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语文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语文
题目详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A
2.D
3.B
4. C
5.(8分)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1.A项中的“凶”是一个极常见的多义实词。此处应解释成“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如:“岁有凶穰(丰收),故谷有贵贱。”(《管子?国蓄》)另外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收入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该句中的“凶”正与本题中的“凶”一样。
2.D “而”作连词时,可表示修饰关系,可表并列关系,可表承接关系,可表假设关系,表递进关系, A项中的“而”都表修饰关系。
“因”作介词,可表方式,译为“通过、经由、经过”;可表依据,译为“依照、凭借、根据、依靠”;可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因”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可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可表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生的,可译为“趁着,趁此”。 B项中的“因”都可译为“于是,就”。
“为”可作实词,相当于“做,作为”;“认为”;“献,出”;“治理”;“给予”;“变成”、“成为”;判断词“是”。“为”作虚词,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可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可译为“向(着)”、“对(着)”等;可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可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等;可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可表被动,译为“被”。C的两个“为”都作“给”、“替”讲。
“以”用作介词时,可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所凭借的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可起提起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把”;这里前句中的“以”相当于“用”;后句中的“以”相当于“凭”、“根据”,所以用法不一样。
3.B 看句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的做法是桑怿为了寻找到老父之子的衣服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虽然他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同情老父一家人的处境,表面上看也好像是助人之举,但是本句重在“不使之知觉”的方式方法上。句③中的“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这是桑怿暗中探访并用语言将其说服的“仗义助人”的最后效果,不是“仗义肋人”的表现。句④中桑怿一句“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则是表现桑怿廉洁清正的高尚品质的,而不是“仗义助人”的表现,故也不选。即使把握不准句②,我们也可以用排除法将凡是带有③或④的选项去掉,也能选到正确答案
4. C C项原文“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可见桑怿虽身材不高大,但是自我修炼,也显得威仪大方,所以他说的话就好像不是出自一个身材不高大的人的口里了,而事实上前面桑怿召里中少年所戒之言和对一位王姓少年所说的话看来,桑怿不仅不是一个言辞拙劣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辞令的大方之家,可见选择题中“拙于言辞”的说法是不对的;另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也不一定要讲成“耻于见人,不够自信”,把它讲成桑怿因为自己身材不高大所以在人前总是非常谦恭,认为自己和别人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C项错误。
5.本题中“特”、“雄”、“壮”、“及得”、“诬”、“不尽知”六处一定要翻译准确,否则就要按词扣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题中的“特”意为“只是”,“雄”意为“雄健、雄浑”,“壮”意为“渲染、壮写”,“及得”意为“等到了解/知道”,“诬”意为“说假话、胡编、乱说、乱写”等,“不尽知”意为“不全知道、未能全都知晓”。先让这些重点词语落实后,再来按一一对应的原则翻译就行了。
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上一篇 :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罗士信
下一篇 :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登泰山记薛福成必置身高明之域,然后心与目不蔽于迩,有以发吾胸中闳廓俊迈之趣。所居弥峻,所涵弥远。昔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非谓人之目力能-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登西台恸哭记(宋)谢翱①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②,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语文
填空。(6分)小题1:贾谊《过秦论》“吞二周而亡诸侯”。极言秦始皇的功业;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谈笑间,”,描绘了周瑜的英气勃发;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抒发了壮志未-语文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贾谊、欧阳修、苏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散文家,他们各自的代表作《过秦论》《伶官传序》《六国论》都是有名的史论散文。B.关汉卿、王实甫、汤-语文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姚思廉,字简之,雍州万年人。思廉少受汉史于其父,能尽传家业,勤学寡欲,未尝言及家人产业。在陈为扬州主簿,入隋为汉王府参军,丁父忧解职。后-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又与焦弱侯[明]李贽郑子玄者,丘长孺父子之文会友也。文虽不如其父子,而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彼以为周、程、张、朱①者皆口谈-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高三语文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⑴是故百战百胜,;,善之善者也。(《孙子兵法》)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⑶,。淮水东边旧时-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l题。(18分)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语文
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徐徽言字彦猷,衢之西安人。少为诸生,泛涉书传。金人围太原,分兵绝饷道,自隰、石以北,命令不通者累月。徽言以三千人渡河,一战破之。迁武经郎、-高三语文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赵抃,字阅道,衢州西安人。进士及第,为武安军节度推官。吕溱、蔡襄、吴奎、韩绛既出守,欧阳修、贾黯复求郡。抃言:“近日正人端士纷纷引去,侍从之-高三语文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人民艺术家老舍解放后的代表作是《茶馆》和《龙须沟》。B.巴金的《家》塑造了觉慧这一积极投身民主运动的青年,反映了抗日战争的社会生活。C.盛唐-语文
古诗文默写。小题1:古诗默写。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蜀道难》)小题2:古文默写。(共两段,任选一段默写)邹忌修,窥镜,谓其妻曰:“”(《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夜航船序明·张岱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袁乔,字彦叔,辅国将军桓温请为司马,不就。桓温镇京口,复引为司马,领广陵相。时桓温谋伐蜀,众以为不可,乔劝桓温曰:“夫经略大事,故非-语文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毛玠字孝先,陈留平丘人也。少为县吏,以清公称。将避乱荆州,未至,闻刘表政令不明,遂往鲁阳。太祖临兗州,辟为治中从事。玠语太祖曰:“今天下分-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张淳,字希古,桐城人。隆庆二年进士。授永康知县。吏民素多奸黠,连告罢七令。淳至,日夜阅案牍。讼者数千人,剖决如流,吏民大骇服,讼浸-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其最高者,穹隆.阳山.邓尉.西脊.铜井。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若-高三语文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小题1: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小题2: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1题。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语文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高二语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l2题。李成李成字成熙。其先唐之宗室,五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父祖以儒学吏事闻于时。家世中衰,至成犹能以儒道自业-语文
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与元微之书①白居易四月十日夜,乐天白:微之微之!不见足下面已三年矣,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人生几何,离阔如此?况以胶漆之心,置于胡越之身,进-高三语文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8分)①------------------,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②------------------,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③大弦嘈嘈如急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刘翊字子相,颍川颍阴人也。家世丰产,常能周施而不有其惠。曾行于汝南界中,有陈国张季礼远赴师丧,遇寒冰车毁,顿滞道路。翊见而谓日:“君慎-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答题。深虑论[明]方孝孺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欤-语文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小题1:敏而好学,,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古来圣贤皆寂寞,。(李白《将进酒》)小题2:江畔何人初见月?,?(张若虚《-语文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分类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④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⑤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⑥卒使上官大-语文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王茂,字休远,太原祁人也。祖深,北中郎司马。父天生,宋末为列将,以勋至巴西、梓潼二郡太守。茂年数岁,为大父深所异,常谓亲识曰:“此吾家之千-高三语文
2009.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象①祠记(明)王守仁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语文
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有很多故事家喻户晓。例如,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顾茅庐、三气周瑜、三打祝家庄等。B.“古文运动”是指唐-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任将曾巩(宋)太祖之置将也,隆之以恩,厚之以诚,富之以财,小其名而崇其势,略其细而求其大,久其官而责其成。每朝必命坐,赐与优厚,抚而遣-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面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8分)贺进士王参元失火柳宗元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0题。(18分)冯唐以孝著,为中郎署长,事文帝。上既闻廉颇、李牧为人,良说,而搏髀曰:“嗟乎!吾独不得廉颇、李牧为吾将,吾岂忧匈奴哉!”唐曰:“陛下-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王朗字景兴,东海郡人也。以通经,拜郎中,除菑丘长。师太尉杨赐。赐薨,弃官行服。举孝廉,辟公府,不应。徐州刺史陶谦察朗茂才。时汉帝在长-高三语文
阅渎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伊字叔夏,有武干,标悟简率,为王濛、刘所知,频参诸府军事,累迁大司马参军。时苻坚强盛,边鄙多虞,朝议选能距捍疆埸者,乃授伊淮南太守。-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送石昌言为北使引苏洵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18分)武昌九曲亭记①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语文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6-9题,每小题3分,10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报刘一丈①书〔明〕宗臣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语文
文言文阅读(19分)杨烈妇传[唐]李翱建中四年,李希烈陷汴州;既又将盗陈州,分其兵数千人抵项城县。盖将掠其玉帛,俘缧其男女,以会于陈州。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语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与友人彭雪涛书于成龙广西柳州罗城,偏在山隅,土司①环绕,山如剑排,水如汤沸,蛮烟瘴雨。北人居此还者什不得一二。选授后,亲者不以为亲,故者不-高三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澌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语文
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16~19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语文
补写出下面各句的空缺部分。(1)《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
阅读下面文言文,解答后面的问题(16分)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语文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语文
题目详情
桑怿,开封雍丘人。举进士,再不中,去游汝颍间,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岁凶,汝旁诸县多盗。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因召里中少年,戒曰:“盗不可为也!吾在此,不汝容也!”少年皆诺。里老父子死未敛,盗夜脱其衣。里老父怯,无他子,不敢告县,裸其尸,不能葬。怿闻而悲之,然疑少年王生者。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明日遇之,问曰:“尔诺我不为盗矣,今又盗里父子尸者,非尔邪?”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授郏城尉。天圣中,移渑池尉。岁余,改授永安县巡检。枢密吏谓曰:“与我银,为君致阁职”。怿曰:“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有,固不可也。”吏怒。怿不甚知书,然其所为皆合道理,多此类。始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廪,将以舟载之,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见民荒岁,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怿善剑及铁简,力过数人,而有谋略。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庐陵欧阳修曰:“勇力,人所有,而能知用其勇者少矣。若怿,可谓义勇之士。其学问不深而能者,盖天性也。余固喜传人事,尤爱司马迁善传,而其所书皆伟烈奇节士,喜读之,欲学其作,而怪今人如迁所书者何少也!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集·桑怿传》)
1.对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汝旁诸县多盗。 凶:不吉利。
B.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白:禀告。
C.戒曰:“……不汝容也!”少年皆诺。 诺:答应。
D.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箧:小箱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得龙城废田数顷,退而力耕 尽心力而为之,必有后灾
B.因召里中少年,戒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C.与我银,为君致阁职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以此知之,故欲往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桑怿仗义助人的一组是
①怿白令:“愿往来里中察奸民。” 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③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 ④用赂得官,非我欲,况贫无银!
⑤见民走避溺者,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⑥聚其里人饲之,粟尽乃止。
A.①③⑤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桑怿有武力有谋略,为保护乡里安全,他主动要求监察奸民。里父之子被盗尸,他十分同情,在探明情况之后,次日即奋力抓获案犯。
B.桑怿两次举进士均未中,学问不深行事却合乎情理。枢密吏以“致阁职”向他索贿,他义正辞严地表示,即便有钱也绝不靠贿赂得官。
C.桑怿是一名义勇之士,好仗义助人,但外表的柔弱却与内心的刚强形成鲜明对比,他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令人难以置信。
D.欧阳修高度评价了桑怿,认为他是少数懂得应当将勇力用于何处的人之一,值得广为传颂,并把他视同于司马迁笔下的伟烈奇节士。
5.把文言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乃疑迁特雄文善壮其说,而古人未必然也。及得桑怿事,乃知古之人有然焉,迁书不诬也,如今人固有而但不尽知也。
译文:
答案
2.D
3.B
4. C
5.(8分)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1.A项中的“凶”是一个极常见的多义实词。此处应解释成“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如:“岁有凶穰(丰收),故谷有贵贱。”(《管子?国蓄》)另外课文《寡人之于国也》(收入人教版《语文》第一册)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该句中的“凶”正与本题中的“凶”一样。
2.D “而”作连词时,可表示修饰关系,可表并列关系,可表承接关系,可表假设关系,表递进关系, A项中的“而”都表修饰关系。
“因”作介词,可表方式,译为“通过、经由、经过”;可表依据,译为“依照、凭借、根据、依靠”;可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因”作连词,可表承接关系,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可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可表后面的动作行为是在前面的基础上发生的,可译为“趁着,趁此”。 B项中的“因”都可译为“于是,就”。
“为”可作实词,相当于“做,作为”;“认为”;“献,出”;“治理”;“给予”;“变成”、“成为”;判断词“是”。“为”作虚词,可介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可表动作行为的方向,可译为“向(着)”、“对(着)”等;可表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可表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等;可表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可表被动,译为“被”。C的两个“为”都作“给”、“替”讲。
“以”用作介词时,可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或所凭借的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可起提起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把”;这里前句中的“以”相当于“用”;后句中的“以”相当于“凭”、“根据”,所以用法不一样。
3.B 看句②,“探其箧,不使之知觉”的做法是桑怿为了寻找到老父之子的衣服而采用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虽然他的这种做法是出于同情老父一家人的处境,表面上看也好像是助人之举,但是本句重在“不使之知觉”的方式方法上。句③中的“少年色动,即推仆地缚之”,这是桑怿暗中探访并用语言将其说服的“仗义助人”的最后效果,不是“仗义肋人”的表现。句④中桑怿一句“赂得官,非我所欲,况贫无银”,则是表现桑怿廉洁清正的高尚品质的,而不是“仗义助人”的表现,故也不选。即使把握不准句②,我们也可以用排除法将凡是带有③或④的选项去掉,也能选到正确答案
4. C C项原文“遇人常畏,若不自足。其为人不甚长大,亦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卒然遇人,不知其健且勇也”,可见桑怿虽身材不高大,但是自我修炼,也显得威仪大方,所以他说的话就好像不是出自一个身材不高大的人的口里了,而事实上前面桑怿召里中少年所戒之言和对一位王姓少年所说的话看来,桑怿不仅不是一个言辞拙劣的人,而且是一个善于辞令的大方之家,可见选择题中“拙于言辞”的说法是不对的;另外“遇人常畏,若不自足”也不一定要讲成“耻于见人,不够自信”,把它讲成桑怿因为自己身材不高大所以在人前总是非常谦恭,认为自己和别人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他一直在努力使自己充实起来,“自修为威仪,言语如不出其口”就是明显的例证,所以C项错误。
5.本题中“特”、“雄”、“壮”、“及得”、“诬”、“不尽知”六处一定要翻译准确,否则就要按词扣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本题中的“特”意为“只是”,“雄”意为“雄健、雄浑”,“壮”意为“渲染、壮写”,“及得”意为“等到了解/知道”,“诬”意为“说假话、胡编、乱说、乱写”等,“不尽知”意为“不全知道、未能全都知晓”。先让这些重点词语落实后,再来按一一对应的原则翻译就行了。
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