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
舜、夏商周视为一种制度,将秦汉以降视为一种制度。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
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3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3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3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易
来源:不详
答案
(1) 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
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3 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 国富民强。
举例说明: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3分)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言之有理即可) (3分)
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注意言简意赅,切中要点。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抓住材料中“矫秦之枉,徇周之制”“陵迟不救者三代”和“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等信息来回答汉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再抓住材料中“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等信息来回答唐朝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第(3)问中的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中的“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和“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逐一对照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答出北宋和元朝地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特点即可。第(4)问结合材料和郡县制的弊端来分析概括。
上一篇 :
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以来,其
下一篇 :
(13分)朝议,是指古代中国皇帝召集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1975年底,在湖北云梦出土了一千一百余枚秦代竹简。墓主人生前任县令史,竹简法条是他抄录的有关法律文书,记录了刑事、经济、民事和官吏管理的法律条文,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资-高三历史
下列各图中,反映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有①秦铜权图②半两钱③宜侯夨铜簋④虎符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下列措施不属于削弱相权的是()A.秦朝实行九卿制度B.汉武帝设置中朝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D.宋朝设置“中书门下”和枢密院-高三历史
(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材料二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指谁?(1分)上述材-高一历史
秦始皇每天要批阅重达一百二十斤的奏章,有时甚至深夜才能休息,这主要是因为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B.“以至万世而为君”C.“分天下为三十六郡”D.“功过五帝,地广三王”-高二历史
判断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叙述是否正确①秦朝开始使用的圆形方孔钱成为历代铸币制造的样式。②在中国历史上秦朝最早建立县制。③秦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④秦-历史
秦汉时期,中国已开始走向世界,其主要表现不包括A.大秦王安敦派使臣来中国B.“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C.班超派甘英到达大秦D.中国的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传-高三历史
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知古创论”。郡县制最早始于()A.春秋战国时期B.秦汉时期C.秦朝建立后D.西汉初期-高一历史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点不包括A.焚烧诗书,实行文化高压政策B.严刑峻法,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C.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D.废除分封制,设置新的-历史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专制体制。秦王赢政改称“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西汉建立后,刘邦为改变朝仪无度的状况,命儒士叔孙通制定新朝仪。他们都是为-高三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将自己的名号定为皇帝。从此,皇帝作为中国封建皇朝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一直沿用了2000年。与皇帝相关的制-高二历史
下列各项中,你认为哪种情况不可能是真实的A.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皇购买上等良马。B.公元前228年某日,一官员称呼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202年某日,身-高三历史
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国家格局的形成时期,社会各领域都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下列叙述属于这一时期变化的是A.通过考试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逐步形成B.“工商食官”的经济制度冲-高三历史
图为秦朝疆域图(部分),图中方框应该填写的地名是()A.燕京B.渔阳郡C.广阳国D.顺天府-高三历史
历史课上,学生根据《剑桥中国秦汉史》中的一段话:“从公元前220年开始,(秦朝)建造了以咸阳为中心呈一巨大弧形向北面、东北、东面和东南辐射的一批称为驰道的帝国道路。”对秦朝-高二历史
下列关于秦朝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让百姓申报土地,承认土地私有,按亩纳税B.秦朝的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C.秦朝的货币有金币和铜币,“半两钱”是下币D-高三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方向的标志。以下史实最能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秦朝确立皇帝制度B.秦商鞅变法C.秦统一六国D-高一历史
秦汉时期,下列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①河套平原②珠江流域③云贵地区④天山南北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③④①②-高三历史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特征是A.改国王为皇帝B.建立中央官制C.实行郡县制D.皇权至高无上-高一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讲述了一个故事:“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高二历史
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转型”的主要表现是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B.郡县制代-高二历史
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B.“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始”C.“七月亨葵,八月剥枣”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以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韩非子《五蠹》材料二秦律规定:凡因斗殴而伤别人肢-高二历史
秦朝在中央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对该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A.继承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B.削弱了皇权C.随着秦朝的灭亡而取消D.使各部门互相配合,彼此牵制,皇帝大权独揽-高一历史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其中最深远的影响是A.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B.有利于国家统一C.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D.奠定了中国两-高二历史
秦始皇创立的皇帝制度,既是对前朝制度的否定,也受到了前朝制度的影响,它们是①禅让制②王位世袭制③分封制④嫡长子继承制[]A、①②③④B、②③C、②④D、②-高一历史
秦代砖文中有: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的记载,对海内皆臣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疆域辽阔,臣民众多B.交通发达,四方来朝C.实行县制,中央集权D.国家统一,皇权至上-高二历史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诸侯。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主要措施是:A.焚书坑儒B.实行郡县制C.统一-高二历史
你认为下面的叙述,哪项不符合史实A.公元前202年某日,小苏在咸阳用篆体字写了一封信B.公元前228年某日,一官员称嬴政为大王,未受斥责C.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任命张某为郡尉-高二历史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演变。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11分)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清朝某中央机构)(1)根据图一、图二,具体指出图中分别反映的政治制度。(2分)(2)-高一历史
《左传》记载公元前493年晋国卿大夫赵鞅在某次战前宣布的誓词:“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赵鞅的这一政策()A.遭到了人民普遍反对B-高三历史
《史记·秦始皇本纪》里记录了秦统一六国后群臣进行的一场宫廷辩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历史
秦朝短短十几年便土崩瓦解的主要原因在于何种矛盾的激化?A.阶级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民族矛盾D.统治阶级内部争斗-高一历史
秦朝为了加强统治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措施之一是在中央设立了丞相,明朝时期却废除了丞相。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制度日益发展和巩固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高三历史
列举秦朝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1分)-高二历史
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A.疆域辽阔,人口众多B.国家一统,中央集权C.法律严苛,覆盖全国D.交通发达,-高三历史
秦始皇采取的下列措施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破坏最为严重的是A."车同轨,书同文"B."燔诗书而明法令"C."明法度,定律令"D."以法
下列哪一项是秦朝统一的社会基础()A.生产力的发展,各地各民族间联系的加强B.春秋战国的长期战乱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巨人灾难C.秦王赢政广泛搜罗外来人才D.秦王采取了“-高三历史
以下是某历史兴趣小组编排的历史剧的部分剧情,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哪一剧情存在失误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小苏用小篆给家人写了一封信B.公元前228年某月某日,-高二历史
关于秦朝《挟书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依秦律规定,“敢有挟书者族”②此项制度的推行,与统治者欣赏和实践法家思想有关系③此项制度直到汉惠帝时才被正式废除④“挟书律”的推行是-历史
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两千多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①皇帝“家天下”制度②中央集权制度③“多民族”与“大一统”④分裂A.①②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④-高一历史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先后采取“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和统一货币等政策的根本动机是A.促进民族整合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C.加强各地经济文化交流D.消除分裂割-高二历史
秦朝时期,北京地区的最高长官是A.燕王B.广阳郡守C.幽州牧D.范阳节度使-高三历史
秦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最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隐患的措施是()A.建立皇帝制度B.确立三公九卿制C.推行郡县制D.推行察举制-历史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以下措施:建立皇帝制度,集军国大权于一身,且开创了嫡长子继承制,使皇位世代相传。在中央设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高二历史
阅读下列图示,然后回答问题:(20分)请回答:(1)图一反映了什么政治制度?创立于什么朝代?(4分)(2)图二政治制度的具体名称叫什么?它的确立对古代政治发展有何积极作用?(6分)(3)-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秦朝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材料二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这就是-高二历史
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有着密切关系。回答第12~14题。小题1: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其中“车同轨”有利于①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②-高三历史
采用反间计的关键是“以假乱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敌人上当受骗,信以为真,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行动,明朝崇祯皇帝就中过此计,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请问在-高二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秦丞相李斯曾称赞秦始皇“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唐代的杜佑说“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清代官篡《续通典》则明确地说“封建起于黄唐,郡县创自秦汉”,将黄帝、尧
材料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因子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摘自柳宗元的《封建论》
材料三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对封建与郡县制度的优劣问题进行思考。如在官员任期方面,陆世仪说过:“郡县之弊,在迁转大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在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方面,顾炎武也说过“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的名言。王夫之肯定郡县制的合理性,说:“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而顾炎武明确指出:“知封建之所以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敝而将复变。”又说:“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近代学者吕思勉也曾进行总结:“中国之历史,犹是分立之时长,统一之时短也。分主之世,谓之封建,统一之时,号称郡县,为治史者习用之名。”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用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并分析其发展趋势。(3分)
(2)结合材料二概括回答汉唐时期中央集权存在的问题和结果。(3分)
(3)结合材料三回答,明清之际的思想家认为郡县制存在哪些弊端。请宋元时期的史实为例说明如何避免郡县制的弊端。(3分)
(4)上述材料给我们今天地方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答案
(1) 演变:西周实行分封制;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在边境设立藩镇;元朝实行行省制。
趋势:地方行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分)
(2)汉初错误地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朝中后期,统治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威胁中央集权。(3 分)
(3)弊端:官员迁转太快;中央集权下,地方缺乏独立发展的空间;郡县制不利于实现 国富民强。
举例说明:北宋在地方实行分权,最大限度地将地方的军权、财权等收归中央,造成积贫积弱;元朝吸取宋朝的教训,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相对扩大地方实权。(3分)
(4)地方管理体制要适合国情,有利于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地方管理体制要不断创新;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做到既要维护统一和中央权威,又要给地方一定的自主权,为其发展留有空间;既要加强中央集权,又要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国富民强。(言之有理即可) (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