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8分)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高三历史
(28分)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8分)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8分)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这类市区,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交易繁盛,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有的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城郭内的旧市区。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宋神宗熙宁年间,全国各地乡村都编排保甲,按时教阅,而对“诸城外草市及镇市”虽也编排保甲,但不把它们“附入乡村都保”,亦不按时教阅,而是与城市坊郭户一样,受厢的管辖,而在没有厢制的州县,则直接受县的管辖,同乡村完且脱节。
——农业科技史话(上)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朝草市发展的表现。(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二 英国城镇化初期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1948年《城乡规划法案》生效起,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不管是私人或公共机构征用土地,都必须获得当局授予的规划许可证,并且向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通过实施该法案,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它一方面把农村改造成为宜居的小城镇,导致了新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刘恩东 《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是怎样推进城镇化建设的。(8分)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乡村建设工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包罗宏富且成效显著。然而在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土地制度下,乡建工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增加的收获,一旦国外农产品倾销,就不可能转变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12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中档
来源:不详
答案
(1)表现:一部分发展为居民点,形成新的城镇;一部分发展为新的商业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部分,政府按城市模式进行管理。(4分)
影响:突破了“市”在空间的限制,方便了交易,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规模扩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4分)
(2)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城乡统筹发展;控制农地开发,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发展乡村工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8分)
(3)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文化落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4分)
措施:发展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发展卫生保健,增强体质;开展公民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4分)
评价:乡村建设工作者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拯救国家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没有解决根本问题。(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中“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概括出一部分发展为居民点,形成新的城镇;从“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等信息概括出一部分发展为新的商业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部分,政府按城市模式进行管理;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从材料二中“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可归纳出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从“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归纳出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等信息可归纳出控制农地开发,促进农业稳步发展;从“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等信息归纳出发展乡村工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
(3)评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可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措施、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背景可依据材料三中“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措施可依据材料三中“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的信息,从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卫生保健、增强凝聚力等角度尽心个归纳;影响可依据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归纳即可。
上一篇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
下一篇 :
明朝迁都北京之后,运河漕运发达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甲骨文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图中的“城”字中间的方形小框,表示城四周的城墙,表示城楼,为士兵守护之意;“邦”字下边的“田”字,代指疆域土地,上半部分的象形符号,是标示疆界范-高三历史
(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两宋之际.地处东南山区的徽州由于未遭金军的蹂躏,故在靖康之乱后,有大批的移民迁入。加上人口的自然繁殖,徽州人多地-高三历史
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高三历史
假如你到宋朝的汴京旅游,下列情况不会出现的是:A.可在夜市选购商品到三更半夜B.饿了可在客舍附近购买食品充饥C.白天可到城郊用纸币购买瓷器D.可以去会馆看望同乡友人-高一历史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有晚清的一段材料:“中国之资本家,或为大商人,或为大地主…惟于此二者之外,有一外国所不能见之资本家焉,盖即官吏是也东西诸国,官吏而富裕者,未-高三历史
城市建筑和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人民大会堂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国事会议的-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高三历史
(26分)自古以来,国家作用与市场因素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推手,而对其作用的界定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五年(公-高三历史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根源在于A.商品经济的发展B.社会上层大力倡导C.社会思潮的变化D.新的阶级力量形成-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传统中历来提倡节俭,而在明代中期,陆楫提出“大抵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则其民必不易为生”。社会消费观念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A.商品经济迅速发展B.传统文化-高三历史
(14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市场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而且常常扮演着重要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高三历史
宋代陆游在《城市醉归》和《湖山》中留有这样的诗句:“小市雨余寻酒去,野桥日落策驴归”“城边小市聚,烟水淡秋容”。这反映了宋代的“市”没有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高二历史
宋代公私刻书业都很兴盛,当时不仅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书,且动辄就有万卷之众。这说明宋代()①印刷术先进②商业繁荣③普及了教育④文化发展A.①②③B.①②-高三历史
清人陶煦在《租核?推原》中写道:“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高二历史
位于成都洛带古镇的广东会馆是广东商人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唱戏酬神的活动场所。该会馆最早可能建于A.秦汉B.隋唐C.宋元D.明清-高三历史
钱乘旦说:“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高三历史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材料说明唐政府A.防止官商分利,实行重农抑商B.禁止高官从事商业活动C.放松市场管理,实行重商政策D.鼓励商业的正-高三历史
美国学者施坚雅对中国古代城市史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史进行了研究,认为从8世纪后半期至南宋时期,发生了“中世纪城市革命”。下面不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官市组织衰-高三历史
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省区嘉靖至万历顺治至雍正乾隆至道光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州县数集市数直隶141328252743537山东421046-高二历史
有古诗这样描述江南养蚕情景:“东风二月暖洋洋,江南处处蚕桑忙。蚕欲温和桑欲干,明如良玉发奇光。缲成万缕千丝长,大筐小筐随络床。美人抽绎沾唾香,一经一纬机杼张。咿咿轧-高三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高三历史
中国在15、16世纪以前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是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当时A.在广州设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B.泉州一度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C.草市、瓦子是重要的商-高三历史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兴起B.城市商品经济繁荣C.地域性的商人-高三历史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这首唐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经济状况①商人众多②商业繁荣③经济破败,田地荒芜④政府推行工商皆本政策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高一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扬州工业产品主要有铜器、毡帽、丝织品、木器、药材、海味等。扬州铜器尤其是铜镜最为驰名。中宗时曾“令扬州造方丈镜,铸铜为桂树,金花银叶。帝每-高一历史
《文献通考·钱币考二》载:“初,蜀人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从材料中可以获取的信息应包括()A.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B.交子出现在古代的四川C.交子是由官-高一历史
朱或的《萍州可谈》记载:“本朝贵人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士人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择婿’。亦有婚钱,谓系提钱,盖与婿为京索之费。近岁富商庸俗与后藏者嫁婿,以饵-高三历史
淄博自古以来就是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齐都临淄两汉时期仍然是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西汉齐都人主父偃说:“齐临淄十万户,市-高三历史
从唐代后期“京夜市宜令禁断”到北宋“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己未不得禁止”,这一变化反映了A.商业发展促使政府调整政策B.“草市”发展得到政府的扶持C.古代王朝逐渐放弃海禁政策D.唐宋-高一历史
在某班的一堂历史课上,甲同学扮演了汉朝时期的商人,并对自己的经商经历作了简单的阐述:①我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商人,来到长安城,我发现城中“夜市”比较繁华②而且市场管理松弛-高一历史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高二历史
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是下列哪一朝代A.西汉B.唐朝C.宋朝D.明朝-高一历史
“坊巷桥头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这则史料反映的商业繁荣的景象最可能出现在A.商代B.汉代C.唐代D.宋代-高一历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宋朝“商业革命”的是A.-高一历史
城市的发展水平,往往是一个社会发展最显著的标志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一些地方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即“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A.闽商和粤商B.晋商和徽商C.陕商和赣商D.鲁商和湘商-高一历史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中国古代商业不断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此相适应,思想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A.小说的出现与繁荣B.书法的-高二历史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高三历史
有学者说过,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存在于农村经济上面,是农村专业经济发展的结果。由此可见,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整体特点是A.农村经济仍然以自然经济-高二历史
下图中的城市布局反映了当时坊市分开与打破交易时间限制的特点。-高一历史
汉初“驰山泽之禁”,吴王刘濞得以“专山泽之饶”,势力日增。后汉武帝行盐、铁专卖,断绝了豪强大贾对盐、铁的专擅,大大地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经济实力。材料认为实行专卖制度A.有-高三历史
(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16世纪和17世纪华南地域社会转型时期,粤闽交界因“山贼”“海盗”和“倭寇”空前活跃,而引致地方动乱的严重情势,乡村聚落出现了明显的-高三历史
(16分)货币是社会经济发展历程的标记、符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交子这些长途贩运的商人,他们财力雄厚,经营着大宗买卖,但是这些商人在市场购买和贩运商品时-高一历史
货币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见下图。(1)材料一是什么时期的什么货币,它的出现说明什么?(2)下表是人民币发行的简表。要求参照前三套人民-高三历史
明清时期徽商经营商品种类非常多,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这说明徽商A.经营心态易受-高三历史
“凝聚力量,成就未来”是首届“时代徽商高峰论坛”的主题思想。这也是400多年前古徽商的“徽骆驼”精神的体现。形成该精神的根本原因是()A皖南地区优越的地理条件B明清商品经济极-高一历史
观察下图,回答问题(共11分)(1)以字母A虚线标注的陆上交通线,历史上称之为___,它开始于__朝。(2分)(2)以字母B实线标注的海上交通线,宋时起点是______(1分);导致该条商路-高二历史
(18分)农耕文明有其封闭性,这种状态下的人们缺乏进取心,较难接受新生事物和新观念。而工业文明的发展则相反,人们勇于创新,注重效率和科学技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高二历史
《都城纪胜》描写都城临安:“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致四鼓(四更)方静,而五鼓(五更)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这表明在宋代A.坊市界限明显B.抑商政策松动C.城市政-高一历史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有限度的对外开放,其与自然经济相适应,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内商品市场。-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8分)农村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草市原来是乡村定期集市,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这类市区,居民稠密,商铺店肆林立,交易繁盛,与城郭以内的原有市区,并无区别。有的地方,甚至远远超过了城郭内的旧市区。这类草市,已经突破了原来乡村集市的涵义,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宋神宗熙宁年间,全国各地乡村都编排保甲,按时教阅,而对“诸城外草市及镇市”虽也编排保甲,但不把它们“附入乡村都保”,亦不按时教阅,而是与城市坊郭户一样,受厢的管辖,而在没有厢制的州县,则直接受县的管辖,同乡村完且脱节。
——农业科技史话(上)
(1)依据材料一,指出宋朝草市发展的表现。(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4分)
材料二 英国城镇化初期的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1948年《城乡规划法案》生效起,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不管是私人或公共机构征用土地,都必须获得当局授予的规划许可证,并且向土地所有者支付补偿。通过实施该法案,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英国城镇化在产业支撑方面创造了一种离土不离乡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乡村为依托,重点发展以农业为加工对象的乡村工业。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它一方面把农村改造成为宜居的小城镇,导致了新工商业城市的出现和成长,促进了城市和乡村的融合,加快了农村的城市化过程;另一方面缓解了大城市沉重的压力。
——刘恩东 《英国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依据材料二,概括说明英国是怎样推进城镇化建设的。(8分)
材料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乡村建设工作者认为中国农村的问题是愚、穷、弱、私,并针对性地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乡村建设运动的内容,包罗宏富且成效显著。然而在当时的国际背景和土地制度下,乡建工作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增加的收获,一旦国外农产品倾销,就不可能转变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乡村建设运动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徐秀丽《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12分)
答案
(1)表现:一部分发展为居民点,形成新的城镇;一部分发展为新的商业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部分,政府按城市模式进行管理。(4分)
影响:突破了“市”在空间的限制,方便了交易,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城市规模扩大,促进城镇化的发展。(4分)
(2)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城乡统筹发展;控制农地开发,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发展乡村工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8分)
(3)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导致中国农村经济、文化落后;有识之士认识到乡村建设的重要性。(4分)
措施:发展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养;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发展卫生保健,增强体质;开展公民教育,增强民族凝聚力。(4分)
评价:乡村建设工作者认识到农村发展对于拯救国家的重要性;采取一系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发展;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制约,没有解决根本问题。(4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一中“到宋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镇”概括出一部分发展为居民点,形成新的城镇;从“而紧临州县城郭的草市,则发展成为新的商业市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类草市,宋政府并不把它作为乡村的一部分,而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加以管理”等信息概括出一部分发展为新的商业区,成为州县城市的一部分,政府按城市模式进行管理;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2)从材料二中“圈地运动对农民的盘剥,破坏了农业生产力,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个沉痛教训使英国政府认识到农业是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可归纳出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村社会秩序;从“政府必须制定相关法律来保证城乡统筹发展”归纳出制定相关法律,保证城乡统筹发展;从“英国强化农业主体地位,严格控制农地开发”“使农业用地有了法律保障”等信息可归纳出控制农地开发,促进农业稳步发展;从“乡村工业发展的逐步集中,推动了农业与工业的分工,实现了农民的就地转化,同时又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保障”等信息归纳出发展乡村工业,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为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保障。
(3)评析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可从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背景、措施、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背景可依据材料三中“救济农村即拯救国家的普遍认识,是乡村建设运动兴起的强大动力”的信息,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措施可依据材料三中“制定了以文艺教育攻愚、发扬知识力,以生计教育攻穷,开发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以公民教育攻私,增强团结力的系统方法”的信息,从文化教育、经济发展、卫生保健、增强凝聚力等角度尽心个归纳;影响可依据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从积极作用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归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