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赞叹的是[]A、高架铁路的建-高二历史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赞叹的是[]A、高架铁路的建-高二历史
题目简介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赞叹的是[]A、高架铁路的建-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赞叹的是
[ ]
A、高架铁路的建立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电讯事业的发展
D、水运事业的发展
题型:单选题
难度:偏易
来源:0122 月考题
答案
C
上一篇 :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
下一篇 :
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推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高三历史
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京剧《定军山》。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剧摄制于19世纪末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民国政府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D.世界电影开始-高三历史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高三历史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高三历史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媒介是[]A.电影电视B-高三历史
“人之言语,轻者达数尺,重者达数丈,数丈以外,不复可闻。自有电话,则虽相去千里,而无语不可达矣。”这是选自光绪十三年(1887年)国文教科书的一篇课文,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三历史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三历史
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高一历史
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入架买空盘之误-高三历史
维新运动期间,一位英国人到中国来。此时他能够:①到北京观看中国人拍的电影②到重庆租赁土地开设工厂③在上海阅读《时务报》④到广州吃西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高三历史
假如你是晚清时期的一名维新派,你会选择什么武器来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A、电影B、电视C、报纸D、互联网-高一历史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是[]A.19世纪B.19世纪中期C.20世纪初D.20世纪末-高二历史
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高一历史
随着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文人论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①列强侵华,民族危机②政府腐败,人民困苦③思想启蒙,民智渐开④舆论开放,言论自由-高三历史
读下表,从表中信息,我们可以看出[]A.《申报》已经成为一种政论性报纸B.《申报》开始关注全国及国外的时政C.《申报》正在摆脱乡土意识的束缚D.《申报》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高二历史
报纸是大众传媒的重要载体。推动该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①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②报纸可以迅速传递信息③新文化运动的推动④活字印刷术的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高一历史
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这里所说的使人们“开眼-高一历史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的言论不受限制B.当时民众的文化水平-高一历史
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圆满落幕,人们大多通过电视转播来了解比赛情况。100年前,中国人除了到现场观看比赛外,还能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奥运会的比赛情况[]A.听广播B.看报刊C.-高一历史
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是[]A.《歌女红牡丹》B.《定军山》C.《一江春水向东流》D.《渔光曲》-高一历史
1908年,上海《图画日报》上刊载了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乡下私塾先生前往城里的新式学校任教,把电灯当作鬼火,吓得彻夜未眠;讲解新教材的课文时牵强附会地把孟德斯鸠当作曹操-高三历史
《盛世危言》指出:“……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高三历史
《安徽俗话报》由陈独秀1904年在芜湖创办,是我国近代重要的白话报刊之一。它的创办对当时人们的影响主要有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启迪民众④传播新知[]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梁启超认为,报纸“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异端也”。这说明报刊在推动社会进步中起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使中国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②报纸可以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高一历史
19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媒体资本规模及其强势霸权的冲击,我国近代报业幡然醒悟,改良派与革命资产阶级报业纷纷出笼,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运作模式与近代国际接轨。下列对-高一历史
1986年7月12日,《中国纺织报》登载了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谁都没有预料到,一篇报道掀起了穿黄裙子的风潮,几乎一夜之间,大街小巷不同-高二历史
美国许多青少年无休止地看电视,日益“发福”,成为“沙发土豆”。这主要说明了()。A.电视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B.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C.美国的电视事业发达D.电视引领了文明-历史
近代中国新兴的政治派别都重视发挥报刊的舆论工具作用。下列政治报刊创办最早的是A.《时务报》B.《民报》C.《新青年》D.《新华日报》-高一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电影创作第一个辉煌时期是A.20世纪5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90年代-高二历史
李鸿章曾在1881年撰文指出,“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高三历史
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是下列哪家电视台的试验播出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广州电视台D.哈尔滨电视台-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出现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是A.《中外纪闻》B.《国闻报》C.《申报》D.《新青年》-历史
2010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过新华网与我们的网友进行长达两个多小时在线交流,坦诚回答了网友提出的诸多问题,给网友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这体现了互联网的特点-高三历史
目前,电视上出现“电视商场”这类专题节目,它所体现的电视的功能是[]A.政治引导B.休闲娱乐C.文化教育D.引导消费-高一历史
1958年5月1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19∶05分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A.北京电视台B.上海电视台C.江苏电视台D.哈-高一历史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一历史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国闻报》《民报》《青年杂志》《共产党宣言》中译本A.抗争——摆脱外来的侵略B.探索——寻找强国御侮之道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高三历史
《盛世危言》指出:“……灾民流离困苦情形,宛然心目。……作奸犯科者,明正典刑……中历历详述,见之者,胆落气沮,不敢恣意横行……自有……(士君子)足不逾户庭而周知天下之事……”郑观应-高三历史
1897年,中国仅出现了两份白话报。1900年以后,白话报的数量开始急遽增加,到1911年间,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A.民族危机的困境B.维新思想的启蒙作用C.民主-高三历史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高
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网址是http:∥www.m1905.com/bbs,网址设置“1905”的寓意是[]A.这一年电影诞生不久就传到了中国B.这一年中国电影事业起步C.这一年中国结束了电影无声的历史-
近代中国衣食住行受西方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出现了“西风东渐”的趋势。下图不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A、中山装B、官服图案C、卖报图D、1913年的电文-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由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A.《昭文新报》B.《强学报》C.《万国公报》D.《新民丛报》-高一历史
报刊、影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维新变法时期,影响较大的报纸有《中外纪闻》、《强学报》和《新青年》B.诞生于1958年的中央电-高三历史
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高三历史
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高三历史
08年5月14日晚,“凝聚每份爱”大型抗震救灾义演在北京举行,上百名国内艺人纷纷“零出场费”义演,《同一首歌》这一节目反映了[]A.演员艺人十分富有不在乎钱B.“大灾有大爱”,高尚-高三历史
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积极创办政论性报刊,同国民党控制的《中央日报》等报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中国共产当创办的报刊不包括:[]A、《-高一历史
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天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诗中赞叹的是[]A、高架铁路的建-高二历史
题目详情
B、化学工业的进步
C、电讯事业的发展
D、水运事业的发展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