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1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高二历史
(11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11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11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政治生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中国古代政体的根本不同。(4分)
材料三 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备哪些特点?(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不详
答案
(1)变化: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2分)
影响: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2分)
(2)原则:三权分立;(2分)不同:民主与专制。(2分)
(3)特点:中共领导;人民民主;民主集中。(3分)
试题分析:(1)从图片很容易的可以看出古代君臣关系呈现出君主的权力逐渐加强,君主地位逐渐提高、臣子的地位不断地下降的过程。君主专制的加强,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个人决策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另一个方面,却容易造成决策错误。
(2)原则:《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命运体现了美国国家政治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相互制约的特点。在出台时,正当危机的局面,行政权力得到很大的增强,通过了该法案,但是随着工业形势的好转,最高法院又通过了该法案违宪的裁决。根本不同:应该从两个国家政体的性质角度考虑回答。
(3)从材料“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可以看出我国宪法的制定,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中共领导的特点;“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民主集中的特点。
上一篇 :
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英国的责任内
下一篇 :
清代学者赵翼认为,“国初以来,设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明史》记载:“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历晋尚书、保、傅,品位尊崇,地-高二历史
从明朝设置内阁到清朝设置军机处,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A、君主专制的日益加强B、相权的日益加强C、中央官员职位增多D、中央机构的精简-高一历史
明朝官员的公服上所缀图案被称为“补子”,各等级对应的图案有明确规定,如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等。但到明朝中后期,在面临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下-高三历史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有个军机大臣和珅,号称“贪污之王”,他一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清朝设置的军机处()A.发生在顺治时期B.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C.使专-高二历史
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方法:问题讨论(1)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高一历史
宰辅是历代帝王治理国家的辅佐大臣,在古代政治体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中国古代宰辅制度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这三个阶段依次是()A.三公制、三省制、军机制B.三公制-高二历史
“省”这一行政建制在中国古代各时期有不同的职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隋唐出现省这一中央行政机构,通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以保证君权的独尊B.元朝中书省的职权大致相当于-高二历史
下列历史记载最能体现清朝设立军机处的意图是A.“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B.“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D.“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高二历史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他指的制度应该是下列何者[]A.汉代的内外朝制B.唐代的三省制C.明代的内阁-高一历史
乾隆三十八年,将秘密立储制度化。为防止意外,“又另书密封一匣,常以随身”。并称:“建储册立。非国家之福,召乱起衅,多由于此”,“不可不立储,而尤不可显立储”。该制度A.使-高三历史
下面是在研究性学习中一位同学搜集资料做的一张表。对表中“大臣”的职能反映出的时代特征,叙述正确的是: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大臣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2.-高二历史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高三历史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历史上中国的战略一直是北向的,即在大陆发展……(明以前的历史说明),北向战略或单纯成为一个大陆国家已没有希望。南向战略,即面向海洋-高三历史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位学者所指的是[]A.汉代的尚书令B.唐代的门下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首辅-高一历史
自秦以后,君权逐步加强,曾有一些大臣说:“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上委之圣哉,下委之六部。”这些大臣应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长官C.明代的内阁大学士D.清代的-高三历史
明洪武十三年春正月己亥,胡惟庸等既诛,上谕文武百官曰:“朕欲割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这实质上反映了()A.明朝实行三省六部制B.明朝君主专制的加-高二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期,内阁制度初具规模。关于这一制度变迁的缘由、影响,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一劳永逸地解除了大臣弄权问题B.使古代中国到达了皇-高二历史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高二历史
15世纪中国出现的内阁制和18世纪英国形成的内阁制的相同之处是A.都制约了君主的权力B.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成长C.都成为国家权力中心D.都起到了巩固政权的作用-高二历史
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A.掌握最高决策权B.是最高的行政机构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是皇权专制的产物-高一历史
明初规定,生员须穿玉色衣服,加饰青黑色边条。明后期江南读书人则崇尚“妇人红紫之服”,有人作诗云:“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是读书人。”这一变化直接反映了-历史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极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而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高三历史
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B.军机处C.三司D.枢密院-高三历史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与材料主张一致的是()A.“丞相者,朕之股肱,辅朕之不-高二历史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高二历史
北京是著名的古都,它拥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下列建筑能够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特征的是A.太庙B.颐和园C.太和殿D.天坛-高三历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民主”作为现代文-高一历史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高二历史
(26分)实行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锺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高三历史
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历史
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从中可以看出[]A.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D.二者都是强化专-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于是年九月“置四辅官”。要求他们“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佐理赞化,以安生民”。——魏千志-高三历史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在下列中国古代官职中,最早体现“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是()A.通判B.御史大夫C.刺史D.监察御史-高二历史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喀什噶尔首领马木提艾来木占据称王。不久,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逐马木提艾来木-高三历史
清人评价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这样说是因为A.军机大臣大权独揽B.军机处是传达皇帝决策的机构C.军机大臣有决策权D.军机处实际上行使宰相的权力-高三历史
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高二历史
明代朱元璋告诫官吏“律令之设,所以使人不犯法……直解其意,颁布之郡县,使之家喻户晓”。清代雍正皇帝也强调“法律条分缕析,讲明意义,见法知惧,观律怀刑”。以上主张的共同之-高三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一场史论五篇: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五、“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高三历史
《张居正传》载:“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但当时的清议并不讲他好话,认为他是一个权臣,质疑他行使权力的正义性。这种质疑是基于A.-高二历史
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是在[]A、明太祖B、明成祖C、明宣宗D、明神宗-高一历史
下图分别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空白处应该填写()A.三公九卿制B.内阁制C.二府三司制D.一省制-高二历史
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高二历史
如果要研究明代设立内阁制的情况,以下哪些古籍应在查阅之列()①《东京梦华录》②《明史•职官志》③《明史•太祖本纪》④《明成祖实录》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D.②④-高二历史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A.内阁-高三历史
(30分)材料一:我国市镇商业化的趋势始于宋代。但是,这一变化的趋势极为缓慢,直到16世纪前仍处于萌芽的状态。嘉靖万历年间,江南市镇迅速勃起。据《吴江县志》记载,该县弘治-高三历史
1377年,明太祖设通政使司作为皇帝的“喉舌之司”,主管章奏出纳和封驳,后又下令凡奏事不得先禀告中书省。明太祖的这些举措意在A.弥补废除丞相出现的权力空白B.进一步完善中央-高三历史
从下面材料可见当时A.君主专制日益强化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高二历史
《明史》记载,朱元璋读《孟子》,看到“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寇仇”句,说:“非臣子所宜言。”随后命儒臣修《孟子节文》。从文中可以看出A.《孟子》未成为官方儒学B.朱元璋立足于改革-高二历史
某段材料描述中国古代的某一制度下的官员——“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这段材料描述的是[]A、汉代的尚书令B、唐代的尚书省长官C、元代-高一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废除了丞相职位,但又导致从杂事务集于一身的烦恼。为解决这一烦恼,明永乐帝设立了什么机构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A.宣政院B-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1分)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治体制体现了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君臣地位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趋势对国家决策机制产生的影响。(4分)
材料二 1933年5月17日,工业复兴法案提交国会。众议院仅作了个别补充,便在一个星期后以325票对76票通过了该议案,虽然个别议员对法案的卡特尔化(注:垄断性企业联合)倾向不满意,而更多的一些议员则不喜欢法案赋予总统和行政当局的独裁式的发放许可证的权力。……6月13日,在罗斯福总统的敦促下,参议院终于以46票比39票的接近票数通过,法案立即被送交总统签署。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在审理“谢克特兄弟家禽公司诉合众国”案中,以全体一致的判决,裁定《国家工业复兴法》违宪,从而宣判了该法的死刑。
——胡国成《塑造美国现代经济制度之路》
(2)材料二体现了美国政治生活的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中国古代政体的根本不同。(4分)
材料三 1953年1月毛泽东亲自挂帅,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宪法草案并正式公布,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全国各界共有一亿五千多万人参加了宪法的讨论,又提出许多修改和补充意见。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届会议资料整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备哪些特点?(3分)
答案
(1)变化:君臣之间的等级尊卑愈演烈(或皇帝的威权越来越高,官僚地位不断下降)。(2分)
影响: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强化了君主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出现决策失误。(2分)
(2)原则:三权分立;(2分)不同:民主与专制。(2分)
(3)特点:中共领导;人民民主;民主集中。(3分)
试题分析:(1)从图片很容易的可以看出古代君臣关系呈现出君主的权力逐渐加强,君主地位逐渐提高、臣子的地位不断地下降的过程。君主专制的加强,对我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个人决策能够提高效率,但是另一个方面,却容易造成决策错误。
(2)原则:《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命运体现了美国国家政治中,行政、立法、司法三权相互制约的特点。在出台时,正当危机的局面,行政权力得到很大的增强,通过了该法案,但是随着工业形势的好转,最高法院又通过了该法案违宪的裁决。根本不同:应该从两个国家政体的性质角度考虑回答。
(3)从材料“领导中共中央宪法起草小组进行宪法草案初稿的起草工作”可以看出我国宪法的制定,体现了我国民主政治的中共领导的特点;“交付全国人民讨论并征求意见”体现了人民民主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1197票赞成,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民主集中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