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 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 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鸦片泛滥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大量的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国库储备越来越少,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
材料四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后来这种言论“被淹没”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3分)
(3)据材料三、四,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说明:鸦片贸易在给西方带来巨额利润的同时,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的伤害,引起西方进步人士的同情。(2分)
真实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尖锐社会矛盾,淡化了人们对鸦片贸易罪恶行径的关注。(2分)
(2)清朝吏治腐败,不法官员和奸商从中牟利。(3分)
(3)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传统文明,促进了中国向近代文明的演进。(3分)
试题分析:(1)“人道主义言论”的出现反映了进步人士的观点,但是在后来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尖锐的社会问题面前,中国所受的灾难被淡忘。(2)鸦片走私不仅仅是英国的不法商人的行为,还是和本国的不法官员的包庇纵容狼狈为奸密不可分。(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明,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迈进。
点评:本题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原因和影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交融。评讲时,结合教材对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归纳,强化学生对文明史观的认识和理解。
上一篇 :
近代前期,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华
下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8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凡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外国人取得上述特权始于A.19世纪20年代B.19世纪40年代C.19世纪60年代D.19世纪80年代-高三历史
下列城市中,是古代的对外贸易港口,是近代了解西方的窗口,是现代改革开放的前沿。这个城市是A.天津B.南京C.广州D.上海-高三历史
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业已增加的需要……新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商业关系的推广,这是一个关系-历史
英国是近代侵略中国的先锋,其根本原因是A.有印度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B.虎门销烟对英国的打击最为严重C.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D.英国是世界殖民霸主-高一历史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B.长期闭关锁国政策被打败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D.专制军权受到-高一历史
建构历史结构体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图中空白a、b相对应处,应补填上A.开埠通商、商品市场B.开埠通商、原料产地C.鸦片走私、自然经济解体D.鸦片走私、白银外流-高三历史
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记载:“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由此推断这段文字应当出自A.《南-高一历史
繁华的上海在旧中国有一段被殖民侵略的辛酸历史。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与下列哪一个不平等条约有关系: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高一历史
美国《纽约时报》在清朝咸丰年间曾以《清军投降,北京城楼升起英法旗》为题大幅报道近代中国发生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应为()A.太平天国运动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不列颠财产每日都处于危险状态之中:我们的人每日都可受到侮辱;我们的君主已经在他所派的代表律劳卑身上受到侮辱;我们的产业可能被瘫痪;我们的-高一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十五、十六世纪开始的“东西方碰撞与交融”到清代的康熙中后期,却突然沉静了下来。从表面上看,H世纪后期直至19世纪初期长达百余年的时间里-高三历史
某国议员威廉·格拉斯顿说道:“他们(中国政府)警告你们放弃走私贸易,你自己不愿停止,他们便有权把你们从他们的海岸驱逐,因为你固执地坚持这种不道德的残暴的贸易……-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前,“中华帝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大国之一,但却在鸦片战争中失败,其根本原因是A.腐朽的封建制度B.中国军事技术和装备落后C.参战将领贪生怕死D.英国军事力量强大-高一历史
20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高三历史
清朝一位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吏的百般刁难和重重勒索。他气愤地说:“清政府有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通航,不受盘查,而我们中国人-高一历史
关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准确的含义是A.政治上的半殖民地和经济上的半封建并存B.一半是殖民地一半是封建社会C.外国侵略势力的深入使国家主权丧失D.部分丧失了国家主权并且-高一历史
从《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再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主要反映了A.资本主义侵华国家的不断增多B.资本主义不同阶段的对外侵略特征C.中国通商口岸开放的不断深入D.资本主义商品输出-高三历史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目的是:A.保护鸦片贸易B.割占中国领土C.打开中国商品市场D.争取外交礼仪平等-高一历史
1842年后,英国的一所蜡像馆里陈列了一尊林则徐的坐像,仪态庄严,膝上摊开一本用中英文写的《禁烟条例》,这说明()①禁烟运动得到英国政府的赞同②禁毒对人类文明有贡献③林则徐-高三历史
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所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是对英国和法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A.鸦-高一历史
《昨天——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写道:“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经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由此可见A.鸦片战-高三历史
“弱肉强食多国合谋再宰蹇舛中华,外攘内安清廷摇摆又失锦绣河山。”对联中的这场战争给中国造成永久性伤痛有①圆明园被焚毁,中华文化大浩劫②内地设厂,民族工业发展受阻③东北-高二历史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是A.割香港岛B.协定关税C.片面最惠国待遇D.领事裁判权-高三历史
“冲击一回应”曾是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强调挑战一刺激一机遇一进步的关系。下列选项中,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一组是外部的冲击中国的回应A鸦片战争开启了-高三历史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焚劫圆明园的侵略者是A.日本军队B.俄国军队C.英法联军D.美国军队-高一历史
阅读分析材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们不能希望贸易立刻就发展到按该国(指中国)人口的众多、土地的富饶和人民的勤勉所可测定的那种规模……自从条约缔结以来,因我们对-高一历史
导游带领一群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向同学们解说关于近代列强是如何一步步侵略中国的:“起初①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接下来②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和‘领事-高二历史
中国近代一中外条约规定:在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一条款实际上A.假作公允以欺骗舆论B.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C.被迫对中-高一历史
冯桂芬在《制洋器议》中指出,“今者诸夷互市,聚于中土,适有此和好无事之间隙,殆天与我以自强之时也”。材料中“自强之时”的说法主要源于()A.诸夷侵略要求得到满足。B.诸夷与清-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5分)一份对外“和约”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高三历史
蒋廷黻先生说过这样的话:“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下列对鸦片战争前后中外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前者是为了“尊严”,后者-高三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到: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中国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高三历
咸同年间《夷场行》中写道:“人间何地无沧桑,平填黄浦成夷场;高高下下嘘蜃气,十十五五罗蜂房;青红黄绿辩旗色,规制略似棋枰方。……”揭露了列强A.强建租界B.割占香港C.攫取领-高一历史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所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是在下列哪次战争之后A.鸦片战-高一历史
林则徐在虎门禁烟期间,曾组织翻译瑞士法学家瓦特尔的《国际法》等一系列著作,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此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此时林则徐对西-高一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主要表现是()A.中国资源被掠夺B.中国主权遭到破坏C.中国封建制度衰落D.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高一历史
道光皇帝1842年7月发过一道密谕:“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该夷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道光皇帝畏敌妥-高二历史
(26分)各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高三历史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高三历
某历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坏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西方-高三历史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高一历史
“春秋笔法”是中国史学家常用的书写历史方法之一,作者往往用不同的字来表达态度,不发议论而将褒贬寓于叙事之中。因此,不少重要的历史概念实际上已隐含着作者的某种倾向性判-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图片(11分):图一《南京条约》的签订图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图三《辛丑条约》的签订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1)图一至图三条约各是在哪一场战争后签订的?(3分)(2)在《马关条约-高一历史
2012年是中英鸦片战争结束170周年。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种看法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学人中认识大体是一-高三历史
凌青诗作:“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前仇旧恨今尽雪,只缘华夏已腾飞。”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有()①虎门销烟②签订《南京条约》③签订《马关条约》④香港回归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高二历史
晚清人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记载,二十七日戊子记:“闻圆明园为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余物,至挽车以运之,上方珍秘,散无孑遗”。以下各项中,对这段材料分析合理的是-高三历史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这意味着()A.英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南沿海通商口岸进行贸易的特权B.其他列强从中国掠取的各项特权,英国可以援例享有C.英国取得了独-高一历史
任何人都难免有时代局限,相对于开明的林则徐也不例外。他在1839年9月的奏折中写道:“夷兵除枪炮之外,击刺步伐俱非所娴,而腿足裹缠,结束严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高三历史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扩大,说“继续”是因为()A.背景相同B.目的和性质相同C.方式相同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高一历史
以下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的三组条款,其共同的危害是()“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驻该五处城邑,专理商-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从18世纪初开始,英国商人向中国输入鸦片,每年约有500箱鸦片流入英国,而运到中国的鸦片有两万箱,最后达到八万箱。年轻的格拉德斯就鸦片贸易曾发表过人道主义的言论,但这种言论被后来要求治理英国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出现的罪恶的呼声淹没了。
材料二 根据西方人的报道,中国的开放只不过是一种中外联营……外国人得出一条在中国活动的基本规律:没有中国人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从一开始,鸦片贸易就是中外联营的行动,中国人对鸦片的需求远胜于兰开夏的纺织品,由此出现了超乎外国人想象的鸦片销售网络。
材料三 鸦片贸易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外流造成银贵钱贱,直接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18世纪末,一两白银换铜钱一千文左右,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上涨到一千六七百文。按清政府规定,完粮纳税须用白银,因而劳动人民实际要多交60%的赋税。……鸦片泛滥严重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大量的白银外流,银价上涨,各地税收困难,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国库储备越来越少,清政府的财政陷入困境。
──以上三则材料均选自[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
材料四 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过程。就中国历史而言,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可视为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界标,因为自此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现代化的探索已开始,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现代化过程便可称之为近代化过程。
——乔志强、行龙《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关于鸦片贸易的人道主义言论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后来这种言论“被淹没”的真实原因又是什么?(4分)
(2)材料二认为鸦片贸易“是一种中外联营的行动。”对此,你如何理解?(3分)
(3)据材料三、四,从文明史角度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影响。(3分)
答案
真实原因:英国工业革命所引发的尖锐社会矛盾,淡化了人们对鸦片贸易罪恶行径的关注。(2分)
(2)清朝吏治腐败,不法官员和奸商从中牟利。(3分)
(3)鸦片战争冲击了中国传统文明,促进了中国向近代文明的演进。(3分)
试题分析:(1)“人道主义言论”的出现反映了进步人士的观点,但是在后来工业革命所引起的尖锐的社会问题面前,中国所受的灾难被淡忘。(2)鸦片走私不仅仅是英国的不法商人的行为,还是和本国的不法官员的包庇纵容狼狈为奸密不可分。(3)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明,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迈进。
点评:本题以鸦片战争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鸦片战争原因和影响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交融。评讲时,结合教材对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归纳,强化学生对文明史观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