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东新语》(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4-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东新语》(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4-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东新语》(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4-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广东新语》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4分)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政策的危害。(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4分)并简要分析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三中的经济状况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情形:实行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外贸由官方垄断;丝织品出口量大(4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满分)
危害;扼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机会(2分,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2)变化:工矿业出口有较大增长;工矿业产品中机械制成品比例大幅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仍以手工制品为主(4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满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4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满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外交成就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
积极意义:使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2分)
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洋船争出是官商”可知,贸易有官方垄断;“五丝八丝广缎好”可知丝织品出口量大;“十三行”可知,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仅开广州一口,十三行是具体管理机构;联系史实可知这一政策最终使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扼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机会。第(2)问,分析表格,从总量方面来看,不论是矿产、半成品还是成品,工矿业出口有较大增长;从手工和机制的比例来看,工矿业产品中机械制成品比例大幅提高;但是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仍以手工制品为主。原因可以联系课本中所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第(3)问,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联系史实可知其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外交成就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进)出口增多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都能加速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进程。
点评:注意分析比较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晚期,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背景:①旧中国的“开放”是被英国打败后,腐朽落后的清朝被迫进行的;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党中央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自主实行的。②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和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内容:①旧中国的“开放”是列强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进行经济侵略。②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①旧中国的“开放”使中国丧失独立主权,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②今天的开放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根因:①前者是处于封建落后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后者是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独立自主
上一篇 :
2010年9月6日,胡锦涛在深圳特区
下一篇 :
读“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示意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开辟为()A出口特区B经济特区C沿海港口城市D沿海经济开发区-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家庭是社会中最古老、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庭制度的变迁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大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婚姻家庭就受到越来越激烈的挑战。这种挑战首先发生在-高三历史
民国初年,生活在上海的某君能够①在西餐厅喝咖啡②穿中山装上班③聚会时与朋友握手④网上阅读《西游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政府推行服饰改革,但洋装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中国样式,而是促成了中西合璧服装的产生。这种现象说明[]A.服饰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困难B.小农经济的存在难以改变-高三历史
“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A.中国传统建筑B.中西合璧C.完全欧化D.中国创新-高一历史
以“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为标准,与其相符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大众传媒的变迁C.思想领域的变化D.民主政治的发展-高三历史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段话实际上揭示-高三历史
下图显示的是20世纪60年代青年人身着绿军装的形象。绿军装在当时得以流行的主要原因是[]A.政治观念B.审美情趣C.生活水平D.国际潮流-高三历史
“自变乱以来,一切新党竟袭洋夷之皮毛,不但遵行外洋之政治,改阴历为阳历,……”上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出现于[]A.鸦片战争结束后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民国-高一历史
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现在是文化-高三历史
《更衣记》中写道:女人穿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据此,张爱玲主要强调[]A.近代的旗袍样式发生变革B.西学东渐的局面已经形成-高三历史
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B.西学进一步-高一历史
“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宋时期B.明朝后期C.民-高一历史
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我国正在进行着第六次人口普查。这是一项重要的国情调查,对国家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古代中国血缘宗法-高三历史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高三历史
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A.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B.带有反清革命的色彩C.政府以法令的形式进行了颁布D.在全国普遍实行-高一历史
近代中国人社会习俗的变化主要反映在婚丧嫁娶等方面。下列小说反映的是反对我国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观念内容的是[]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高一历史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变化的原因是①西方文化传入②资产阶级政-高三历史
鸦片战争以来,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近代化的基础设施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商埠逐步兴起,人们的生活习俗随之发生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要数[]A.北京B.上海C.南京D.天津-高三历史
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高三历史
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没有变化④思-高三历史
上海虹桥路被称为饮食世界的小联合国,除了中式餐厅外,还有西式风格的烤肉、比萨、新马泰的咖喱风味,日本生鱼片,巴西烧烤等,应有尽有。这集中反映了[]A.饮食受到当地环境-高一历史
据史料记载,1909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高一历史
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高三历史
《放足歌》:“玉龄女子哭吞声,哭向床前问慈母。母亲爱儿自孩提,如何缚儿如缚鸡。儿足骨折儿心碎,昼不能行夜不寐。邻家有女已放足,走向学堂去读书。”这种现象出现于:[]A.鸦片-高三历史
下列最能反映中西合璧文化特色的社会现象是[]A.废止缠足B.中山装和改良旗袍的出现C.取消跪拜礼D.采用国际通行的公历-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新交因狐裘而订,不问出身。旧友以鹑结(指破烂的旧衣服)而疏,视同陌路。遂令舆台隶卒辉煌而上友,官绅寒士贫儒褴褛而自惭形秽。——摘自《-高三历史
河北无极(无极,地名)有歌谣唱道:“大脚好,大脚乐,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来又不缠,又不疼痛又省钱。”中国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最早是在[]A.太平天国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高一历史
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C.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D.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高二历史
辛亥革命后颁布了废止缠足的法令,但是,人们至今还可以看见出生于辛亥革命后的“小脚老太”。这主要说明[]A.缠足受到广大妇女的欢迎B.生活习俗的变迁成乡发展不平衡C.废止缠足-高一历史
某市历史教研网设计了一个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及物质变化的网页链接,其中包括服饰、社会习俗、饮食居住、礼仪、大众传媒、交通通讯,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高三历史
观察下列图片。《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问题: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启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析》,认为女子裹足,不-高一历史
中华民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音乐茶座电影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精神C-高一历史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高一历史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高三历史
某人在其征婚的广告中提出:“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识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人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高三历史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高三历史
据某一时期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853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自订婚姻,而在130名已订未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在310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者为273人-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高一历史
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高一历史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高一历史
“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后期D.20世纪中期-高三历史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应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高二历史
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高一历史
在种种压力面前,口口口口不久,口政府下达了一道口口,云:“……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因为空缺部分的文字模糊不清,小明就请教了历史老师。下列老师的说法,准确的是[]-高三历史
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高三历史
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①②B、-高一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A、自行车B、电动车C、三轮车D、人力车-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广东新语》(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4-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清朝前期)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广东新语》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贸易的哪些情形?(4分)结合世界经济趋势分析当时清政府外贸政策的危害。(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变化。(4分)并简要分析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3)材料三中的经济状况出现的具体原因有哪些?(4分)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共同的积极意义?(2分)
答案
(1)情形:实行海禁政策(或闭关锁国政策);外贸由官方垄断;丝织品出口量大(4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满分)
危害;扼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机会(2分,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2)变化:工矿业出口有较大增长;工矿业产品中机械制成品比例大幅提高;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仍以手工制品为主(4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满分)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4分,答出其中2点可得满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外交成就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4分)
积极意义:使中国经济逐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或加快了中国工业化进程)。(2分)
试题分析:第(1)问,根据材料“洋船争出是官商”可知,贸易有官方垄断;“五丝八丝广缎好”可知丝织品出口量大;“十三行”可知,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仅开广州一口,十三行是具体管理机构;联系史实可知这一政策最终使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扼杀了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机会。第(2)问,分析表格,从总量方面来看,不论是矿产、半成品还是成品,工矿业出口有较大增长;从手工和机制的比例来看,工矿业产品中机械制成品比例大幅提高;但是工业制成品出口中仍以手工制品为主。原因可以联系课本中所学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进行分析。第(3)问,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联系史实可知其主要原因为,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70年代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中日建交、中美建交等外交成就为对外贸易发展创造了条件。材料二与材料三反映的(进)出口增多现象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都能加速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进程。
点评:注意分析比较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晚期,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背景、内容及影响。背景:①旧中国的“开放”是被英国打败后,腐朽落后的清朝被迫进行的;当今的对外开放是在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党中央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自主实行的。②旧中国的开放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今天的对外开放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性质:旧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产物;当今中国的开放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使我国进一步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我国改革和发展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内容:①旧中国的“开放”是列强强迫中国开辟通商口岸、降低关税等,进行经济侵略。②当今中国的开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则同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目的是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①旧中国的“开放”使中国丧失独立主权,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掠夺。②今天的开放加快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根因:①前者是处于封建落后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后者是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独立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