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A.军机处B-高一历史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A.军机处B-高一历史
题目简介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A.军机处B-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
A.军机处
B.内阁
C.中书省
D.枢密院
题型:单选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满、汉大学士”可知是清朝的政治制度,因清朝为满洲建立入主中原。D不对,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C不对,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B不对,明朝时设立内阁;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后,经皇帝审批,即传达执行,因而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点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
一、 封建中央官制的确立时期——秦汉时期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吏。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分左右,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三公之下设九卿。即:〈一〉、奉常——负责宗庙礼仪;〈二〉、郎中令——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三〉卫尉 ——负责宫廷守卫;〈四〉、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马;〈五〉、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六〉、典客——负责接待少数民族事宜;〈七〉、少府——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宫廷手工业;〈八〉、治粟内史——负责租税赋役和财政开支;〈九〉、廷尉——负责刑罚。此外,还有中尉(负责京师治安)、将作少府(负责营造)等所谓列卿。不难发现,在九卿和列卿中,除典客、治粟内史、廷尉、将作少府外,其他各卿 都是为皇室服务的。这充分体现了封建专制下的“家天下”性质。
西汉初,承袭秦制,设三公、九卿治理国家,但后来逐渐有了改变。如“三公”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又称“三司”。汉武帝时,任用一批低级官吏参与朝政,并通过他们来裁决各项政事,从而形成“内朝官”制度,与以“三公”为首的“外朝官”相对。
二、封建官制的成熟时期——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和统一后,隋文帝杨坚在魏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正式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为审议机关,长官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关,处理全国政务,长官为尚书令。三省长官等于秦汉时的宰相,但把相权分为三部分,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了。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即吏、礼、兵、度支、都官及工部。
唐承隋制,行政机构设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即隋代之内史省)、门下、尚书省。中书省的职掌是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称中书令,其下有侍郎、舍人等。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所拟诏旨,如其不当,可予驳回,长官称侍中,其下有侍郎、左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尚书省为执行机关,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由于李世民即帝位前曾做过尚书令,此后尚书令之位便有职而无人,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主官。
尚书省作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机关,下设六部,各司其职,其主次长官分别为尚书、侍郎等。六部的职掌如下: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负责官吏的考课任免;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兵部——掌军队的调拨、训练、武官选授等事宜;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等事宜;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取代秦汉的三公九卿制,是封建中央官制完善的标志。这种制度在避免出现宰相专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的相对开放性与民主性。隋唐以后,虽置三公,却不再开府治事,太师、太傅、太保重新出现,取代了司徒、司马、司空。不过此时的三公纯粹成了虚衔,并逐渐演化成加官、赠官,直至明清。九卿也一直存在至明清,情况同三公相同。但九卿之名逐渐演化成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泸、司农、太府等名称。
三、 封建官制逐渐没落的时期——宋元时期
五代时,基本承袭唐代旧制,但开始设枢密院与三司使。宋代虽仍存在三省六部之名,但除刑部外,各省、部主要职权都转移到了其它部门。北宋前期,设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其长官为同中书门下,是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在五代基础上设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唐时枢密使由宦官充任)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副枢密使或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号称东、西“二府”后来宋神宗时废中书门下,权力分归三省。又仿五代设“三司”,主管财政,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
这样,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再加上收地方权力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代得到极大加强。不仅如此,由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造成机构重叠,大量冗员出现。官僚机构的臃肿庞大,大大加深了人民负担,同时也是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元朝建立和统一后,中央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并以中书省领六部掌全国政务(其间虽也曾三度以尚书省领六部,但为时却都很短暂)。至此,三省六部制演变成为一省六部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此外,元代又有掌释教及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治天下刑政的大宗正府(长官为札鲁忽赤)。元代还在中央和地方军政机构中专设达鲁花赤一职,实行监视和控制。
四、 封建官制与官吏铨选制度走向全面反动的时期——明清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胡蓝之狱后,废丞相,分其权于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军事上,置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分掌天下卫所,并与兵部分掌练兵与调兵之权。又设都察院和大理寺,与刑部合称“三法司”。还在中央设通政使司,专门接纳天下臣民章奏。这样,皇帝集行政、军事、司法三权于一身。后来,明太祖、成祖、宪宗又分别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独裁统治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也表明明王朝在政治上已走向全面反动。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作为皇帝顾问。起初由低级官吏担任,但后来内阁首辅官位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历代宰相。明朝又宠任宦官,给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之权,并领东西厂特务机构。这样,在明朝中期以后,形成了权臣与宦官相继专权的局面,政治更加更加黑暗,直至明朝灭亡。
清朝入关后,在中央官制与官吏铨选制度上基本承袭前朝,设内阁、六部、都察院等,并继续实行“八股取士”。所不同者,清朝内阁虽然地位尊宠,但其权力却较小(刘墉便是大学士,习称之为宰相,其实并无宰相之权)。最初军政大权集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康熙时设南书房协助皇帝,参与机务。雍正时创设军机处,为有清一代处理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决策发令、撰述谕旨、综理军国大计。然而军机处却并非独立的正式衙门。它无官署,无定员,军机大臣(全称“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均为兼职,由皇帝特简。军机处设在内廷,只摆上几张桌椅,别无他物。甚至有时连桌椅都没有。军机大臣要跪受皇帝谕旨,成为皇帝的“奴才”(清代满族大臣对皇帝要自称“奴才”。作为“优待”,汉人官僚可自称为“臣”。但许多汉族官僚也乐意自称“奴才”)。军机处分满汉员,首领各一,称为“揆首”或“领袖”。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由军机大臣从各部、院、阁选出。这样,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另外,清设内务府。管理皇室的生活和财产,并管理太监。有清一代未出现宦官(太监)、外戚和权臣专权的局面,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上一篇 :
清顺治五年规定,“自今闱中墨牍
下一篇 :
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追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行省制的推行B.军机处的设立C.内阁地位的上升D.丞相制度的废除-高一历史
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下列最能佐证引文中“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A.废除丞相B.设立内阁C.大兴文字狱D.设置军机处-高一历史
黄宗羲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这里“高皇帝”是指()A、唐太宗B、汉武帝C、明太祖D雍正帝-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某地发生洪灾,内阁大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送工郡、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情境最有可能出现于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高一历史
明太祖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小人,专权乱政。”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丞相制度B.确立三省六部制C.将相权一分为三-高二历史
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高一历史
明太祖在一首诗中写道:“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的做法是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高一历史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高一历史
仅洪武十七年(公元l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八日之间,收到中央和地方各部门的奏折就有1660份,其中反映的事件共有3391件,要求皇帝亲自批答是不可能的。为此朱元璋A.废-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正是中国古代文明,即那些传教士花费毕生精力,在努力教化中国人的过程中传播过去的文明,曾经成为打碎欧洲中世纪文明的有力武器。——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高三历史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A.阁权与君权、部-高三历史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然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不过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而已。该机构是A-高一历史
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君主专-高二历史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高三历史
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内阁的最大不同是A.掌握最高决策权B.是皇权专制的产物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是最高的行政机构-高一历史
民主和专制,人治与法治都是相对立的。世界文明的进程推进总是伴随着民主、法律制度的完善。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有了民主就可以更好的实现法治,它们是互相促进的。阅读下列材-高二历史
《枢垣记略》记载:“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A.办理军政要务B.保守国家机密C.负责公-高二历史
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高一历史
清政府先后于1684年和1885年在台湾设立府、省管辖机构的根本目的是A.巩固海防以维护国家的统一B.加速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C.加强台湾同大陆地区的联系D.防止西方殖民者侵扰台湾-历史
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D.皇权与相权协调-高一历史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一书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以下各项表述中,最能体现钱穆这一观点的是A.秦始皇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高一历史
下列王朝,从来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B.明C.汉D.秦-高一历史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高二历史
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高一历史
《清史稿》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该记载体现的时代特征是()A.相权不断受到压制B.清前期君相矛盾空前激化C.军事权力日益-高一历史
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时,又授予内阁大学士票拟权。内阁的地位: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高一历史
军机处自设立以来,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经历了180余年。下列关于军机处的叙述,错误的是()。A.设立者为清朝雍正帝B.其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C.在一定时期是有决-高一历史
材料一14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间,中国处于明清时期,西方则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近代历史阶段。在这五百年间,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君主专制加强和民主主义的发展。政治上的变-高三历史
清朝初期规定了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权册封的制度。此项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A.加强了对宗教的管理B.团结了宗教人士C.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D.粉碎了敌对势力分-高三历史
对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这一政策的理解,你认为不符合历史实际情况的是A.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B.丞相制度必然导致社会的动乱C.这一做法使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D-高一历史
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内阁的设置B.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置C.南书房的设置D.军机处的设置-高一历史
(15分)材料一洪武初,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其土官衔号曰宣慰司,曰宣抚司,曰招讨司,曰安抚司,曰长官司。以劳绩之多寡,分尊卑之等差,而府州县之名亦往往有之,袭-高三历史
图是2011年热播的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假如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清朝的雍正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①军机大臣跪见皇帝②皇帝正忙于西北军务③皇帝下旨设立内阁④丞相正忙于处理-高三历史
右图为中国古代著名军事要塞,与之相关的正确表述是①防御匈奴军队进扰而建②为防止蒙古骑兵南下而建③张骞出西域时由此出关④吴三桂引清军由此入关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高三历史
经过专题一的学习,小梅同学设计了四个历史小论文题目,其中出错的是()A.武则天与科举制B.周武王与分封制C.秦始皇与“焚书”“坑儒”D.汉武帝与内阁-高一历史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说这句话的皇帝应该是A.汉高祖B.唐高祖C.宋高宗D.明太祖-高二历史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A.唐朝B.元朝C.明朝-高一历史
“朕自临御以来……奸臣窃持国柄,枉法诬贤……朕欲革去中书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据此,这位“朕”应该是A.秦始皇B.唐太宗C.明太祖D.明成祖-高一历史
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如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高三历史
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专制的强化-高一历史
“依样画葫芦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这是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职能主要是A.“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B.掌审议,负-高三历史
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制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的合理推断不包括A.-高三历史
明朝的内阁距皇帝寝宫有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皇帝寝宫只有50米。这一变化过程,主要反映了A.皇宫建筑布局更趋合理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D.君主专制不断-高二历史
洪武二十年,学士缙上书朱元璋,“……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除根翦蔓,诛其奸逆(犯罪官员)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解缙-高三历史
《清史稿·职官志一》:“初设议政处,令巩阿岱等为议政大臣,参画军要。……用兵西北,虑儤直者洩机密,始设军机房,后改军机处。”下列关于军机处叙述正确的是A.起讫年间为清朝雍正-高一历史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A.宦官专权B.内阁的作用-高一历史
安徽宣城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高一历史
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历史论文,其中论文标题明显错误的是A.《浅议商代的政治制度》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影响》D-高一历史
(12分)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依据职位轻重-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某机构不设专官,其大臣随时由皇帝在满、汉大学士及各部尚书侍郎中选定。凡入选该机构的大臣,虽参与军国大政,但决定权在皇帝,他们只是皇帝的机要秘书。该机构是A.军机处B-高一历史
题目详情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满、汉大学士”可知是清朝的政治制度,因清朝为满洲建立入主中原。D不对,枢密院,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主要掌管军政。C不对,汉朝始设中书令,魏国建秘书监,有监、令,魏曹丕改称中书监、令。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宋元时中书省设中书令和中书丞相,明清时期废置;B不对,明朝时设立内阁;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封建中央集权发展到了顶点。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选,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皇帝的意旨,拟写成文后,经皇帝审批,即传达执行,因而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点评: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
一、 封建中央官制的确立时期——秦汉时期
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了“三公”、“九卿”等官吏。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分左右,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协助丞相处理政事。三公之下设九卿。即:〈一〉、奉常——负责宗庙礼仪;〈二〉、郎中令——统辖侍卫皇帝的诸郎;〈三〉卫尉 ——负责宫廷守卫;〈四〉、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马;〈五〉、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六〉、典客——负责接待少数民族事宜;〈七〉、少府——负责山林池泽的税收和宫廷手工业;〈八〉、治粟内史——负责租税赋役和财政开支;〈九〉、廷尉——负责刑罚。此外,还有中尉(负责京师治安)、将作少府(负责营造)等所谓列卿。不难发现,在九卿和列卿中,除典客、治粟内史、廷尉、将作少府外,其他各卿 都是为皇室服务的。这充分体现了封建专制下的“家天下”性质。
西汉初,承袭秦制,设三公、九卿治理国家,但后来逐渐有了改变。如“三公”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又称“三司”。汉武帝时,任用一批低级官吏参与朝政,并通过他们来裁决各项政事,从而形成“内朝官”制度,与以“三公”为首的“外朝官”相对。
二、封建官制的成熟时期——隋唐时期
隋朝建立和统一后,隋文帝杨坚在魏晋南朝官制的基础上,正式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内史省是决策机关,长官为内史令;门下省为审议机关,长官称纳言;尚书省是执行机关,处理全国政务,长官为尚书令。三省长官等于秦汉时的宰相,但把相权分为三部分,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了。尚书省之下设六部,即吏、礼、兵、度支、都官及工部。
唐承隋制,行政机构设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即隋代之内史省)、门下、尚书省。中书省的职掌是就军国大事、重要官员的任免等,替皇帝起草诏旨,长官称中书令,其下有侍郎、舍人等。门下省负责审核中书省所拟诏旨,如其不当,可予驳回,长官称侍中,其下有侍郎、左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尚书省为执行机关,长官有尚书令、左右仆射、左右丞等。由于李世民即帝位前曾做过尚书令,此后尚书令之位便有职而无人,左右仆射成为实际主官。
尚书省作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机关,下设六部,各司其职,其主次长官分别为尚书、侍郎等。六部的职掌如下:
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负责官吏的考课任免;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兵部——掌军队的调拨、训练、武官选授等事宜;刑部——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等事宜;工部——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取代秦汉的三公九卿制,是封建中央官制完善的标志。这种制度在避免出现宰相专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政治的相对开放性与民主性。隋唐以后,虽置三公,却不再开府治事,太师、太傅、太保重新出现,取代了司徒、司马、司空。不过此时的三公纯粹成了虚衔,并逐渐演化成加官、赠官,直至明清。九卿也一直存在至明清,情况同三公相同。但九卿之名逐渐演化成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泸、司农、太府等名称。
三、 封建官制逐渐没落的时期——宋元时期
五代时,基本承袭唐代旧制,但开始设枢密院与三司使。宋代虽仍存在三省六部之名,但除刑部外,各省、部主要职权都转移到了其它部门。北宋前期,设中书门下(又称政事堂),其长官为同中书门下,是宰相;又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宋在五代基础上设枢密院,作为主管全国军政的最高机关,长官为枢密使(唐时枢密使由宦官充任)或知枢密院事;副长官为副枢密使或同知枢密院事。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对掌文武大权,号称东、西“二府”后来宋神宗时废中书门下,权力分归三省。又仿五代设“三司”,主管财政,长官称三司使,号称“计相”。
这样,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主管财政,再加上收地方权力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宋代得到极大加强。不仅如此,由于宋代实行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造成机构重叠,大量冗员出现。官僚机构的臃肿庞大,大大加深了人民负担,同时也是造成宋代“积贫积弱”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元朝建立和统一后,中央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组成,并以中书省领六部掌全国政务(其间虽也曾三度以尚书省领六部,但为时却都很短暂)。至此,三省六部制演变成为一省六部制,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此外,元代又有掌释教及吐蕃事务的宣政院;治天下刑政的大宗正府(长官为札鲁忽赤)。元代还在中央和地方军政机构中专设达鲁花赤一职,实行监视和控制。
四、 封建官制与官吏铨选制度走向全面反动的时期——明清时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胡蓝之狱后,废丞相,分其权于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军事上,置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分掌天下卫所,并与兵部分掌练兵与调兵之权。又设都察院和大理寺,与刑部合称“三法司”。还在中央设通政使司,专门接纳天下臣民章奏。这样,皇帝集行政、军事、司法三权于一身。后来,明太祖、成祖、宪宗又分别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独裁统治达到了新的高峰,同时也表明明王朝在政治上已走向全面反动。
明成祖时,设立内阁,作为皇帝顾问。起初由低级官吏担任,但后来内阁首辅官位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历代宰相。明朝又宠任宦官,给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官民隐事之权,并领东西厂特务机构。这样,在明朝中期以后,形成了权臣与宦官相继专权的局面,政治更加更加黑暗,直至明朝灭亡。
清朝入关后,在中央官制与官吏铨选制度上基本承袭前朝,设内阁、六部、都察院等,并继续实行“八股取士”。所不同者,清朝内阁虽然地位尊宠,但其权力却较小(刘墉便是大学士,习称之为宰相,其实并无宰相之权)。最初军政大权集于议政王大臣会议,后来康熙时设南书房协助皇帝,参与机务。雍正时创设军机处,为有清一代处理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决策发令、撰述谕旨、综理军国大计。然而军机处却并非独立的正式衙门。它无官署,无定员,军机大臣(全称“军机处大臣上行走”,俗称“大军机”)均为兼职,由皇帝特简。军机处设在内廷,只摆上几张桌椅,别无他物。甚至有时连桌椅都没有。军机大臣要跪受皇帝谕旨,成为皇帝的“奴才”(清代满族大臣对皇帝要自称“奴才”。作为“优待”,汉人官僚可自称为“臣”。但许多汉族官僚也乐意自称“奴才”)。军机处分满汉员,首领各一,称为“揆首”或“领袖”。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由军机大臣从各部、院、阁选出。这样,专制皇权得到空前加强。另外,清设内务府。管理皇室的生活和财产,并管理太监。有清一代未出现宦官(太监)、外戚和权臣专权的局面,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已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