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8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贵族占据了首席执-高三历史
(28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贵族占据了首席执-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8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贵族占据了首席执-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8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临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2分)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梭伦化解危机的举措及对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12分)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3)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现。(4分)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2分)
(2)举措: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10分)影响:经过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分)⑶国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任答两点4分)
(3)因素:西学东渐的深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三点给6分)
(4)面对危机,应积极应对,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和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而引发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考查的是是在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并获取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本题还含有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1)要能从当时雅典社会存在政治权利和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状况(即贵族政治上专权、经济上占有社会财富压榨平民)中归纳出贵族和平民矛盾十分尖锐。(2)侧重从梭伦改革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概括分析。梭伦改革的举措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其影响主要是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3)概括中国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应该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制(1923年之前的50年以来)。主要因素应当从当时的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觉醒群体(先进知识分子觉醒)、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深化)等角度分析。(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需要结合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上一篇 :
你看过木偶戏吗?木偶被线扯着,任
下一篇 :
马克思说:西方殖民者在亚洲要完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有学者研究发现,左右中国近代前期的几个重要人物都属羊(1811年曾国藩诞生,1823年李鸿章诞生,1835年慈禧太后诞生,1859年袁世凯诞生,1871年光绪皇帝诞生,这五个年份都是-高三历史
《上海县竹枝词》有诗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与上述内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A.第二次鸦片战争B.中法马尾海战C.中日甲午战争D.八-高三历史
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与“这一集体亮相”无关的是()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台湾割让给日本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高三历史
(15分)材料一《辛丑条约》规定:“在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扎中国军队。”这一条实际上是剥夺了清政府在天津的驻兵权。因此,清朝官员都不敢带兵去接收天津。袁世凯则提出“迨至交津-高二历史
1898年戊戌变法期间,一位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此时,他能够①到上海租界居住②在广州看到外国商人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南京去外国传教士建立的教堂祈祷④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高二历史
下列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入中国后,国人在某一茶馆中的言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日本人比英国人的胃口都大,这条约比《南京条约》厉害多了B.日本人要在中国开厂,我们这些-高一历史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个国耻。这里的“国耻”应是()A.清政府甲午战争失败B.八国联军侵华C.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D.中-高一历史
面漫画中的“大饼”代表中国,而围着大饼的是手持匕首的列强,他们迫不及待地对着“大饼”下刀,唯恐落于人后,大饼的主人则只能振臂疾呼、望饼兴叹。漫画中的景象最有可能出现的-高一历史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史实是:A.发动金田起义B.定都天京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高一历史
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生,我偏-高一历史
1895年5月台湾土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A.是唐景崧等-高三历史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如图,18世纪初期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印象图1巨人中国材料二如图,19世纪末的中国印象与《辛丑条约》内容图2瓜分中国材料三如图,21世纪初部分-高三历史
允许列强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并可驻兵保护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于A.鸦片战争后B.中法战争后C.甲午战争后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高一历史
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有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高一历史
近代名人郑观应《闻大东沟战事感作》诗中有“东沟海战天如墨,炮震烟迷船掀侧。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的诗句。据史实判断与该诗相关联的历史事件是()A.鸦片战争B.甲午-高一历史
该图是一幅反映历史上中国与西方列强关系的漫画。中国与西方列强的这种关系最终形成于-高一历史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叙述,正确的是A.三元里抗英体现了广东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决心B.左宗棠收复新疆体现了爱国官兵维护国家主权的愿望C.反割台斗争中-高二历史
台湾义士丘逢甲上奏朝廷:“万民誓不从日,割亦死,拒亦死,宁先死于乱民手,不愿死于倭人之手……”与这段话反映的史实有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高一历史
以下图片记录了不同战争留下的伤痕记忆,按其所对应战争的先后顺序,排在第三位的是-高三历史
下图是110年前,法国远征军跨过中国“LO-KO-CHIAO”时留下的照片,请判断法国远征军的借口是A.到北京换约遭拒B.法国商品在中国滞销C.镇压义和团运动D.寻找在宛平城丢失的士兵-高三历史
下列图片的内容反映出的共同主题是()A.抵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从事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高一历史
清军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现代化武器同敌人决战的战役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威海卫战役D.黄海海战-高一历史
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即照日本臣民-高二历史
“海东龙泣舰沉波,上相锚轩(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出议和……台人号泣秦桧歌,九城谣谍遍网罗。”从该诗中可以获取的有效历史信息有:①甲午海战战斗壮烈②清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高三历史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愿拱手而让台”的檄文发布于哪一年[]A.1624年B.1662年C.1895年D.1945年-高一历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期,先后强占、租借山东半岛及所属胶州湾、威海卫等地的列强是()A.德、英、日B.德、法、俄C.英、俄、日D.英、法、日-历史
《20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高三历史
中国农民阶级之所以发起义和团运动主要是由于()A.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B.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C.日本侵华造成的D.八国联军侵华的结果-历史
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B.载沣任摄政工总揽大权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历史
19世纪末,维新变法运动与义和团运动先后兴起,其共同特点是A.与封建制度衰落有关B.反映了民族矛盾的上升C.在洋务运动破产的基础上兴起D.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高三历史
“二三十年来,中外臣僚正由于未得制敌之要,徒以空言塞责,以致酿成庚申之变”,其中的“中外臣僚”和“庚申之变”分别是指A.中央和地方官员,英法联军进京B.中国官员和外国顾问,-高三历史
义和团对后人最具激励作用的是A.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B.爱国主义精神C.抵制外货,爱用国货D.民主和自由精神-历史
“打鬼烧书图”是19世纪末流传于山东的反洋教斗争宣传画,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的信息是:①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冲突②这种斗争具有笼统排外的性质③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反帝精神④沉重打击-高一历史
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是[]A.暴力反满B.三民主义C.五权分立D.知难行易-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为实现民主共和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有①创建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③颁布临时约法④领导二次革命[]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高二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桔,“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高三历史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史”。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之后[]A.《南京条约-高一历史
七七事变是因日本驻军在北平附近宛平县城外卢沟桥演习,无理挑衅而引起。日军有权驻扎北平附近,是中国近代哪一个条约规定的[]A.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天津条约-高三历史
“丧权辱国震人心,铁路风潮鼎沸腾。武汉义旗天下应,推翻专制共和兴。”该诗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有①《辛丑条约》的签订②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③武昌起义④推翻清朝统治⑤成立中华民国-高三历史
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力痛打一位弱者”的宣传画。据你所学的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A.“弱者”最终灭亡B.“弱者”成为“木偶”C.“弱者”迅速恢复,-高三历史
1901年,中国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庚子赔款”中所说的“庚子年”应是[]A.1895年B.1898年C.1900年D.1905年-高一历史
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已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高一历史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A.《北京条约》B.《辛丑条约》C.《马关条约》D.《天津条约》-高三历史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里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高三历史
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说到:《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地位非常低落的阶段,低到只是保持了独立主权国家的极少的属性地步了。”《辛丑条约》中最能印证马-高三历史
洋务运动时期,“掌管各国外交、派出使臣、通商、关税、筹办海防、长江水师、北洋海军、购制船炮及制造、矿务、电线、铁路、学堂等事”的机构是[]A.北洋大臣B.军机处C.总理衙门-高三历史
“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A.火烧圆明园B.割占宝岛台湾C.签订《辛丑条约》D.提出“二十一条”-高二历史
民主法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高三历史
唐德刚认为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总统宣誓词虽然很短,“但它却是中华五千年政治史上,一座极重要的里程碑和分水岭”。文中的“分水岭”是指[]A.由“帝制”转入“民治”B.由“器物”转入-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8分)危机,是险境和机会并存。古今中外,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伴随着历史的延续,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贵族占据了首席执-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还把持着最高决策机关,临察和审判机关的长老会议,而作为最高权力机关的公民大会,在当时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贵族通过放高利货,土地兼并等方式盘剥平民,平民处境不断恶化,甚至沦为债务奴隶 。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公元前5世纪古代雅典面临着怎样的危机?(2分)
(2)为化解危机,雅典进行了改革。请指出梭伦化解危机的举措及对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12分)
材料二 “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诚然可以说只有退化并无进化,但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我觉得这五十年来的中国,正像蚕变蛾、蛇蜕壳的时代。”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3)中国近代的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表现。(4分)你认为五十年里推动中国“变蛾蜕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得出怎样的认识?(4分)
答案
(1)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尖锐。(2分)
(2)举措: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10分)影响:经过梭伦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2分)⑶国民的民族意识觉醒: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任答两点4分)
(3)因素:西学东渐的深化;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任答三点给6分)
(4)面对危机,应积极应对,要因时而变,因势而变。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雅典的梭伦改革和近代中国由民族危机而引发的重大的历史事件。考查的是是在阅读理解材料信息的基础上并获取运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来说明相关历史问题。本题还含有对古今中外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1)要能从当时雅典社会存在政治权利和社会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状况(即贵族政治上专权、经济上占有社会财富压榨平民)中归纳出贵族和平民矛盾十分尖锐。(2)侧重从梭伦改革对人类政治文明产生的影响的角度概括分析。梭伦改革的举措可以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其影响主要是动摇了旧氏族贵族的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3)概括中国民族危机促使国民意识觉醒的重大历史事件时,应该注意材料中的时间限制(1923年之前的50年以来)。主要因素应当从当时的政治(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觉醒群体(先进知识分子觉醒)、思想文化(西学东渐的深化)等角度分析。(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需要结合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