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0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九年级语文
10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九年级语文
题目简介
10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九年级语文
题目详情
10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徒
以有先生也( ) 天下
缟素
( )
秦王色
挠
( ) 长跪而
谢
之曰( )
小题1:翻译下面画线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该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 与臣而将四矣----------------------------------------------------
小题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3分)
小题4:结合课文中提到的“士”,以及古人对“士”的评价,探究一下古代“士人”指的是具有怎样精神品质的人。(3分)
古人的评价: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吕氏春秋.正名》:“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此真所谓士已”。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小题1:只 穿丧服 屈服 道歉
小题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脱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小题1:(1)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后果不堪设想。
(2)我效仿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小题1: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且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小题1:(1)厚德:忠君爱国,舍生取义,孝悌诚信;(2)崇武:刚强勇敢,不畏强暴,义勇为;(3)重智:机智聪明,能言善辩,博学多才。
小题1:试题分析:“徒”在古文中意思很多,别有“步行”“光”“劳而无获”“兵卒”等义;“缟素”是名词动用,古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挠”是由本义“弯曲”引申为“屈服”的;“谢”古今义是不同的,今义是“感谢”。
点评:本题不难,课内阅读,学生熟悉内容。解释古文字词,就重要的是要明白古文大多数是一字一词,且一词有多义,要根据文意仔细判断。尤其要注意不能用现代汉语词义直接望文生义。掌握古文字词最好的方法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一知三,见一思三。
小题1:试题分析:“布衣”指平民;“之”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古文中的语言习惯);“亦”意为“也不过”“也就这样”;“免冠”,脱帽;“徒跣”,光着脚;“以”,用;“抢”,撞;“耳”,罢了。此句表现了秦王对唐雎的蔑视。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此文是学过的课文,但句子中一些字词难于理解识记。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几点:要译出句子原意,不可遗漏重要的字词;要尽量按字词意思直译,不难直译就意译,但不能违背句子的意思,如本句中的“布衣”一词;要注意句式和语气,比如本句“耳”轻蔑的语气要译出来;译句要通顺,省略的要补充。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句从后文中“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句理解;第二句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句子中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有相关的文字可供理解分析。理解古文句子的含义,还是要句不离篇,结合上下文内容,找出相关的文字,看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理解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按文章情节分析唐雎行为软硬兼施的几个过程:语言辩论,举例反驳,以身相拼。注意题干中要求“用自己的话”,不可直接拿原句来翻译。
点评:本题有一点难度,学生梳理文字概括要点的能力比较弱。梳理情节分析人物,要找到作者叙述的线索,比如本文是以唐雎行为的变化为线索推动情节的,按线索将情节的过程理清楚,再分析每个过程中人物的表现。
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一段中的“任重”,第二段中的“孝”“忠”“信”,要联系唐雎的言行,“士”的形象基本可理解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难以准确全面的解答,学生对“士”的形象理解没有知识性的积淀。平时应当在学习古代语言的同时,掌握一些古代人文知识,比如对“士”的了解。古代的“士”一般有能力能作为之人,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掌握古代文化知识,对学习古文是很有帮助的。
上一篇 :
阅读理解。子曰:“富与贵,是人之
下一篇 :
阅读课外文言文,完成题目。(9分)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翻译下列句子(4分)小题1: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小题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七年级语文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七年级语文
请参加名著阅读活动,看谁收获最大。(3分)你班黑板报要制作“《朝花夕拾》推荐卡”。请你任选一篇帮助填写一张卡片。《五猖会》《二十四孝图》《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八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管晏列传(节选)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八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14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八年级语文
阅读古文《幼时记趣》沈复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七年级语文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题目。(9分)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九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山市(清)蒲松龄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七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5分)晏元献⑴公为童生⑵时,张文节荐之于朝廷,召至阙下⑶。适值帝御试进士⑷,便令公就试。公一见试题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赋⑸,有赋稿尚在,乞-九年级语文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回答小题(6分)晋献公以垂棘①之璧,假道于虞②而伐虢③,大夫宫之奇④谏曰:“不可。唇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⑤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八年级语文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4分)杨震为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七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八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题目。(16分)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九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4分)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①也,果诚②何如?”群臣莫对。江乙③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④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⑤百兽-九年级语文
【文言文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七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题。(20分)韩魏公在大名①日,有人送玉盏二只,云:“耕者入坏冢而得。表里无纤瑕,世宝也。”公以百金答之,尤为宝玩。每开宴召客,特设一桌。一日召漕使②-七年级语文
阅读《晏子使楚》,回答题目。(18分)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八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王彦章死节唐兵攻兖州,末帝召彦章,使率五百骑守捉①东路,彦章以兵少战败,被擒。彦章武人不知书,常为俚语谓人曰:“豹死留皮,人死留-九年级语文
糊涂官(10分)唐临济令李回,妻张氏。其父为庐州长史,告老归。以回之薄①其女也,故往临济辱之,误至全节县。而问门人曰:“明府②在乎?”门者曰“在。”张遂入至厅前,大骂辱。全节-九年级语文
荀攸字公达。祖父昙,广陵太守。攸少孤。及昙卒,故吏张权求守昙墓。攸年十三疑之谓叔父衢曰此吏有非常之色殆将有奸!”衢寤,乃推问,果杀人亡命。由是异之。何进秉政,征海内-八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先生职临钱塘日①,有陈诉②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九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题。(11分)【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九年级语文
李疑者,居通济门外,闾巷子弟执业造其家,得粟以自给。故贫甚,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殆之,不肯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人莫舍我。-九年级语文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17分)【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九年级语文
文言阅读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九年级语文
(二)文言文阅读《管仲破厚葬》,完成8-11题(14分)齐国好厚葬,布帛①尽于衣裘②,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九年级语文
(四)(12分)张俭字元节,山阳高平人,赵王张耳之后也,父成,江夏太守。俭初举茂才,以刺史非其人,谢病不起。延熹八年,太守翟超请为东部督邮。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残暴百-九年级语文
语段阅读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而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1.给加-八年级语文
(一)[甲]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为苦李。”取之信①然。注:①信:确实,的确。[乙]余忆童稚-七年级语文
(三)(13分)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①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九年级语文
名著阅读。(3分)《论语》是①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七年级语文
阅读文言文《赵普》(共20分)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七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古文,完成小题。(15分)【甲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九年级语文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10分)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①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②。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③其馀。-七年级语文
画鬼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一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1.给划线部-八年级语文
(二)陈涉世家(13分)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九年级语文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1—4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九年级语文
桃花源记陶渊明①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②林尽水源,便得一-八年级语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4分)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七年级语文
(三)(8分)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九年级语文
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九年级语文
贞观七年,太宗幸①蒲州,刺史赵元楷课②父老服黄纱单衣,迎谒路左,盛饰廨③宇,修营楼雉以求媚。又潜饲羊百余口鱼数千头,将馈贵戚。太宗知,召而数之曰:“朕巡省河、洛,经历-七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1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七年级语文
顾欢勤学欢字景怡,吴郡盐官人。欢年六七岁,父使驱田中雀,欢作《黄雀赋》而归,雀食过半。父怒,欲挞①之,见赋乃止。乡中有学舍,欢贫,无以受业,于舍壁后倚听,无遗亡者。-七年级语文
(三)东坡食汤饼①(9分)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⑦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⑧,尔尚欲咀嚼耶?-七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七年级语文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今有三人焉:一人勇,一人勇怯半,一人怯。有与之临乎渊谷者,且告之曰:“能跳而越此,谓之勇;不然为怯。”彼勇者耻怯,必跳而越焉;其勇怯半者与怯者则不-九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张养浩,字希孟,济南人。幼有行义,尝出,遇人有遗楮币①于途者,其人已去,追而还之。年方十岁,读书不辍,父母忧其过勤而止之,养浩昼则默-九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九年级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10分)汪藻,字彦章,饶州德兴人。幼颖异,入太学,中进士第。徽宗亲制《君臣庆会阁诗》,群臣皆赓进,惟藻和篇,众莫能及。时胡伸亦以文名,人为-九年级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0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九年级语文
题目详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徒以有先生也( ) 天下缟素( )
秦王色挠( ) 长跪而谢之曰( )
小题1:翻译下面画线句子。(2分)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小题2: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该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句子,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2分)
(1)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2) 与臣而将四矣----------------------------------------------------
小题3: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3分)
小题4:结合课文中提到的“士”,以及古人对“士”的评价,探究一下古代“士人”指的是具有怎样精神品质的人。(3分)
古人的评价: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吕氏春秋.正名》:“事亲则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居乡则悌。此真所谓士已”。
答案
小题1:只 穿丧服 屈服 道歉
小题1:平民发怒,也不过是脱下帽子光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小题1:(1)你最好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后果不堪设想。
(2)我效仿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小题1: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且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挫败秦王。
小题1:(1)厚德:忠君爱国,舍生取义,孝悌诚信;(2)崇武:刚强勇敢,不畏强暴,义勇为;(3)重智:机智聪明,能言善辩,博学多才。
小题1:试题分析:“徒”在古文中意思很多,别有“步行”“光”“劳而无获”“兵卒”等义;“缟素”是名词动用,古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挠”是由本义“弯曲”引申为“屈服”的;“谢”古今义是不同的,今义是“感谢”。
点评:本题不难,课内阅读,学生熟悉内容。解释古文字词,就重要的是要明白古文大多数是一字一词,且一词有多义,要根据文意仔细判断。尤其要注意不能用现代汉语词义直接望文生义。掌握古文字词最好的方法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一知三,见一思三。
小题1:试题分析:“布衣”指平民;“之”主谓之间不译(取消句子独立性,古文中的语言习惯);“亦”意为“也不过”“也就这样”;“免冠”,脱帽;“徒跣”,光着脚;“以”,用;“抢”,撞;“耳”,罢了。此句表现了秦王对唐雎的蔑视。
点评:本题有难度,虽然此文是学过的课文,但句子中一些字词难于理解识记。翻译文言句子,要注意几点:要译出句子原意,不可遗漏重要的字词;要尽量按字词意思直译,不难直译就意译,但不能违背句子的意思,如本句中的“布衣”一词;要注意句式和语气,比如本句“耳”轻蔑的语气要译出来;译句要通顺,省略的要补充。
小题1:试题分析:第一句从后文中“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一句理解;第二句从“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句子中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有相关的文字可供理解分析。理解古文句子的含义,还是要句不离篇,结合上下文内容,找出相关的文字,看清楚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理解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按文章情节分析唐雎行为软硬兼施的几个过程:语言辩论,举例反驳,以身相拼。注意题干中要求“用自己的话”,不可直接拿原句来翻译。
点评:本题有一点难度,学生梳理文字概括要点的能力比较弱。梳理情节分析人物,要找到作者叙述的线索,比如本文是以唐雎行为的变化为线索推动情节的,按线索将情节的过程理清楚,再分析每个过程中人物的表现。
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第一段中的“任重”,第二段中的“孝”“忠”“信”,要联系唐雎的言行,“士”的形象基本可理解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难以准确全面的解答,学生对“士”的形象理解没有知识性的积淀。平时应当在学习古代语言的同时,掌握一些古代人文知识,比如对“士”的了解。古代的“士”一般有能力能作为之人,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掌握古代文化知识,对学习古文是很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