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12分)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依据职位轻重-高三历史
(12分)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依据职位轻重-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12分)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依据职位轻重-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12分)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
要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
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
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
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
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
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
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
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
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至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五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
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
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分)
(4)对比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不详
答案
(1)特点:抽签选举;依据职位轻重而有区别;
间接与直接相结合;面向成年男性公民。(答出其中1点即可得2分)
局限: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是成年男性公民的特权。(2分)
(2)特点:明朝内阁只备顾问而没有决策权。(1分)
实质:君主专制制度。(1分)
(3)特点:英国内阁拥有行政大权,权力相互制衡。(1分)
实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分)
(4)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1分)
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1分)
(5)认识:实现民主,要有公平、合理的选举方式和广泛的选举权;
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民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本题主要考查中西政治制度的比较。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明朝内阁的特点和实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第(3)问,主要考查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可。要透过现象
看本质。
第(4)问,主要考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的变化和根源。变化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根源
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
第(5)问,认识主要从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这个角度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上一篇 :
高一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了关
下一篇 :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下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清代一位军机大臣用一首诗来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该诗直接说明了[]A、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皇帝,根据皇帝的旨-高一历史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判断下列《孟子》一书中的哪一句话最可能触恼了明太祖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B.“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C.“非其-高二历史
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代兵部尽速调兵迎敌;另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幕僚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高三历史
“内阁”是中西方共有的政治概念。中国明朝的内阁与西方国家的内阁最大不同是A掌握着最高决策权B最高行政机构C行使立法和司法大权D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高三历史
乾隆皇帝曾说:“权衡悉由朕亲裁”,嘉庆皇帝则盛赞“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这两位皇帝如此得意,主要是因为A.议政王大臣会议被皇帝控制B.军机处的设立C.宰相制度的废除D.内-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君臣关系经历了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唐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坐着的,宋朝大臣和皇帝讲话是站着的,明清大臣和皇帝讲话是跪着的。这种变化反映的实质是A.封建君臣关系日趋-高二历史
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发圣旨,推行户帖制度。有人收藏了一份明代户帖,其上引述圣旨:“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高三历史
“自秦始皇置丞相,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高一历史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清廷用10余年的时间,集中大批人力物力,编纂了一部《四库全书》。据初步统计,《四库全书总目》一共评价了-高三历史
史书记载,某少数民族初起时,“其部长日勃堇,行兵则称日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该制度后来发展为A.部落兵制B.府兵制C.募兵制D-高三历史
你看过《宰相刘罗锅》吗?号称“贪污之王”的军机大臣和珅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军机处设置于[]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高二历史
清朝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的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军机大臣地位高,有-高一历史
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司-历史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高一历史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注-历史
古代有一机构,史书对其官员有“大臣例司缮写谕旨,其权一归于上,非内阁比也”的表述,下列机构其官员在职能上符合这一特征的是()A.三公九卿B.中朝C.三省六部D.军机处-高二历史
“雍正年间西北用兵……始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军机处是为了适应军事需要而设立的②军机大臣权力很大控制朝权③随着战事的结束,军-高一历史
“今我朝罢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我朝”指的是()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高二历史
学习明清史以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做了主题演讲,他们的演讲题目如下,你认为其中的哪一个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过程A.帝国的彷徨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高一历史
某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大量的资料,你认为史学价值较大的是:A.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三年级历史
雍正七年,正值清军在西北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能够及时处置军情,遂在内廷设军需房,直接转达前线军情及皇帝旨意,这样既可省去内阁的复杂手续,而且不易泄密,后改称军机房-高一历史
内阁制正式确立于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明宣宗时D.明宪宗-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有位皇帝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辛苦不堪,曾写诗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这位皇帝是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祖D.-高二历史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高一历史
某位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职。”他指的制度是()A汉代的内外朝制度B唐代三省制度C明代的内阁制度D清代的-高三历史
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高二历史
“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事件是A.靖难之役B.雅克萨之战C.郑成功-历史
公元640年,南方有三人到京城应试:①甲考明经科考中;②乙考进士科未中,还因受冻生重病;③丙考中武举;④丁参加的殿试是由高官主持的。上述现象符合史实的是A.①④B.①②C.③④D.②③-高三历史
对于下列古代行政机构或官职的职能表述正确的是A.秦朝游徼在地方负责管理司法和治安B.唐朝节度使只能负责地方军事C.明朝内阁掌握票拟权,属于决策机构D.清朝军机大臣跪受笔录-高二历史
张明在图书馆借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集权政治》《百年“文字狱”》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你觉得下列最佳论文题目是()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B.明清君主专制-高一历史
电视剧《内阁首辅张居正》的热播带动了一大批关于明代名人张居正的历史小说流行,如《一代名相张居正》、《救时宰相张居正》等。然而,有学者指出,仅从书名就可以判断,这一批小说-高二历史
标志着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军机处设置B.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立C.八股取士的实施D.严酷的文字狱-高一历史
从明初废丞相到清初设军机处,表明()A.加强中央集权B.君权和相权矛盾缓和C.皇帝宰相分权D.皇权日益强化-高一历史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十三年春正月戊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及其党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伏诛。”事后为加强君主专制,明太祖所采取的措施包括()①罢中书省②废丞相③更定六-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完全成为政治附庸,成为培养封建官吏的工具是在A.私学兴起后B.科举制度实行后C.八股取士后D.书院兴起后-高一历史
直到今天,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材料一:明大臣四拜或五拜,清大臣始有三跪九叩之礼。明-高一历史
中枢机构中出现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局面是在()A.皇太极继位后B.康熙亲政后C.乾隆在位时D.雍正继位后-高一历史
(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1)根据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高一历史
材料一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叶凤毛《内阁小记·自序》材料二国初设内三院外,其军国政事,皆交议政诸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世务。宪庙(指雍正帝-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统治阶级加强和巩固皇权的着眼点是①削弱和分割大臣的权力②神化皇帝的权威③完善各机构分工协作体制④严加防范宦官的专权⑤加强思想控制A.①②③④⑤B.①②C.③④D.①④⑤-历史
(28分)阅读材料:材料一:16—18世纪中外金与银的比价表——钱江《十六至十八世纪国际间白银流动及其输入中国之考察》材料二:(西班牙所属)美洲年均金银出口额,1500-1545年为300万皮-高三历
“雍正七年(1729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从材料中可得出的有效信息有①军机处始因军事需要而设置②军机大臣由皇-高一历史
承德外八庙中的小布达拉宫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正南方。下图是小布达拉宫门口的一只威风凛凛的石象,但大象的腿却是跪着的。对此现象的理解最接近事实的应该是A.大象在佛教中的-高二历史
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雍正帝设军机处,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高二历史
“票拟”是指A.阁臣帮助皇帝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B.大臣的奏章C.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皇帝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高二历史
(1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读下图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即论-高二历史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祖皇帝罢相始也。”这句话中废除丞相制的“高皇帝”应该指A.汉高祖B.唐高祖C.宋高宗D.明太祖-高一历史
1380年明太祖废除丞相,将权力分给()A.中书省B.六部C.殿阁大学士D.内阁-高一历史
鉴于西藏的重要地位和文化的特殊之处,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所采取的措施有()①建立僧官制度②设立卫所③册封达赖、班禅④设置驻藏大臣⑤建立金瓶掣签制度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高三历史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12分)政治民主化是普世价值,并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要依据职位轻重-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雅典国家的各级官职向一切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的方式产生。当然,抽签也
要依据职位轻重而略有区别。执政官这类最高官职尚须各选区按比例提出一定数量的候
选人,然后再从候选人中抽签决定,但候选资格已尽量放宽,无任何财产、等级、资历
的限制。其他各级官职和五百人会议成员则在各选区从合格公民中直接抽签产生。
——摘自人教版高中新课标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
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皆正五品。……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而已。
——《明史》
材料三 英国“光荣革命”以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了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
构。18世纪初,形成了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
的惯例。1742年,沃波尔内阁的政策遭到议会反对,沃波尔辞职,创下了首相遭到议
会反对时,应辞职向议会谢罪的惯例。1783—1784年,小皮特内阁遭到下院反对,内
阁决定解散下院,提前进行议会选举,由新成立的下院决定内阁的去留,这一惯例进一
步完善了责任内阁制。
——《世界史资料》
材料四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
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至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五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
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
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雅典民主的特点,并指出其局限性。(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2分)
(4)对比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根源。(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主”的认识。(2分)
答案
间接与直接相结合;面向成年男性公民。(答出其中1点即可得2分)
局限:忽视了参政者的能力与品德,易造成权力的滥用;
是成年男性公民的特权。(2分)
(2)特点:明朝内阁只备顾问而没有决策权。(1分)
实质:君主专制制度。(1分)
(3)特点:英国内阁拥有行政大权,权力相互制衡。(1分)
实质: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分)
(4)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1分)
根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1分)
(5)认识:实现民主,要有公平、合理的选举方式和广泛的选举权;
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民主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答出其中2点即可得2分)
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明朝内阁的特点和实质。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
第(3)问,主要考查英国内阁制的特点及实质。依据材料信息整合回答即可。要透过现象
看本质。
第(4)问,主要考查我国农村人大代表的变化和根源。变化根据材料即可得出答案。根源
从经济的角度来回答。
第(5)问,认识主要从吸取过去的经验和教训这个角度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