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高二历史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下列对本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 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 说明①③正确,“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上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说明④正确。②不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苏俄政权,不能一概否定,题干也无从体现。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失误: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上一篇 :
十月革命后,一位俄共元老直截了
下一篇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世界现代化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21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B.战时共产主义政-高一历史
1951~1980年,苏联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8.7%,农业为3.0%;1979年与1949年相比,全部工业产值增长了19.3倍,其中重工业增长了27.1倍,轻工业增长了9.5倍。上述数据表-高一历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在生产方面,企业有权根据下达的计划指标自行编制年度计划。在完成计划任务外,可以接受计划以外的加工订货任务,可以用自己的材料和废料生产计划以外的-高三历史
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突出特点是()。A.打开了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B.以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C.提出“民主化”和“公开性”D.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历史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在会上批判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一事件也影响到了中国。吴冷西在《忆毛主席》中这样写道:“赫鲁晓夫这次揭了盖子,又捅了篓子……”对“揭了-高三历史
1956年以来,苏联一直是一个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决定优势地位;1985年以后,却出现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这是因为()A.斯大林体制-高一历史
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遭到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将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方面B.没有解决经济体制上的问题C.个人专断作风的滋长D.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高三历史
苏联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是在()A.赫鲁晓夫时期B.勃列日涅夫时期C.安德罗波夫时期D.戈尔巴乔夫时期-高一历史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一一管子《管仲》·牧民》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闻-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美国记者坦率-历史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赫氏毁誉参半的一生。他在苏联的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A.以农业为突破口,不符合实际B.批判斯大林,造成思想混乱C改-历史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从1954年起苏联在哈萨克、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实行大规模的垦荒,在这些地区新建了大量的国营农场。1960年前,全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其中-高一历史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又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窗,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了赫鲁晓夫上述特点的史实有-高三历史
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主是指赫鲁晓夫[]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B.改革缺乏正确-高一历史
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高二历史
仔细观察表格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表述正确的是1920年俄国工农业生产及产业工人与一战前水平比较表[]A.20世纪20年代,苏俄的社会经济百业凋敝,产业工人大量减少B.新经济-高二历史
1918年苏维埃俄国的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在市场上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高三历史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高三历史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与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巩固-高一历史
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联(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A.要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要为工农业恢复发展创-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C.新经济政策有利于生产力-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十月革命历史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B.形成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潮流C.展示了无产阶级寻求解放的崭新道路D.马克思主义的理想逐渐成-高一历史
英国史学家霍布斯邦(EricJ.Hobsbawm)说:“若无十九世纪资产阶级社会的解体在先,势无十月革命以及苏联的成立在后。”又说:“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使人们认为苏联的-高三历史
在苏俄(苏联)实施的农业政策或措施中,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最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A.余粮收集制B.固定的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历史
1920年冬,列宁发现“广大农民群众不是自觉地而是本能地在情绪上反对我们”。这意味着当时列宁认识到了[]A.农民群众思想认识的落后性B.国内外局势的严重性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高三历史
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对此,苏维埃政府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国家工业化政策D.-高三历史
下列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B.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实行的特殊政策C.是巩固苏俄政权的重要措施D.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特点-高一历史
下列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是[]A.把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C.取消商品贸易D.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高一历史
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的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与老农的对话:1920年列宁约见了一位来访的老农。列宁:依你看,现在农村主要的问题在哪里呢?老农:我看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庄稼人失去了干活的兴趣。政府-高一历史
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高三历史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高三历史
请举出下列年代上发生的大事(4分)(1)1921年——(2)1936年——(3)1953年——(4)1991年——-高三历史
一部描写1919年苏俄人民抗击协约国和国内白匪的电影,有这样几组镜头,你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的是[]A、一位农民牵着几头羊到集市上去卖,与一位买主讨价还价B、几乎所有的工厂-高一历史
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在,就即刻可以显出’。”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有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高三历史
1920年,苏俄一位农民想在车站出售一部分粮食,被政府相关人员发现后,结果是[]A.受到表彰鼓励B.被上缴没收C.被指定到市场销售D.不管不问-高一历史
下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方法与评价结论,较为符合该政策实际的一项是[]A.基本否定,主要分析政策的目的,“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极其错误的B.基本肯定,主要着眼政策-高三历史
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高三历史
十月革命后,苏俄(苏联)的经济体制进行了调整。其中表述全正确的是[]A.颁布时间B.实施背景C.措施D.评价-高三历史
在1920年(苏俄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真的。余粮收集-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高三历史
斯大林时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A.与当时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B.在历史上以消极影响为主C.使苏联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D.前期存在弊端,后期得到-历史
“这可能被认为是奇谈,私人资本主义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帮手吗?但这丝毫也不是奇谈,而是经济上完全无可争辩的事实。”最先“使奇谈变为事实”的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高三历史
下表反映了苏俄(联)农业发展情况,对表内信息解释不准确的表述是[]A.连年战争给俄国经济造成严重破坏B.新经济政策使农民与市场发生了联系C.新经济政策使农民获得了土地D.新经-高三历史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区别在于[]A.市场和计划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B.对工农联盟和农业发展的认识C.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D.对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认识-高三历史
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高一历史
实行余粮征集制后,粮食征购量有较大幅度上升(见图,单位:万普特)[]A.体现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大大提高B.有力地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C.体现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D.体现农民生-高三历史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俄政权共采购到四亿i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高三历史
列宁在1922年纪念十月革命五周年的大会上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业的丰收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的情况良好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列宁指出:“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① 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②列宁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
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答案
点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历史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失误:损害农民利益;违背经济发展规律,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