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课网
首页
数学
语文
英语
化学
物理
政治
历史
生物
首页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高三历史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高三历史
题目简介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1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8分)
题型:综合题
难度:偏难
来源:不详
答案
(1)中国: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3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3分)
(2)焦点:国王与议会的矛盾。(3分)
实质: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4分)
建立与完善:《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4分)
(3)评分标准:
①观点明确;(2分)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回答,每点2分,总分不得超出6分)
第一种:这个观点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仍在继续发展。
史实: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京剧走向成熟。
第二种:这个观点不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史实: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上: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文化上:强化思想控制。
第三种: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史实:政治上:中国挫败外来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权。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
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出现发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种: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危机。
史实:综合第一、二种观点。
答出其他观点,论证合理也可。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17世纪40年代”是解题的关键,联系17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英国两国的具体历史背景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7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明朝被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且于1649年1月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克伦威尔建立了共和国。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确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及结构具体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焦点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公网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参与政治的核心要求,即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观点的能力,题干所问即是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既可以从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继续发展、传统的制度和习俗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也可以从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接受挑战,或者吧两者结合在一起,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上一篇 :
《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
下一篇 :
某电视剧出现了如下情节:徐州发
搜索答案
更多内容推荐
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②皇权更加巩固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高三历史
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看出明代的阁臣A.是位高权重的丞相B.是皇帝-高一历史
中国古代某朝皇帝诏书中写道:“不期任非其人,丞相汪广洋、御史大夫陈宁昼夜淫昏……因是发露,人各伏诛。特诏天下罢中书,广都府,升六部……”该皇帝为()A.秦始皇B.唐太宗C.宋太-高三历史
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历史
古代中国某一时期曾施行以六部为主体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这一时期,六部地位虽有所上升,但基本上还是在辅政部门协调或指导下行使权力。这些辅政部门有①尚书省②中书省③内阁④军-高三历史
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达l200人,密奏内容涉及范围很宽泛,军务、政务、官吏、民情、水旱、传闻等等。雍正时期摊西入亩、改土归流等重要政策,都是臣下密奏先提出,雍-高三历史
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明太祖废丞相、设内阁,分割相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高一历史
“……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天人合一B.皇权至上C.皇位世袭D.天人-高一历史
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历史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B.封建统治日趋衰弱C.民主思想正在成长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高三历史
“明朝帝王废除宰相后又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力量,于是造成了监阁之争以及宦官专权的制度化。这些体制外的力量又加紧搜刮社会,从而使得本来就脆弱的小农经济和工商业又备受摧-高三历史
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A.明朝内阁-高一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曾作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成祖朱棣设立了A.枢密院B.内阁C.殿阁大学-高一历史
“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此令出自A.汉武帝B.宋太祖C.明太祖D.清雍正帝-高一历史
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会在“军机处”景点看到这样的文字说明:“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高一历史
中朝、内阁、军机处的共同特点是()①始终没有实权②其成员由皇帝近臣组成③最初均为临时机构④其成员始终由高官组成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历史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下列机构或措施开创于清朝的是A.设内阁B.置六部C.立军机处D.行文字狱-高三历史
(28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高一历史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实质上反映了当时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文臣与武将的矛盾-高一历史
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该书在很大程度上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C.质疑孔子的权威D.主张儒、佛、道三教-高三历史
“军机处……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乾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南书房邻,复于隆宗门西供夜值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高三历史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落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历史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关于明代政治制度的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步骤比较合理,论证比较严谨的是第一步第二步甲提出明代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观点-高三历史
黄宗羲有《明夷待访录》中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指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句话反映了黄宗羲的基本观点是()A.明朝建立以来就没有“善治”B.罢除丞相不是“善治”C.明朝不应该-高一历史
《清文献通考》记载:清政府对边疆民族实行“因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政策,为实施该政策,清政府在中央设置的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是()A.军机处B.理藩院C.宣政院D.总理衙门-高一历史
史载:“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期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下列选项中与材料所表达的观点一致的是-高三历史
材料一《罗马监护法》对妇女的经济事务进行终身监督……如果古罗马妇女出现在其他诸如法庭等一般仅有男性出席的公共生活领域,就会引起在座男性的惊奇和不满……墓碑、罗马文学作品-历史
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己势力,且推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海防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A.海盗和异己势力的消失B.海军-历史
(28分)文明的交流贯穿了人类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高三历史
《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A.不设丞相,缓-高一历史
下列历史事件与雍正帝有关的是()①废除宰相制度②设立内阁③设立军机处④推行密折制度A.①④B.②③C.③④D.②④-高一历史
(16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高二历史
明太祖曾说过“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这表明A.秦朝以后设相制度都是错误的B.明太祖不希望重蹈秦朝灭亡-高一历史
史载:嘉庆十年,有个叫何元琅的御史,给皇帝上了一个《请酌改军机处名目》的奏折,理由是“军机处承办一切事务,与兵部之专司戍政者不同……似应更改名目,以纪偃(停止)武之隆”。-历史
清代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裁决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提高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高一历史
明朝科举始于洪武三年(1370年),因取士效果不尽理想,洪武六年一度停罢……洪武十七年,命礼部定科举程式,颁行各省,其后遂为定制。按规定,士子必须先在州县通过预备考试,获-历史
(24分)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明北京城,为元大都改建而来,规模进一步扩大。其布局可见其整个建筑处-高三历史
同是康熙帝的左膀右臂重臣明珠、索额图曾被称为“明相”,“索相”,其实际职务应为A.丞相B.宰相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高一历史
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高一历史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高一历史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制度的良善在于不断的改革B.强化君-高一历史
有人说:“夫以无权之官,而欲强做有权之事,则势固必败;以有权之事,而必责于无权之官,其望更难酬,此从来阁臣之所以无完名也。”这里的“阁臣”是指()A.秦朝的三公B.唐代的三-历史
据《顺治十八年缙绅录》所记,清初督抚多出身辽东,大多为汉军旗人,甚至达到“十之九”的程度,这种倾向在康熙和雍正两朝得到延续,乾隆朝汉军督抚居多的情形渐有改变,开始大量-高三历史
据统计,明代曾任内阁大学士的共有161人,其中经殿试中进士的有157人,占96.3%。157人中又有131人经翰林院入阁,占大学士总数的80.03%。可见A.从明代开始政府成了士人政府B.-高三历史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明清时期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主要表现在A.激化了阶级矛盾B.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C.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D.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历史
明清两朝在西南地区实施“改土归流”政策A.规定按田亩多少纳税,允许人口流动B.在当地推广土司制度C.康熙时为平息“三藩之乱”而加以大规模推行D.由中央政府任命行政官员实施直接-历史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高三历史
下列有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C-高三历史
下图中方框所示地区有关历史表述正确的是A.秦朝开辟直道,纳入统一政权版图B.元朝时归属云南行省管辖C.唐朝正式纳入中央政权D.清朝册封活佛以分而治之-高三历史
下图涉及的两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①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②最初是临时机构③始终由高官任职④都是君主专制的体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高一历史
返回顶部
题目简介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高三历史
题目详情
材料一 崇祯十三年(1640年)夏,李自成率部从湖北房县出发,进入河南,起义军针对明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明确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广大农民的拥护,到处传唱着“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建国号大顺。三月十九日晨,大顺军攻入(北京)内城,崇祯帝在万寿山(煤山)自缢,统治276年的明王朝宣告覆灭。四月三十日,大顺军撤出北京。五月初二日,清军入京。
——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欧洲政治革命的第一阶段是17世纪的英国革命。英国这场大变动的根源可以在国会和斯图亚特王朝之间的冲突中找到;这场冲突后来演变成一场公开的内战,内战中,国会获胜。英国国会胜利的结果是建立起代议制立宪政体——这是英国对欧洲、对世界的最大的政治贡献。
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英两国的重大政治事件的结果。(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的英国革命”斗争的焦点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英国是如何建立与完善“代议制立宪政体”的?(11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中国“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的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
(1)中国:农民起义推翻明朝;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3分)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3分)
(2)焦点:国王与议会的矛盾。(3分)
实质: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4分)
建立与完善:《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4分)
(3)评分标准:
①观点明确;(2分)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须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回答,每点2分,总分不得超出6分)
第一种:这个观点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仍在继续发展。
史实: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古代科技进入了系统总结阶段;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京剧走向成熟。
第二种:这个观点不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成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史实:政治上: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经济上:固守“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思想文化上:强化思想控制。
第三种:这个观点是片面的。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已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挑战。
史实:政治上:中国挫败外来势力入侵,捍卫国家主权。
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鸦片走私,白银大量外流。
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出现发封建的民主思想。
第四种: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在继续发展的同时,也隐藏着严重危机。
史实:综合第一、二种观点。
答出其他观点,论证合理也可。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17世纪40年代”是解题的关键,联系17世纪40年代的中国与英国两国的具体历史背景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17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明朝被明末农民起义军推翻,清军入关,逐步确立对全国的统治,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且于1649年1月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克伦威尔建立了共和国。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准确理解与分析,解答本题需要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过程及结构具体分析,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焦点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公网与法律孰轻孰重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要求限制王权参与政治的核心要求,即专制与民主的斗争;人治与法治的较量;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颁布,责任内阁逐步形成,政党政治逐步形成,多次议会改革。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评价分析观点的能力,题干所问即是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既可以从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继续发展、传统的制度和习俗阻碍中国社会发展,也可以从传统的制度和习俗接受挑战,或者吧两者结合在一起,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