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1)材料一中“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的是什么?列宁主张“退却”的依据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三 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邓小平对列宁主义有哪些继承和发展?(5分)
材料四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3)归纳材料四中的人物观点所体现的共同原则。(1分)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2分)(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依据:生产力的提高是布尔什维克党刻不容缓的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难以实现,继而造成严重经济、政治危机。(2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继承: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2分)
发展:列宁把发展商品、市场作为暂时的“退却”;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2分)
(3)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1分)
体现: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
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试题分析:第一问从材料“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第二问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2)小问从继承来看,都主张发展生产力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发展来看,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3)他们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把马克是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点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苏俄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政权,但是政权建立后,采用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发展经济是摆在领导者面前的更重要的任务,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进行体制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必要。中国同苏联一样都是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国情结合的问题,最终实现了两大理论的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上一篇 :
对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的新经济
下一篇 :
(13分)经济改革是20世纪世界经济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影响下表中1921年数据变化的政策因素是1913年1921年1923年1925年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9446662078608730粮食作物产量39.7922.1334.5544.24A.第一次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能表明A.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暂时放弃了共产主义原则B.苏维埃政府开始从国情出发,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C.新生政权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D-高一历史
列宁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工业-高二历史
列宁说:“小农只要还是小农,他们就必须有同他们的经济基础即个体小经济相适应的刺激、动力和动因……用这种办法一定能够在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问建立起牢固的关系。”实施“这种办法-高三历史
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高三历史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下列事件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毛泽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思-高二历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这里“特殊历史条件”包括()。①国内外反动力量过于强大②俄国处在帝国主义威胁之下③俄国相对落后贫困④巩固苏维埃政权是最重要的任务A-历史
某书中指出:“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对此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A.改变了新-高三历史
列宁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的土地问题》一文中说:“社会主义是消灭商品经济。”并认为,“只要仍然有交换那谈什么主义是可笑的。”下列哪一政策体现了列宁的以上主张()A.新经济政策-高三历史
有个国家曾经出现这样的情况:工人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从农村取得粮食,而农民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保卫自己的粮食,于是在农村中出现了“背口袋”的人,他们偷偷从农村背着口-高三历史
苏维埃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把大中小工业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工业B.把农民的余粮收归国有,防止富农阶级产生C.取消自由贸易,防止商人投机倒把扰乱市场-高三历史
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高二历史
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否定了新-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了克服日益恶化的粮荒,苏维埃政府在国家粮食垄断的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强制收集余粮的非常措施。1919年1月11日,颁布了名为“关于在各产粮省份收集余-历史
从十月革命到20世纪20年代,苏俄(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要为工农业-历史
(15分)经济体制的创新、经济政策的调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高三历史
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历史
2008年某国新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说:“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主要任务在于解决工业化市场任务,建立工业化社会的基础。”符合该评价的历史事实是A.斯大林模-高二历史
有人说:“对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而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1922年苏俄农民感到“阳光灿烂”,是因为苏俄A.颁布了《土地法令》B.实施了新经济政策C.推行了战-高三历史
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因为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B.苏俄政府随后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高三历史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相似之处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C.允许外资参与本国经济活动D.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高三历史
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当地对列宁说:“实行新经济政策就是对十月革命的背叛。”列宁遭受指责的主要原因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采取固定的实物税C.实行国家资本主义D.-高三历史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高二历史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两个伟大人物进行了两次重大的制度创新,即列宁在苏俄采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在美国推行新政,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A.都在较为困-高二历史
1921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B.战时共产主义政-高一历史
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上述数据表-高一历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高三历史
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出特点是()。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B.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C.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历史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中这样写道:“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篓子……”对“揭了-高三历史
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A.斯大林体制-高一历史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高三历史
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A.赫鲁晓夫时期B.勃列日涅夫时期C.安德罗波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高一历史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一一管子《管仲》·牧民》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闻-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美国记者坦率-历史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他在苏联的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以农业为突破口,不符合实际B.批判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C改-历史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又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高三历史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高一历史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高二历史
仔细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1920年俄国工农业生产及产业工人与一战前水平比较表[]A.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社会经济百业凋敝,产业工人大量减少B.新经济-高二历史
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高三历史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高三历史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巩固-高一历史
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联(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A.要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要为工农业恢复发展创-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十月革命历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B.形成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潮流C.展示了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崭新道路D.马克思主义的理想逐渐成-高一历史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J.Hobsbawm)说:“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高三历史
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历史
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向纯社会主义形式和纯社会主义分配直接过渡,是我们力所不及的。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内,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
(1)材料一中“经济政策”和“退却”分别指的是什么?列宁主张“退却”的依据是什么?(4分)
材料二 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
——馀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现代卷
材料三 要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的是什么?结合材料一、二、三分析,邓小平对列宁主义有哪些继承和发展?(5分)
材料四 恩格斯反复教导各国社会主义者要独立决定本国的革命方针和策略。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也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邓小平也曾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3)归纳材料四中的人物观点所体现的共同原则。(1分)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2分)
答案
依据:生产力的提高是布尔什维克党刻不容缓的任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难以实现,继而造成严重经济、政治危机。(2分)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分)
继承: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2分)
发展:列宁把发展商品、市场作为暂时的“退却”;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2分)
(3)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1分)
体现:毛泽东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分);
邓小平领导了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分)
试题分析:第一问从材料“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可以判断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第二问邓小平所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2)小问从继承来看,都主张发展生产力和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从发展来看,邓小平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3)他们都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注意把马克是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
点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苏俄进行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的政权,但是政权建立后,采用一个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发展经济是摆在领导者面前的更重要的任务,同本国的国情相结合,进行体制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成为了必要。中国同苏联一样都是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国情结合的问题,最终实现了两大理论的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