述事件2分,论述影响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评价能力。第(1)问,注意理解归纳材料,材料对翻译书籍分别从数量、来源两个方面阐述其变化,以此归纳即可。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及“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可以从民族危机、认同明治维新成效、政府的支持及日本方面去归纳即可。第(3)问,注意的所选历史事件必须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严复的翻译等。
上一篇 :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资产阶级维新
下一篇 :
严复在给他的学生熊纯如的信中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来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提倡国人虚心-高二历史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月,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①洋务运动②戊戌-高二历史
“国也者,积民而成,国之有民,犹身之有四肢、五脏、筋脉、血轮也。未有四肢已断,五脏已瘵(zhài,病),筋脉已伤,血轮已涸,而身犹能存者;则亦未有其民愚陋、怯弱、涣散、-高三历史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将孔子描绘成改革的先师;而谭嗣同则在他的名著《仁学》中将儒家的“仁”推而广之,但却要求“冲决”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两者的共同之处是A.借助圣人之-高三历史
1903年,《大公报》发文称:“……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高二历史
某学者说:“19世纪末,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还很弱小,因此维新派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只能从其他阶级中寻找同盟者,或者依靠对象。”这里的“同盟者”是指A.地主阶级B.无产阶级C.-高二历史
严复在其著作《法意》中说:“庶建(democracy,又译作‘民主’)乃真民主,以通国全体之民,操其无上主权者也。”这反映了严复实际上主张()A.君民共主B.天赋人权C.主权在民D.依法治-高二历史
中国在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欧洲在14——18世纪也出现了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它们促进了社会进步,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归纳-高三历史
近代某学者指出:“天行者倡其化物之机,设为己然之境,物各争存,宜者自立。且由是而立者强,强者昌;不立者弱,弱乃灭亡。”下列属于该学者思想的是A.“欲自强,必先致富”B.“中-高三历史
维新变法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共同的特征有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②是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产物③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④彻底抨击封建主义正-高二历史
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以孔教名义宣传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则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他们的共同点是A.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专制统治B.否定封建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C-高二历史
梁启超说:“盖当购此图(世界地图)时,曾在京师费一二月之久,遍求而不得。后辗转托人,始从上海购来。图(世界地图)至之后,会中人视同拱璧,日出求人来观。偶得一个来观,即欣-高三历史
“晚清思想文化史的进程展示了一种特殊的现象:民主、自由、平等的现代化观念与信息,像油浮在水面上一样漂浮在广阔的乡土文化带的上空。”这一现象是指A.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高二历史
晚清时,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曾廉认为,“中国一切皆非为制度之不良,而但为人心之败坏而已”。叶德辉说:“与其言变法,不如言变人。”徐致祥认为“变人”之道无他,-高三历史
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一文中提出,“国家者,由人民之合意结契约而成立者也,故人民当有无限之权,而政府不可不顺从民意。……其为效也,能确立法治之主格,以保团体之-高三历史
1912年11月康有为著文指出:“共和革命作为革一朝之命,尚可勉强接受,但它举中国数千年之命而革之,则大祸临头。民国以来,教化衰息、纲常扫荡、家俗变易,恰恰是政局大混乱的-高三历史
严复是维新思潮中重要的理论宣传者,他翻译的《天演论》宣传的思想是A.“物竞天择,适者生存”B.“师夷长技以制夷”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高二历史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己。”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高二历史
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共同点是①具有反封建思想②宣传资产阶级革命③具有两面性④提出救国主张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④D.③④-高二历史
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高三历史
我国古代史学家在研究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得出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模糊结论。近代以来,受西方影响,率先打破这一懵懂历史观的是A.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B.李-高三历史
“吾今为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材料中的“吾”是A.魏源B.张之洞C.梁启超D.孙中山-高三历史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A.儒家学说博-高二历史
蔡元培所写挽联“保障共和,应与松坡同不朽;宣传欧化,不因南海让当仁”褒扬的历史人物是A.康有为B.梁启超C.蔡锷D.宋教仁-高三历史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根本上感觉不足。”此-高二历史
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想的主要不同是()A.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高二历史
康有为借助经学外衣和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而新文化运动先进分子则把斗争矛头直指孔教,两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A.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B.儒家思想成为近代民-高二历史
1902年4月,梁启超在给康有为的一封信中明确表示:“满清政府已百事腐败,久已毫无希望,破坏主义终不免;愈迟则愈惨,不如趁早。唤起民族精神讨满,是今日中国最适宜的主义”。-高三历史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于学习近代西方的()A.科-高二历史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反映的理论对近代中国进步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B.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严复的“世道必进,后胜于今”D.孙中山的“民族-高二历史
民国时期的著名记者黄远生说:“盖在昔日,仅有制造或政法制度之争者,而在今日已成为思想上之争。”事实上,中国近代有些事件兼有制度之争和思想之争,它们是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高二历史
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助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段材料可适用于对下-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国而未经过民族主义之阶段者,不得谓之为国。譬诸人然,民族主义者,自胚胎以至成童所必不可缺少之材料也;由民族主义而变为帝国主义,则-高二历史
下列人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A.魏源B.林则徐C.康有为D.孙中山-高二历史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颁布此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下列事件不可能出现在诏书上的是()A.京师设立大学堂B.设立-高二历史
1922年,胡适开具了他心目中“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其中将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列为一组。这些人物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B.倡导实行民主与科学C-高三历史
马克思曾说:“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这一观点适合评价A.毛-高二历史
“君为主,则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据材料判断这段-高二历史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B.光绪帝对变法优-历史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A.君主B.科学C.西学D.民权-高二历史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A.照搬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依靠儒家思想,托古改制D.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同儒家思想相结合-高二历史
推动资产阶级维新运动从理论宣传转入政治实践的最主要因素是()A.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D.光绪帝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高二历史
伴随着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中国近代的人文主义思潮逐渐形成。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思潮的显著特点是A.强调个人的人生价值B.是一种资产阶级的思想C.注重个人的思想解放D-高二历史
20世纪初革命派与立宪派活动的影响共同点是A.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B.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C.否定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D.形成了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高三历史
有学者认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这里“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应指A.经济的现代化B.器物-高二历史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平?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的评价,哪项不是它们的共同点A.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B.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C.是知-高二历史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高三历史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举中国万里之土壤,历二千四百年之绵暖,合数万后王卿士绅缨民庶妇孺之礼俗,所信受奉行,诵读尊敬者,岂非先圣孔子之遗教耶?夫孔子之道,本-高三历史
晚清一位思想家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高三历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在1810—1867年间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 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o……1902年至1904年,译著中来自日本的占62%。全部573部著作中,社会科学占25.5%.历史地理占24%,自然科学占21%,应用科学占10.5%,哲学占6.5%,文学占4,8%。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日本在东方的崛起,激发了许多中国人负笈东渡以探求究竟的意愿。到日本留学还有许多优越性,如张之洞所说的:“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西书甚繁,凡西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加上清政府的提倡,日本朝野的招徕,20世纪初年,兴起了一个留学日本的热潮。从1901卑起,每年到日本留学的人数以一倍或一倍以上的速度猛增。
——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晚清时期书籍翻译的发展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初留学日本热潮兴起的主要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历史事件扼要论证材料三的观点。(4分)
答案
(1)从数量来看,译书越来越多;从内容来看,经历了由宗教到科技,再到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变化;从来源来看,前期主要来自欧美国家,1901年后日本成为主要来源。(4分,任答2点即可)
(2)甲午战争的失败,民族危机的加深;对明治维新成效的认同;清政府的支持;日本朝野的招徕等。(6分,任答3点即可)
(3)如严复翻译《天演论》和《法意》,宣传进化论和三权分立思想,掀起维新思潮,推动戊戌变法。(4分,任选一个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历史事件,准确论述。叙述事件2分,论述影响2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归纳评价能力。第(1)问,注意理解归纳材料,材料对翻译书籍分别从数量、来源两个方面阐述其变化,以此归纳即可。第(2)问,需要结合材料及“20世纪初”的时代背景分析归纳,可以从民族危机、认同明治维新成效、政府的支持及日本方面去归纳即可。第(3)问,注意的所选历史事件必须符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如严复的翻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