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和现代交-高三历史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和现代交-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和现代交-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列举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和现代交通工具各两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今中国交通工具出现变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从实际出发谈谈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
难度:中档
来源:0116 同步题
答案
(1)①轿子、马车、帆船等。②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飞机等。
(2)①科技的进步②好的政策环境,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③使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
(3)方法提示:个人喜欢的交通工具,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各种出行方式、工具的利弊谈自己的理由。
上一篇 :
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通讯事
下一篇 :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推动中国有线电报出现的相关人物是[]A、李鸿章B、张之洞C、丁日昌D、刘铭传-高一历史
近代时期的有线电报主要用于[]A、军事目的B、生活奢侈品C、官商通报D、生活日用品-高三历史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封建-高三历史
1924年12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卜下忙;乘客小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影-高三历史
鲁迅说:“近代中国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起,自松油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标枪以至机关枪……都擦肩挨背的存在”,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传统风俗习惯根深蒂-高一历史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高三历史
下图是一份报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高三历史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轮船运输D.电报通讯-高三历史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下列有关近代中国交通的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A.“男女杂坐,不以为嫌”B.“如果华人马车从后面赶超洋人马车,即以违章处理”C.“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高一历史
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是[]A、中央电视台B、北京电视台C、上海电视台D、广州电视台-高一历史
1907年1月14白,《中国女报》在上海创办。该报称:“本报之设以开通风气,提倡女学,联感情,结团体,并为他日创设中国妇人协会之基础为宗旨。”《中国女报》辟有《社说》、《译编》、《-高三历史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高三历史
1881年底,有人赋诗赞扬近代通讯事业的发展:“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诗中的通讯手段应是[]A、有线电报B、无线电报C、有线电话-高一历史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市民不能做的事情是[]A、收听广播,关心国家大事B、订阅一些报刊C、周末到电影院放松心情D、晚上打开电视看看新闻-高一历史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条电报线架设于[]A.北京B.台湾C.山东D.新疆-高一历史
关于中国航空事业开始的标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19世纪末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B、20世纪初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C、中国首条航线北京——天津航线开通D、中国首条航线北-高三历史
下面是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表(据《上海研究资料》)该表反映了上海①交通工具的种类增加②交通工具日益近代化③公共交通有一定的发展④汽车制造业有所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高三历史
某学生要以“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及其影响”为主题撰写小论文,他可以选择的研究对象有[]A.商务印书馆、利玛窦B.《几何原本》、冯如C.商务印书馆、冯如D.同文馆、利玛窦-高三历史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哪些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①《红色日报》②《新华日报》③《解放日报》④《中央日报》[]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铭传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讹骇”,不但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高三历史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1833年,广州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①密切了人与人-高三历史
2006年1月16日,电影频道官方网站www.cctv.cn正式转型为电影专业门户网站,并启用新域名www.m1905.com。m代表movie,而1905年则可能来源于对下列哪一事件的特别纪念[]A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高三历史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赞叹的是[]A、高架铁路的建-高二历史
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出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该片从建筑艺术、功能使用、馆藏文物和皇宫到博物院的历史转变等四个方面全面展示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引起了观众-高三历史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高三历史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高三历史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高三历史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高三历史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电视B-高三历史
“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三历史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三历史
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高一历史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入架买空盘之误-高三历史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高三历史
假如你是晚清时期的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电影B、电视C、报纸D、互联网-高一历史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A.19世纪B.19世纪中期C.20世纪初D.20世纪末-高二历史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高一历史
随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文人论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②政府腐败,人民困苦③思想启蒙,民智渐开④舆论开放,言论自由-高三历史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高二历史
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高一历史
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这里所说的使人们“开眼-高一历史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的言论不受限制B.当时民众的文化水平-高一历史
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人们大多通过电视转播来了解比赛情况。100年前,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外,还能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奥运会的比赛情况[]A.听广播B.看报刊C.-高一历史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A.《歌女红牡丹》B.《定军山》C.《一江春水向东流》D.《渔光曲》-高一历史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高三历史
《盛世危言》指出:“……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高三历史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工具的更迭加快了速度,现代交通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捷和方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列举中国古代传统的交通工具和现代交-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①科技的进步②好的政策环境,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提高③使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
(3)方法提示:个人喜欢的交通工具,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结合各种出行方式、工具的利弊谈自己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