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观察下列图片。《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问题: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下列图片。《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问题: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简介
观察下列图片。《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问题: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详情
观察下列图片。
《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
问题: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材料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上海高考真题
答案
A:大片的农田、稀疏的建筑、教堂(或西式建筑)、小路……以农业为主,但已可看到西方的影响:B:现代化的建筑群、灯光(或夜景)和道路,保留着原先的教堂(或西式建筑)……呈现繁荣景象。A——B:跨时代的变化和城市的发展特征。
上一篇 :
某市历史教研网设计了一个关于
下一篇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欲伸民权,必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中华民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也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音乐茶座电影成为上流社会的时-高一历史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全球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自由平等精神C-高一历史
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倡导婚姻自由B.易服、废止缠足C.全盘西化D.反-高一历史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高三历史
某人在其征婚的广告中提出:“1、女子须不缠足者;2、须识字者;3、男子不娶妾;4、男人死后,女可再嫁;5、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高三历史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高三历史
据某一时期进行的包括社会各阶层853人参加的一项全面调查,395名已婚者中有21人自订婚姻,而在130名已订未婚者中则有20人自订婚姻……在310名未订未婚者中,愿自订婚者为273人-高三历史
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高一历史
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高一历史
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供不应求。”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高一历史
“学界开通到女流,金丝眼镜自由头。皮鞋黑袜天然足,笑彼金莲最可羞”。这首《竹枝词》所描述的情景开始于[]A.18世纪中期B.19世纪初期C.19世纪后期D.20世纪中期-高三历史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女子应具有“三从四德”,到清末和民国初年,女子应享有六种权利:(一)入学之权利。(二)交友之权利。(三)营业之权利。(四)掌握财产之权利。(五)出入自由之-高二历史
读下列广告:“女学士周XX,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士如有与XX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高一历史
在种种压力面前,口口口口不久,口政府下达了一道口口,云:“……凡我臣民,均准其自由剪发。”因为空缺部分的文字模糊不清,小明就请教了历史老师。下列老师的说法,准确的是[]-高三历史
观察下图,图片内容反映出当时我国[]A.物质供应较为紧张B.与苏联的关系更为密切C.女性缺乏审美情趣D.社会生活带有政治色彩-高三历史
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①②B、-高一历史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A、自行车B、电动车C、三轮车D、人力车-高一历史
1881年,迫于晋煤外运,清政府准许修建11公里长的铁路,但同时规定,机车震动会打扰东陵清室列祖列宗安眠,所以只准用骡马牵引火车车厢,这样清朝就有了“马拉火车”。这一事例-高一历史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老百姓最常用的通讯方式是[]A、写信B、有线电报C、无线电报D、电话-高一历史
下图上的标题是“吴淞火轮车”,有关这幅图的说明中不正确的是[]A.国人最早打造了上海交通B.说明近代交通在中国出现C.这有利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D.体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高三历史
李鸿章曾在1881年撰文指出:“五年来,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总计一万多里,国家所费无多,巨款来自民间。当时正值法人挑衅,将帅报告军情,朝廷传达指示,均相机而动,无-高三历史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此诗赞扬的是下列哪一项事业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A.铁路运输B.航运C.航空D.电报通讯-高一历史
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是[]A.武汉长江大桥B.南京长江大桥C.滦河大桥D.吴淞大桥-高二历史
2008年春运期间我国南方遭遇了罕见的大面积凝冻天气,导致部分地区断电。蒸汽机车“重出江湖”,代替电气机车保障了春运工作的进行。下图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0号”蒸汽机车,-高三历史
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有:①上海已出现了城市公共交通-高三历史
能大大提高电视台有效覆盖范围的技术是[]A、电视机生产技术B、摄影摄像技术C、节目编排技术D、卫星传送技术-高一历史
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高三历史
在工业革命或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中,有许多新兴通讯和传播工具影响中国人的生活长达百年以上,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下列通讯和传播工具中属于这种情况是[]A.电话B.电报C.电视-高三历史
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5亿,居世界第一位,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各占一半。这一现象直接说明[]A.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B.我国通信技术发展迅-高三历史
李鸿章曾赞叹一种叫做“德律风”的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高一历史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有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高三历史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高三历史
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高一历史
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1937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他所说的“进步”应包-高三历史
1872年,日本的第一条铁路由英国人建成,明治天皇亲自参加了通车典礼;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后,清政府怕火车惊动东陵的先王神灵,禁止使用机车,只准以骡马拽-高三历史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高三历史
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C.通过电话了解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高三历史
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曾经计划利用外资60亿,十年内修筑20万里铁路,并说:“今日修筑铁路,实为目前惟一之急务,民国之生死存亡,系于此举。”这说明[]A.西方国家乐于帮助-高一历史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A.电报业B.大众报业C.铁路交通-高一历史
“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A.电报传入B.电-高三历史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B-高三历史
1865年,两广总督毛鸿宾致总署函:“此(铁)路一开,遂为外国火车独行之路,中国马车既难与之并驾齐驱,更不堪其横冲直撞,势将断绝往来,商民交割。……且内地股匪未靖……必乘机煽-高三历史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法国《费加罗报》曾发表文章称,“电视台本周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穿着的中国人,一些夫妻竟敢手挽手散步……更有意义的是知识分子的信心”。你认为该文最有可-高三历史
材料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节目表(第一套节目)(节选)材料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节目表(节选)请回答:(1)判断材料一、二分别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电台广播节目表,简要说-高一历史
到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同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由奢侈品变成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B.改革开放后,我-高一历史
下图是由海关发行的近代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简称“大龙邮票”。海关试办邮政开始于[]A.1865年B.1866年C.1877年D.1896年-高一历史
“上海之有德律风,始于壬午季夏,其法沿途竖立木杆,上系铅线,线条与电报无异,惟其中机括不同。传递方法,只须向线端传语,无异一室晤言。”该材料反映的是[]A、电报传入B、-高一历史
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将河北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烟煤运出,中国商人出面,于1881年建成了从唐山的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高一历史
1877年,中国人自办的有线电报在哪里架设成功?[]A、台湾B、上海C、北京D、天津-高一历史
黄遵宪(1848——1905)生活的时代,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寄托情思的诗作《今离别》:“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所反映的是[]A.新式交通工-高三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观察下列图片。《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问题:从上面图片中可以看到和汲取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详情
《老建筑与它的百年邻居——上海徐家汇掠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