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高二地理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高二地理
题目简介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高二地理
题目详情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
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迅速增长 ②工农业迅速发展 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④气候变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④
小题2:全球水资源紧张的人为因素是( )
①乱伐森林,环境破坏 ②用水量迅速增加 ③水质污染 ④气候异常,干旱少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小题3:解决水资源问题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宏观调控主要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下列手段属于经济手段( )
A.制定生活性用水供应优于生产性用水供应的政策
B.明令禁止非节水型器具的生产和销售
C.国家加强对水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D.适量、适度调整水价和水资源费的征收幅度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试题分析:
小题1:注意“用水量增加”的要求,近50年来,用水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迅速增长和工农业迅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不会导致用水量增加,但加剧了资源的短缺。
小题2:全球水资源紧缺的人为因素是用水量迅速增长和水质污染。砍伐森林主要是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循环,与水资源短缺关系不大;气候异常、干旱少雨,不属于人为因素。小题3:A、C属于行政手段,B属于法律手段。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抓住题干的基本要求,注意区别“用水量增加”和“水源短缺”的差异;“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差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
上一篇 :
该图是“我国西部某地区人口、
下一篇 :
读“未来人口、资源、环境”关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人类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树立正确的()A.世界观B.环境伦理观C.价值观D.传统伦理观-高二地理
下列对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影响、改造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在不断提高B.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地理环境能为人类提供无限的物质和能量D.只要-高一地理
人类只能用迁徙来逃避自然的惩罚,它属于人地关系发展阶段中的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高一地理
西部大开发首先要()A.发展高新产业,加快城市化进程B.人口外迁、减轻环境压力C.治水改土、改造低产田D.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高二地理
图中,能正确表示人地关系的是-高二地理
“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小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B.人均电力消-高三地理
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上半部是弋射图,两个猎手正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图回答2题。小题1:“狩猎生产图”反映-高一地理
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A.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B.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地区—沙漠化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高二地理
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1)圈层Ι代表______;圈层Ⅱ代表_____。(2)A表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环境中获取______和______;B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
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是:A.合理利用自然资源B.保护环境C.走可持续发展道路D.控制人口规模-高一地理
该图显示了经济发展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据图回答19—20题:小题1:18世纪60年代开始工业化起飞的国家中,最典型地反映出这种关系的城市是:A.柏林B.伦敦C.旧金山D.彼得堡小题-高二地理
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是A.环境问题B.粮食问题C.资源问题D.人口问题-高一地理
我国古代《庄子·齐物论》中出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据此回答问题。小题1:该思想体现了()A.环境决定论B.人类中心论思想C.人定胜天论思想D.人地协调论思想-高一地理
下列人类活动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电厂D.大量使用化肥,提高粮食产量-高一地理
“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其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是()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
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我国野生水稻基因,培育出了高产杂交稻,国家推广种植后,大幅度增加了我国粮食产量。野生水稻基因的成功利用,充分反映了()A.要保护各种生态系统的平衡B.保-高二地理
读图6,回答题。小题1:.对该图理解正确的是()A.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B.环境污染处理技术水平可以决定环境污染水平C.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高三地理
在工业社会阶段,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是A.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B.人类被动适应自然C.人对自然界的依附性增强D.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高一地理
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我国正在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要求①产品的原料必须是绿色植物②产品原料的产地符合环境质量标准③产品原料的生产过程符合生产技术标准④产品的加工、-高一地理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据此完成题。小题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高三地理
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超过环境承载力,则生态系统将遭到破坏而失去平衡-高一地理
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高二地理
苏北平原名列我国10大“新天府”不是因为:A灌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B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C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D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地理
010年11月12日,第五届“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在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幕,据此回答9~10题。小题1:第五届年会主题“低碳城市,公众责任”体现了哪一类人地关系思想()A.-高二地理
人类中心论的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高二地理
下列做法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是①将能种植粮食的林地、草原都开垦为耕地②积极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浇灌技术③加大科技投入,改造一批中低产田④在一些陡峻的山坡上修梯田,扩大-高一地理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据此回答题:小题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C.-高三地理
在人类中心论的影响下会造成A.人类征服自然,地理环境向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B.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C.地理环境恶化,人类社会发展速度减缓D.人地关-高一地理
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诗句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①“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渔。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②“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高二地理
读材料回答下题材料在美国总长约290万千米的河流中,受非点源污染(指除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废水外的、由其他原因造成的水域污染)的河流长约26.6万千米,其主要污染来源和主-地理
下列关于不同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A.采猎文明时期——改造自然B.工业文明时期——崇拜自然C.农业文明时期——征服自然D.现代文明时期——谋求人地协调-高二地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反映的是人类中心论思想。-高二地理
“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从图中可以看出[]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B.人均-高三地理
全球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使人类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群。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1)201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多个物种,一颗星球、一个未-高一地理
2009上海国际丰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丰型比以往那一届都多。据此回答问题。小题1: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缓解城市交通压B.减轻大气污染C.促-高一地理
读人地关系相关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1)下列环境问题中,属于发生在①环节过程中的是()A.水土流失B.大气污染C.地震D.旱涝灾害(2)引发酸雨的环节是()A.①B.②C.③D.④-地理
200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要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节约型发展道路。下列哪项不属于节约型发展道路()A.多产出,高经济增长-高三地理
人类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是A.停止和减缓人类的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减少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可不断扩大和提高,人类可-高二地理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企业搬迁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共同性原则B.公正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持续性原则-高一地理
“牧童经济”是指对资源进行掠夺、破坏的经济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把地球看成一个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并且进行无限度的索取,使自然生态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使环境污染日益严-高二地理
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读图回答1~3题。1.-高三地理
读图“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生活质量”完成1-2。1.上述情形给我们的启示是[]A.财富和产品越多,生活质量越高B.财富和产品越少,生活质量越高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生活质量的-高一地理
我国战国时期的孟轲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映的人地关系是A.“人定胜天”思想B.“地理环境决定”思想C.“恐惧依赖”思想D.“天人相关”思想-高一地理
废弃的电子产品称为电子垃圾,其中含铅、汞等有害物质,危害严重。下列对电子垃圾处理应予以提倡的是()①将电子垃圾掩埋地下②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有害物质使用③依法要求制造商-地理
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共同性原则的是A.国际合作,解决酸雨跨国蔓延B.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同和谐生存C.按本国的利益开发海洋资源D.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高一地理
人类对于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有了科学萌芽的时期是()A.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时期C.18世纪后的工业革命时期D.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现代化时期-高一地理
该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问题。小题1: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B.依赖C.征服D.友好小题2: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高二地理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某县对农作物秸杆进行了综合开发。其具体做法是:(1)用机械,将秸杆加工成颗粒状,运用活性酶酵化分解技术生产优质饲料,替代粮食饲料,发展畜-高一地理
上海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到10月在黄浦江畔举行。上海夏季气候炎热,为了凸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改善游客在世博园区露天场地活动时的环境,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建筑、树-地理
200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清洁能源开发、能源高效利用、追求绿色GDP的人类生存发-高一地理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水资源紧缺是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社会,应成为社会的共识。读图,回答问题。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高二地理
题目详情
小题1: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用水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迅速增长 ②工农业迅速发展 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④气候变暖
①乱伐森林,环境破坏 ②用水量迅速增加 ③水质污染 ④气候异常,干旱少雨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试题分析:
小题1:注意“用水量增加”的要求,近50年来,用水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迅速增长和工农业迅速发展。水资源的污染不会导致用水量增加,但加剧了资源的短缺。
小题2:全球水资源紧缺的人为因素是用水量迅速增长和水质污染。砍伐森林主要是破坏生态环境,影响水循环,与水资源短缺关系不大;气候异常、干旱少雨,不属于人为因素。小题3:A、C属于行政手段,B属于法律手段。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抓住题干的基本要求,注意区别“用水量增加”和“水源短缺”的差异;“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的差异;“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差异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